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录(重点推荐季浏)(1)

摘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的重点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结构化知识、复杂运动情境、大单元教学、科学适宜的运动负荷、每节课1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等;主要变化体现在增添了落实 “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课程目标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向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目标转变,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全面和具体,更具结构化和指导性等。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课程标准修订组通过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不断讨论、反复修改,完成了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工作。教育部于2022年4月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课程标准(2022年版)》既继承了 《课程标准 (2011年版)》的基本精神,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是在同一个方向上的改革创新和不断发展;既重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又重视解决学校体育中一直存在的、未能根本解决的现实问题;既注重总结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 改革的经验,体现中国特色,又充分借鉴和吸收 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课程标准(2022年版)》充分体现了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突出课程的育人导向,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的重点与主要变化,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一、《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的重点

所谓突出的重点,是指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比较,《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加的一些内容。在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这些内容需要重点加以关注。

(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实现这一目的。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它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本课程的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创新课程育人的方式,提升课程的育人水平。

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核心素养会影响其一辈子的生活、工作和发展。换言之,学生如果在学校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格和综合能力,未来将会发展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这就需要改变“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认知,因为今天学的知识未来可能就是过时的甚至无用的知识,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发展。要真正不断地学习和获得新知识,就需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即使个体不断获得新知识,但如果缺乏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没有良好的品德,也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影响着学生未来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学生在学校中提高了运动能力,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就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也会制订体育锻炼计划和有效评价锻炼效果。因此,要改变“运动技术中心观”,因为在学校中所学的运动项目,在将来的生活中未必适用。学生在学校形成了健康认知,掌握了健康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就会影响他未来的生活方式。学生在学校中形成了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和体育道德,对他未来形成克服困难、坚韧不拔、文明礼 貌、相互帮助、遵守公共规则等品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简言之,学生在学校形成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不但影响着未来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未来的工作和发展。

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将核心素养既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又作为教学的落脚点。教学的所有要素或环节都要紧密联系核心素养,从而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闭环系统。课程目标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置,教学内容要围绕核心素养来安排,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要针对核心素养来制定,学习评价要关注核心素养水平。这样就保证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强调结构化知识教学

结构化知识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整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 (2022年)》中,结构化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教学,而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则融合和渗透到体育健康课程学习中。这就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有完整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不但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掌握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不但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而且学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强调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这就保证了学生不但会运动、懂运动,而且能欣赏运动、评价运动,真正促进学生学会和理解所学的专项运动技能。最后,重视知识间的关联和融合。反映到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就是要注重知识与知识间、技术与技术间、技术与战术间的联系和整合。因此,要摒弃以往的碎片化教学,转向注重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例如,未来不能一节课只教一个技术,而是应该教组合技术,并引导学生将组合技术运用于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中。

(三)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

以往我国每节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几乎都是以简单运动情境为主。简单运动情境指无变化的、结果可以预测的情境,如原地或行进间单个技术的重复练习情境。简单运动情境有三个局限。一是与真实的运动情境有很大距离。如在篮球比赛中,很少出现原地双手胸前传球这样的情境,双手胸前传球也是在同伴移动、有防守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经常通过传球与同伴之间联系在一起。二是简单运动情境难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简单运动情境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和体育德。如顽强拼搏、团队精神、遵守规则等在简单运动情境中是难以得到培养的。

因此,要从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养的角度,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复杂的运动情境是指动态变化、结果难以预测的情境,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主要包括游戏练习、对抗练习、教学比赛或成套动作的展示。从知识和技能学习与掌握的角度来讲,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简单运动情境,但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角度来讲,就应该将简单运动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和复杂运动情境相结合,以复杂运动情境为主。因为复杂运动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和体育道德。

(四)重视大单元教学

以往我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几乎都是碎片化的教学,采用的是不系统、不集中、不连续的教学,普遍的现象是这节课教篮球的内容,下节课教武术的内容,再下节课教技巧的内容等,更严重的问题是采用所谓 “双教材”教学,即在一节课中教两个运动项目的内容,导致运动技能学习的负迁移,无法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一项运动技能。因此,《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采用大单元教学,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大单元教学是指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小学水平二开始到水平四都要进行专项运动技能教学,针对某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就要采用大单元教学。小学阶段的大单元教学都是由18课 时组成,初中一至二年级的大单元教学都是由36学时组成,初三的大单元教学由72学时组成。大单元教学能使学生连续、集中、系统地学练一个运动项目,有助于促进学生完整掌握和理解所学的运动项目,有望改变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学练12年体育课但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的现状,也有助于落实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 体育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

(五)强调科学适宜的运动负荷

以往我国的绝大多数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有些课几乎没有运动负荷。在运动密度方面,主要表现为每节课中教师说得多、学生练得少,导致体育课变成了 “说教课”。然而,学生体能的发展、运动技能的提高,主要不是靠教师说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的学练出来的。在运动强度方面,主要表现为每节课中学生的运动强度很小,导致 “不出汗”体育课普遍存在,特别是出于所谓安全的考虑,不让学生“动”起 来,不让学生进行对抗练习或比赛,把体育课上成了 “安全体育课”。可以讲,我们以往固有模式的体育课教学是低效的。毋庸置疑,没有科学适宜的运动负荷,学生难以获得运动质量和教育效果。因此,《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科学适宜的运动负荷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的确定具有充分的政策依据、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撑。《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指的运动负荷由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衡量。其中,群体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 低于75%。强调这一概念,旨在贯彻 “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尽量减少教师让班级所有学生集体停顿下来进行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的时间。个体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旨在尽量减少每个学生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强调两个概念的运动 密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在一节体育与健康课上,学生大多数时间要充分 “动”起来,改变 “不出汗”的体育课。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这一运动强度是运动中的适宜运动强度区间。达到这一区间的运动强度,不仅能使学生“动”起来,而且“动”得有效;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运动效果,而且能够产生显著的育人效果。同时,《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在保证运动安全的基础上增强学习效果。

(六)注重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

《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多样性主要强调每节课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体能练习,获得体能的协调全面发展,一节课中不能只进行一种体能练习。补偿性主要强调因有些运动项目自身局限性而需要对发展不充分的体能进行专门练习。趣味性主要强调进行的体能练习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整合性主要强调一种体能练习能够同时发展多种体能。这里所讲的每节课1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主要针对专项运动技能教学而言,其中包括一般体能练习和专项体能练习。

强调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依然令人担忧的现实困境。因为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几乎都是体能的指标,所以只要坚持每节课都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一定能得到显著改善。众所周知,体能也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好能使学生既快又好地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可见,每节课引导学生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

(七)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内容呈现,旨在实现体育与健康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国防教育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既能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及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列举了 “钢铁战士”,为了体现体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列举了“劳动最光荣”,为了体现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列举了“身心共成长”,为了体现体育与劳动、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科技、生物学等学 科的融合;列举了 “破解运动的 ‘密码’”,为了体现体育与科学、信息科技、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的融合;列举了“人与自然和谐美”,为了体现体育与绘画、音乐、形体表演、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融合。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案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案例。

(八)制定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整体描述,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行为表现,包括水平一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业质量,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健康教育学业质量、水平二至水平四的体能学业质量、球类运动 学业质量、田径类运动学业质量、体操类运动学业质量、水上或冰雪类运动学业质量、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学业质量和新兴体育类运动学业质量。由此可见,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水平都有学业质量。这就大大增加了学业质量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际上,学业质量就是反映的是一个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水平,因此,制定学业质量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二是学业质量有助于引导教师朝着学业质量进行教学,学生朝着学业质量进行学习;三是学业质量架起了连接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之间的桥梁,使它们形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保证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

所谓主要变化,是指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比较,《课程标准(2022年版)》向前的进一步发展。

(一)课程理念的主要变化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单列为一条重要的课程理念,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这条理念主要是为了落实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教会、勤练、 常赛”突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了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指引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方向,对于改变落后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培养核心素养,实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所谓“教会”是指通过有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技能等。所谓 “勤练”是指学生要花一 定时间进行刻苦练习。所谓 “常赛”是指尽量创造让所有学生参与比赛的机会。“教会、勤练、常赛”适用于课内外。将这一精神和要求落实到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学、练、赛” 描述。所谓 “学”是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所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所谓 “练”是 指教师在每节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所谓 “赛”是指每节课上要给每位学生创造参加比赛的机会。认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精神和要求,就能使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堂 教学旧貌换新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更多学生从中显著获益。

(二)课程目标的主要变化

《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目标主要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基于核心素养。实际上,三维目标与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是同一方向、不同概念的表述及发展。《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目标主要从运动参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来描述,而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角度来描述。它们之间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或相似之处表现在:运动能力类似于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健康行为类似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不同之处在于:《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体育品德方面的目标,尽管在《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中也涉及体育品德方面的一些行为表现,但没有像《课程标准(2022年版)》那样进行系统、独立和具体的描述。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 (2011年版)》更强调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强调课程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但两者的课程目标没有本质区别,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除了继续努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外,还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

虽然《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包括了 《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中的主要 内容,但前者比后者更明确、更具体,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大。《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基本运动技能方面,《课程标准 (2011年版)》使用身体基本活动的概念,包括走、跑、跳、滚翻、攀爬、钻越等,这一概念在我国使用了几十年。《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用基本运动技能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 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的概念,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国际上常用的基本运动技能概念,并将基本运动技能划分为移动性运动技能、非移动运动技能、操控性运动技能。这两者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学生技术含量小的一般身体活动能力,为后续的体能练习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两者都强调主要在小学低年级进行专门学练,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则不再进行专门学练,而是渗透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中并不断运用和提高。

在体能方面,《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体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呈现,同时,与《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主要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按照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六类身体素质进行划分,前者主要按照心肺耐力、 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进行划分。这样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国际上近几十年来在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常用11种体能练习的概念,我国的许多教材、著作和文章也都早已使用11种体能的概念。二是课程标准的价值追求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且国际上大多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 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划分为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体能;将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划分为与竞技成绩密切相关的体能。三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使用11种体能的概念,因此,《课程标准 (2022年版)》应该与其在概念和内涵上保持一致。

在专项运动技能方面,与 《课程标准 (2011年版)》相比较,《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将专项运动技能划分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运动,而且为每类运动提供了三个运动项目内容要求的典型案例。每类运动包括总体内容要求,每个运动项目包括具体内容要求。三个典型运动项目的案例选择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二是从增强我国学生的 “野性”和 “血性”的角度倡导开展的项目,如中国式摔跤、长拳等。当然,学校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其他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学校应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每一类运动中至少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运动类多种运动项目的学习乐趣。

在健康教育方面,虽然 《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重视健康教育的教学,但更多强调与运动有关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大加强了健康教育教学,并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完整的课程内容予以呈现。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与运动有关的课程内容,而且包括一般性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从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来构建课程内容。而且,根据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总之,加强健康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认知,掌握维护健康的技能,养成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

来源:本文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10期、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