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中华民族走进近代历史的路径实在是令人不堪回首的,而且,在时过境迁之后因信史再难觅,所以,也确实难以真实地去追寻其歪斜的轨迹。尽管这样,现今的我们还是能从部分秉笔直书的中外历史学家笔端,看到一些真实得令人发颤的屈辱、惨烈的壮举和蒙昧、昏聩的愚行。

说起林则徐,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禁烟英雄”,在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的统治下,如果不是他敢为人先,在鸦片彻底毁了中国人之前进行虎门销烟,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历史让我们时刻铭记这位民族英雄,不仅在大陆,台湾和香港也对林则徐有着很高的评价,林则徐的英勇事迹被列入教科书之中,林则徐的精神被代代传唱。

林则徐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改革第一人)(1)

甚至,从民国时起,人们为了纪念禁烟英雄林则徐,将每年的6月3日,林则徐开始销烟的日子定为“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的日子6月26日则是“国际禁毒日”。

林则徐在古今中外一直都享有很高的评价,除了禁烟这一伟大的事业外,他还支持西方文化、科技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别样的光彩,这在当时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是很难得的一种眼界。可以说,也正是这种超前的思维,让林则徐能尽早的认识到我们应该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并且,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伟大领袖就曾称赞林则徐:“敢于对抗强敌,具有高瞻远瞩的开阔眼界,他对变革的态度正是新中国成立所需要的一个积极的影响。”甚至,中国人民在谈到革命时,就把从林则徐开始的斗争也算在了革命范围之内,百余年间,我们经历了从帝国主义革命到封建主义革命再到官僚主义革命三个阶段,而林则徐则是革命的带头者。

林则徐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改革第一人)(2)

很多伟人都推崇林则徐的包容精神,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词,这八个字体现了林则徐对外界新事物的接纳程度之广,在对待新事物的发展上有足够的耐心。正因如此,林则徐的遗物和墓地躲过了大动乱时期的冲刷,最终得以保存下来。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确实放大了林则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力。自近代以来,几乎所有记载都认定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虽然,仍有“忠君”的思想在,但是,在那个时代能像林则徐这样敢于反抗已经是不容易的了。在大家普遍认定林则徐对近代军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之后,按照正常的步骤,林则徐理应在任职期间,进言道光咸丰两位皇帝,请求开放国门,发展兵力、海防。

林则徐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改革第一人)(3)

但是,我们翻遍史料,并没有记载过林则徐有这方面的行动。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林则徐还有很多思想没有透露给世人,这样不说也不做,对近代中国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损失?蒋廷黻先生就曾认为:“林则徐的这个做法在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而茅海建先生也同样认为我们夸大了林则徐的思想。到底是我们后人渲染过度,还是林则徐确有其名,其实,这点倒是不难判断。

林则徐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改革第一人)(4)

首先,林则徐生的那个时代就约束了他对外界的了解,虽然,他对外部世界有着印象,但是,却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这样有限的认识也是他最终的思想不够完善的原因。再加上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林则徐就没有形成过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和近代外交的观念,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思想里还停留着封建的成分。

所以,归根结底,林则徐也只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清朝官员,还是没能跳出封建专制的圈子,他没有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是要改变那些外物,最需要改变的是政治本生,是推翻这个腐朽的封建制度。因此,那些给林则徐冠上具有改革精神的帽子的都只是后人的片面之词。可以说,将他上升到“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确实有些夸大了他的功绩。

林则徐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改革第一人)(5)

现在,我们再看这些史料,其实,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知还是有局限的,有些地方甚至是很荒谬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洋人的戎装将腿脚都束缚住了,因此,洋人只能在海上作战,上了陆地就必然要摔跤。”这样的认知在现在看来甚至有点可笑。另一份奏折中内容也很有趣,林则徐强调:“中国出口国外的商品对外国人来说是保命的食物,因为洋人主食以牛羊肉为主,如果,中国不再提供茶叶和大黄,洋人就会生病。”... ...

看了这些奏折里还尚浅显的认知,你还能说林则徐是“近代改革第一人吗”?所以,我们也只能肯定他在某些方面的贡献,却不能全盘肯定他的思想。

林则徐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改革第一人)(6)

其实,林则徐对近代中国军事所做的贡献也并非担得起“第一”这个名头,林则徐建议购买西方的火炮武器,其实,早在这之前,也有人提出过买洋枪炮储备军用,当时的虎门炮台上已经用上了洋炮。更早的时候,都可以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袁崇焕也提出军事武器改革,买过洋人的红夷大炮,清初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显神威的也正是这些洋枪炮... ...

所以说,林则徐在军事改革方面其实也不算思想超前,说他思想进步其实也是夸大了。但是,林则徐在30多年的从政生涯中,胸怀强国富民大志,致力兴修水利,垦荒屯田,造福当代,泽被后世;他锐意改革,兴利除弊,伸张正义,清正廉明... ...这一切的一切也是我们所不能遗忘的。所以,在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中,有一个态度我们是必须要有的,那就是:理解之同情。

参考资料:

『《英雄人物林则徐》、《林则徐虎门销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