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楚霸王乌江自刎后,刘邦便除去了心头大患,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江山还不稳固,毕竟张良、韩信、萧何都是有大才之人,他又怎能睡得安稳呢?

张良看透了刘邦“只可同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本质,早早隐居于山野,不与外界相接触。

萧何是三人中最得刘邦信任的,他也自然对刘邦忠心耿耿,然而由于萧何经常为百姓谋福利,在老百姓心中地位很高,刘邦也渐渐的对他心生不满,将他打入过大牢。

韩信之死其实更多是自己害了自己(是因为他咎由自取)(1)

为了活命,萧何不惜损坏名节来自污,去侵占老百姓的财产,才让刘邦放心。

对于韩信,刘邦是无论如何都放心不下来的,毕竟他是个能带兵作战的将军,还曾经打败过西楚霸王,这么强悍的实力,世所罕见。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吕后杀韩信,刘邦绝对是同意这件事的,他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是感到又高兴又怜悯的。

心腹大患已除,确实高兴,韩信用兵如神,被人称作“兵仙”,刘邦也着实怜惜他的才华。

韩信之死其实更多是自己害了自己(是因为他咎由自取)(2)

有人可能会怀疑,刘邦之所以非要杀韩信,是因为韩信太高傲了,贪图荣华富贵。

刚攻打下来齐国,就向刘邦伸手索要齐王,在刘邦和项羽大战时,非要刘邦给他封地,才来进行垓下之战。

也有人说,韩信当初不顾兄弟情义,杀掉前去投奔韩信的钟离眜(项羽手下将军,与刘邦有仇),让刘邦怀疑韩信的为人,毕竟不义之人很可能也不忠诚。

事实上,韩信是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当年漂母赠饭给韩信,他发达后,不仅对漂母照顾有加,还给了她千两黄金。

韩信之死其实更多是自己害了自己(是因为他咎由自取)(3)

对待一个贫穷妇人的恩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重用自己的刘邦呢?

其实,就算韩信没有索要“齐王”、“封地”等高傲之举,刘邦也不会对韩信放心,还会认为韩信做事谦虚,莫非在忍辱负重?

毕竟韩信曾经忍受过“胯下之辱”,毕竟萧何这样谦虚谨慎的,也会被刘邦怀疑。

韩信非死不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太年轻了,在他被吕后害死的那一年才35岁,而刘邦60岁,刘邦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子孙考虑,也得杀了他。

韩信之死其实更多是自己害了自己(是因为他咎由自取)(4)

那么,韩信死的冤不冤?他真的想要谋反吗?

说实话,他若想要动手,早就动手了。

韩信做事有多果断呢?在投靠项羽帐下之时,因为自己献上的几个计策项羽不愿意用,项羽根本看不上自己,便果然离开了楚军。

在投靠刘邦帐下时,萧何多次举荐韩信而刘邦仍旧不重用,韩信一怒之下便逃走了,这才有了经典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之死其实更多是自己害了自己(是因为他咎由自取)(5)

刘邦收韩信兵权,将其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后,他没有动手,将楚王贬为了淮阴侯后,他也没有动手,将其软禁在京中,行动不得自由后,他仍旧没有动手。

韩信有个家臣,因为得罪了韩信要获罪,他的弟弟才连夜去吕后那里告发,说韩信“谋反”,打算协助已经起兵的陈豨,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可那时候家臣的弟弟和韩信有仇,他的话并未可信,而韩信当时手上无兵,要怎样去造反呢?

韩信之死其实更多是自己害了自己(是因为他咎由自取)(6)

韩信在临死之前,曾经言道:“悔不听蒯彻计!”

这说明蒯彻当初献计让其谋反,而韩信并没有听从。

至于萧何为什么要帮着吕后杀掉韩信,有人说他是为了自保,毕竟吕后已经问到了他的头上,有人说他是为了荣华富贵,想要讨好吕后。

按照萧何的为人来讲,可能自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韩信是非常信任自己的伯乐萧何的,所以他才答应入宫,最终被擒杀。

“国士无双”、“背水一战”、“成也萧何败萧何”、“十面埋伏”......

历史上留下了二三十个和韩信有关的成语,书写着韩信不平凡的一生,不管他的名誉如何,兵仙的称号始终代表着人们对他实力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