在某网站看到一条视频:一个宝宝正在“闹觉”,满脸的烦躁不安,宝妈扔给他一条小毯子,宝宝一把抢过来,抱在鼻子下闻了会儿,然后倒头秒睡。

不少网友看了视频哈哈大笑,称“小毯子上带了孩子的睡觉开关”。宝妈也吐槽:“一到睡觉的时间,这小毯子比亲妈还管用”。

不足月的宝宝可以抱着睡么(不抱小毯子就不睡)(1)

类似的视频有很多:有的宝宝随身抱着自己的毛绒玩具,脏了也不让洗;有的宝宝睡觉一定要盖固定的小被子,或者抱着一件旧衣服,没有就会哇哇大哭。

宝宝为什么对这些物品情有独钟呢?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弗雷德里克做了个著名的“绒布安抚”和“替代母亲”实验。

实验中,他选取了和人类94%基因同源性的幼年恒河猴,对它们进行一系列母婴分离、依赖性需求以及社会隔离等测试,来研究母亲对健康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实验过程很残忍:他把绒布和毛绒布做成假猴子,恒河猴幼崽对假猴子非常依恋,即便它们并不能提供奶水,幼崽们受到刺激或惊吓时,还是会第一时间拥抱那只假猴子,寻求保护。

这个试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宝宝会深度迷恋某样柔软的物品,因为它们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这些对宝宝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叫“过渡性客体”。

宝宝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在思念和不安感的驱使下,偶然发现小毯子、旧衣服或者毛绒玩具上,有妈妈和自己的味道,闻着这个味道,仿佛妈妈就在身边。

不足月的宝宝可以抱着睡么(不抱小毯子就不睡)(2)

这是宝宝发现的“新大陆”,它们能缓解自己找不到妈妈的焦虑,是妈妈曾经爱自己的证据。于是,宝宝创造了“妈妈替代品”。

它们对于宝宝的意义,甚至比妈妈的角色还重要。尤其是当宝宝要睡觉时,必须要抱着这些“妈妈替代品”才会安然入眠。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恋物”。

很多父母担心宝宝这样恋物会影响心智发育,甚至以后会不会变成恋物癖。其实,宝宝的恋物情结,和成人的恋物癖完全不同。

宝宝恋物,源于宝宝对妈妈的依恋,能够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是我们基因里自带的天赋。

那宝宝为什么会突然开始恋物了呢?家长要特别关注一个特殊时期——宝宝面临分离时。

不足月的宝宝可以抱着睡么(不抱小毯子就不睡)(3)

比如,在宝宝离乳、妈妈返回职场、分床、入园等时期。

幼儿园每年开学时,如果家长细心观察,会发现在新生班里,很多宝宝怀里都抱着自己的毛绒玩具或奶瓶,连睡觉时都抱着。

幼儿园老师也会提醒家长:在孩子第一天入园时,可以带上孩子在家常玩的玩具,用来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除了以上成长必须经历的特殊阶段外,父母还要警惕,以下3种成长环境,也会引起“宝宝恋物”。

1.家人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尤其与宝宝的互动较少;

2.有些父母严格按照宝宝的早期教育程序进行,忽视了宝宝的情感需求;

3.宝宝缺少家人陪伴,长期和手机、电视为伍。

宝宝的恋物行为,是正常的情感需求,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建立更深的亲子依恋关系,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随着宝宝的成长,很多恋物行为会自动消失。

所以,家长也不必过于惊慌,不要因为宝宝的一时表现焦虑不安,甚至严厉批评宝宝。

请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宝宝成长的小插曲。

除此之外,家长要多关注宝宝的情绪、行为变化,积极引导宝宝走出“恋物情结”:

1.尽量不要让太小的宝宝独处。确保小宝宝身边有大人陪伴,随时回应宝宝。

高质量陪伴宝宝的重点,在于父母的心思是否全部都在宝宝身上,多与宝宝进行眼神交流、语言互动、肢体触摸,宝宝会心情愉悦,很有安全感。

2.适当增加宝宝日常生活的新鲜感。比如带宝宝到新环境里,玩新游戏,逐步帮孩子接触外界。

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关注,在孩子胆怯退缩时,及时、积极地给予安抚回应。

3.多带宝宝交朋友,满足宝宝与人情感交流的需求,扩大宝宝的活动范围和人际圈子,宝宝对物品的关注度自然就减少了。

4.用包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宝宝依恋的“小毯子“,不要简单粗暴地扔掉,要相信宝宝能顺利度过这段特殊生长期。

从襁褓婴儿到走进校园,宝宝的成长,只在弹指一挥之间。

我们无法逆转宝宝的成长规律,我们唯一能为宝宝做的,就是更用心地陪伴。

当孩子笃定自己被爱着,“恋物情结”自然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