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举一个我的来访家庭的例子。

爸爸脾气暴躁,加上一直觉得儿子被妈妈宠得太娇气,因此每次看到孩子无理取闹,撒泼打滚提要求,便气不打一处来,上去就是一顿臭骂。

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1)

爸爸骂完,妈妈去安慰、讲道理,告诉孩子:“下次不要再这样了。”等确认孩子已经完全听懂自己的意思,承认错误之后,便满足孩子的要求,想买什么,想做什么都一一答应。

而他们来找我的原因,是孩子现在谁的话都不听,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任性霸道,妈妈想不通:“我都教育他了呀。”

我问妈妈:“你觉得孩子是会记住你讲的道理呢?还是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呢?”

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2)

妈妈沉默良久,才回应:“应该是我满足了他的要求吧。”

孩子表面跟妈妈关系好,憎恨爸爸,但妈妈没有权威,他自己成了家里的霸王。

“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的副作用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会经常听到妈妈跟调皮的孩子说:“看你爸回来怎么收拾你。”“等你爸回来打你。”

背后的动机是:自己管不住孩子,拿孩子没办法,却又不想做恶人,破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担心孩子会因此不喜欢自己。

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3)

于是,树立另一个权威却又“邪恶”的形象便成了一个好方法。

自己唱不了白脸,总需要有人来唱。

爸爸成了专门打人的,不苟言笑,令人生畏的形象。

爸爸打我,或者妈妈打我,因为TA是坏人,因为TA凶,而不是我真的做错了事情。

久而久之,爸爸成了“仇人”,孩子依然是没有规则的孩子。

为了维持表面的一团和气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一家人闹得太僵,或是父子母女吵得下不来台,总是忌讳。

因此,需要一个中间人的存在,从中协调,保持场面不至于太尴尬。

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4)

例如父子之间发生冲突,母亲会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劝导一下双方,互相说说对方的好话,好让家庭的正常秩序能够维持下去。

我见过一个妈妈,总是担心儿子和老公会打起来,于是时时充当守护神,片刻不敢大意。

殊不知,一旦关系有人善后,更会让人肆无忌惮。无论吵到多么山崩地裂,甚至离家出走,总有人会劝自己回家,那当然就是想怎样便怎样来得爽。

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5)

说话不必三思,行动也不用考虑后果。“砰”地一关门,绝食抗议,总有人因不忍心会来劝慰自己,孩子便又一次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第三个人的存在,是缓和了矛盾,却也让矛盾永远没有能解决的一天。

红脸越红,白脸越白

亲子教育,是一场权力斗争,也是对错是非的辩驳场。

彼此对对方的观点不认同,但绝不直接说出口,只在孩子教育时提反对意见,暗中维护孩子,这是一个迂回策略。

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6)

妈妈越是温柔地维护孩子,爸爸可能会变得越暴躁,反之亦然。在有人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更维护自己的观点和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于是,在彼此推动的过程中,双方的模式被渐渐固定下来,转换与松动都变成要脱层皮的大工程。

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教育孩子一个唱红脸)(7)

夫妻不直接沟通,却借由教育孩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变成了夹心饼干,里外不是人。

但是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这其中玄机,他们会有深深的愧疚,坚信父母是因为自己才吵架的,自责地说:“如果没有我,他们可能会过得开心一点。”

亲子教育中,父母应当是合作、协商关系,若是变成一场权力争夺战,是非辩论战,最终真正受伤害的是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