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京剧这一国粹,有四个人又免不了被拉出来说一说,那就是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和程砚秋,可以说,这四个人就是中国京剧的灵魂人物,他们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骄傲,他们在继承老一辈的艺术的同时还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融入表演中,形成了同出一脉但是风格各异的演出模式,自成一派,直到现在还对中国的戏曲表演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他们出现之前,整个戏曲曲坛都是以生角为主,旦角流派任旧处在式微处,直到梅兰芳横空出世,他将旦角艺术做到了极致,并且还开山立派,成就了“梅派”,在他之后尚、程、荀三人才开始自立门户,成就了现在的四大名旦与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旦角流派也站上了舞台。

京剧史上诞生出了四大名旦(从京剧四大名旦的受欢迎程度)(1)

四大名旦合照

梅兰芳自不必说,出生于梨园世家的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旦角艺术培养,长时间对旦角艺术的接触使得他对旦角该如何演这个问题琢磨的十分透彻,从而将京剧的文、音、舞、美、唱、念、做、打用自己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成就了自己的“梅派”,可以说他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进行了一个体系化,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也正是因为他的这次整合,使得世界表演体系变成了三大,成就了三足鼎立的模式。所以说,他使得京剧不仅仅是在民国时期的中国这一个地方达到了鼎盛程度,甚至于火到了国外!

梅兰芳的梅派最有名的可能就是那一出《贵妃醉酒》了,而从这一出中便可以看出梅兰芳的梅派对于细节的掌握简直就是达到了极致,而梅派的青衣确实大多也以雍容华贵为主,因为梅派自身的特色,也使得整个戏剧流派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但是这点中规中矩反而使得梅派的表演体系成为了世界级的表演体系!

京剧史上诞生出了四大名旦(从京剧四大名旦的受欢迎程度)(2)

梅兰芳剧照

相比较梅派的中规中矩,尚派则显得有些“凶猛”,而这源于尚小云的年少经历,尚小云自小学的并非是旦角,而是武生,而后才改学的旦角,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段经验,尚派唱的多是“武力值爆棚”的女性,他的唱腔刚柔并济,但是刚却比柔多了那么一点,现在去听尚派的剧还是会给人这种感觉,这样的“文戏武唱”的方式给戏曲曲坛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自然会火爆。

程派则是注重于唱功,很喜欢“以气催声”,这很考验唱功,现在去听迟小秋的表演还是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唱功不是一日之功,是需要长期累计才能够做到的。

荀派有一点不太一样,荀派更喜欢唱花旦,因而现在有“十旦九荀”的说法,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京剧史上诞生出了四大名旦(从京剧四大名旦的受欢迎程度)(3)

程砚秋剧照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四大花旦应该都是北京的,君不见梅兰芳故居便在北京?但是让他们真正火起来的地方却并非是北京,而是上海。而在上海出名是否就能够印证他们的火爆呢?

熟悉民国那段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那个时候中国的大都会是上海、南京和重庆,尤以上海和南京最繁盛,二十世纪初,也就是四大名旦上台的时候,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都市,在接受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后,原本的戏园子也变成了新的新式舞台,这样的氛围也改变了上海京剧的状况——从排资论辈变成了有能力者居上,这样的环境很适合戏曲演员的发展。

京剧史上诞生出了四大名旦(从京剧四大名旦的受欢迎程度)(4)

荀慧生剧照

当时很多演员都喜欢去上海演戏,为什么呢?因为报酬高,比如说梅兰芳第一次来上海演出就足足有1800元,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小数字。为何上海会对京剧演员如此大方?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能够带来利益,而这个利益正是从戏迷身上来的,这便足够说明京剧在当时是很火爆的,不然也不会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专门从北京请京剧演员来演戏。

除了民众基础外,当时的媒体也很乐意给京剧演员做宣传,而且那个时候的报纸为了博关注很喜欢用夸张的手法写新闻,就比如说王凤卿是“寰球第一青衣”等等,给他们戴高帽子的同时也扩大了戏曲的知名度,人是有从众心理的,既然你夸的这么厉害,那么我就要去看一看,感觉还不错,来看下一场,就连不懂中国美学的外国人都能为梅兰芳如痴如醉,更不要说本土的中国人了。

京剧史上诞生出了四大名旦(从京剧四大名旦的受欢迎程度)(5)

尚小云剧照

当时的上海人还很喜欢看旦角的戏,1931年的《申报》上就刊登了一则消息:“沪上花旦一门,最能卖座”,这和上海人本身的小资是分不开的,小资自然精致,所以相比较武戏更爱看文戏,相比较生角更爱看旦角。

当时的京剧演员很喜欢往上海跑,等到在上海有了名声之后再回北京,那个时候他会更加的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上海的京剧界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京剧界,毕竟上海可是民国最“洋气”的城市之一,当时很多的新兴艺术等都是从上海传来的,这样的城市里的人都喜欢听戏,自然这戏也很“洋气”,自然是要去替你听的,可以说这样的思想也是使得京剧在民国一度火爆的原因之一。

京剧史上诞生出了四大名旦(从京剧四大名旦的受欢迎程度)(6)

四大名旦合照

1927年春天,北京的报纸《顺天时报》举办了一次名为“中国首届旦角名伶”的投票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梅尚程荀四人脱颖而出,这让“四大名旦”这个名字第一次走向了人们的视野,自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

可以说,四大名旦被当时人的追捧也能够看得出当时人对于中国戏曲的热爱,毕竟不爱不会花大价钱,也不会专门评选出一个四大名旦。四大名旦归根到底还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个外在载体,他们真正爱的还是戏曲本身的东西,那种含蓄的东方美学,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灵的,而中国本土的剧本,也是最适合中国人观看的,在那个娱乐业并不发达的年代里,看戏自然成为了中国人最常做的事情,如此说来,京剧自然会火爆民国!

参考文献:

《“四大名旦“和20世纪前期的上海》回达强

《四大民旦的产生及其他》——《中国京剧》1992年02期

《四大名旦的成名与归宿》冯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