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型屋是黎族最早的一种房屋。相传,黎人先人是百越中的一支,从闽浙一带武夷山脉驾船渡海而至海南。当时海南几乎没有人类生存的痕迹,黎族先祖就将当时所乘之船翻过来下以木棍支撑,上覆茅草,房屋便成。这就是黎族传统民居——船型屋。

要想保护黎族民居,首先要了解民居。下面我仅从实地考察过的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俄查村、那文村的村落布局,村落规模,建筑类型及形态方面,尽可能的归纳出黎族传统民居的特点。

一、黎族传统民居的介绍。

船型屋从外观上看,因其酷似一只倒扣的木船,故取名为船型屋。详细记载见于清代“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或藤叶,随所便也。门倚脊而开,穴其旁为牖。屋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畜鸡豚。熟黎屋内通用栏,厨火寝处并用其上;生黎栏在后,前留空地,地下挖窟,列三石,置釜,席地炊煮,惟于栏上寝处。黎内有高栏、低栏之名,以去地高下而名,无甚异也。”[②]

1、村落特点

山区一带,户数一般在10—30户,村落的直线距离多在3—5公里之间。丘陵及平原一带,一般在30-100户,距离在1-3公里左右。较为宽广的平地和肥沃的水田之中,可达300户以上。选址遵从五个原则:1.靠近耕地,便于农耕;2.靠近水源,便于生活;3.靠近山林,便于日常柴薪以及建房;4、村庄依山坡下寨,多呈半弧状,以利于排水;5.没有鬼魂和妖魔之地。

2、房屋分类。

根据房屋的形态和规制,可以将黎族传统民居分为纵向式茅屋(船型屋)和横向式茅屋(金字型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类茅屋。

(1)纵向式茅屋(船型屋)

船型屋有高架船型屋和低架船型屋(落地式)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和葵叶。屋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3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了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屋内为泥地,村民从外面接回粘土,把地面铺平,浇上水后双脚踏平,晾干或晒干地面,使之平坦坚硬。

(2)横向式茅屋(金字型屋)

金字型屋以树干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较纵向式茅屋(船型屋)先进,房屋高,通风好,采光条件好。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因为受汉族房屋影响,有些地区金字型屋还用砖块或水泥夯筑地基,并且在房屋上已用到榫卯结构,使得房屋更加牢固。

以上主要是大概介绍了一下黎族传统民居的一些普遍特征,下面将对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俄查村、那文村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介绍当地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

二、白查村、俄查村、那文村实地调查介绍。

东方市江边乡(北纬18′33″,东经108′47″)是黎族美孚方言(黎族人按方言分为五类:哈方言、赛方言、祁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主要聚居的民族乡镇。是东方市最边远、最贫困的乡镇,属于省级特困乡镇。全乡有19个自然村,人口6565人,其中黎族5696人,苗族439人,汉族430人。年人均收入1100元,现有贫困人口5524人,约占9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179人,约占贫困人口数的21%(截止2012年)。[③]

截止2013年元月,江边乡19个自然村旧房改造工程已经全部结束,在原址上直接砖瓦改造的占16个,现今有较大规模传统民居的村子仅仅只有白查村、俄查村、那文村三个村庄。其中白查村国家已设立保护点,但保护力度相当弱,其余两村均无保护。其中俄查村房屋基本完好,坍塌和损毁数量较少,但那文村房屋坍塌严重情况不容乐观。正因为如此,江边乡黎族茅草屋的保护和开发才迫在眉睫。

为此,对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俄查村、那文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下面将具体介绍三个村子茅草屋的现状。

1、白查村

白查村是保护较完整的一个黎族村落。现有87间船型屋和10间谷仓。白查村茅草屋已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船型屋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古村落。现在,村民已经集体搬迁,东方市已经进行了初步的保护。东方市为了加强拯救与维护茅草屋,由东方市文体局出面成立了保护小组,已经完成了对全村的船型屋和谷仓进行编号保护,购置了灭火消防器,聘请了6名日常维护员。对村庄的道路进行平整并用水泥浇筑,安置了16块宣传警示保护牌。保护员对损毁、坍塌的房屋进行统计,将数据上报给东方市文体局,并申请经费用于修缮。尽管东方市已经有了许多举措并且规划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保护,让当地农民参与进来保护。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世界仅存的留有黎族传统烙印的村落的保护作用无疑是杯水车薪,并且已经突显出许多的弊端,这不光是个别现象,是中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通病。(后文将详细阐述,故在此不再累赘)

2、俄查村

俄查村保护较为完整,最具有生活气息。村庄依山下寨,成三阶分布,中间有两条道路横穿村庄。村庄规模大,村民已于2012年6月左右基本迁出,现已无人居住,只有少量老年人因不愿离去,而居住在这里。该村无专人看管保护,但其原始的风貌却是三村中保护最为完整的。房屋大约有80间,只有三五间坍塌,10余间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其余皆完整。据当地村民说,这样的房子如果无人居住多则五六年,少则三四年,就会全部坍塌,

3、那文村

离省道较近,被四周山脉所环绕,在中间较为平坦的地方建起村庄,村后便是村民的耕地。该村地势低且平坦,积水现象严重。此处多是船型屋,房屋较矮,屋顶呈半圆状,屋顶茅草已经接近地面,底部用木板铺筑以便防潮。村中有房屋90余间,其中20余间已经坍塌,30余间已有不同程度的损毁。那文村较其余两村,房屋为以前式样,且村民搬离时间长,积水严重,加之无人看管,已经面临消失的境地。

总之,黎族船型屋在海南,甚至在中国就仅有这三个村子和昌江下王乡的洪水村。并且现在各地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想而知。

三、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时强调“它是文化多样式的熔炉,有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国政府和学者认为“它是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前言)

1、唤醒人们,尤其是黎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

海南在古代称之为蛮夷之地,黎人被中央王朝称为化外之民。今日之保护黎族传统文化,目的在于一改昔日人们对黎族人愚昧、落后的偏见。首先让黎族人自己知道,自己民族的先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唤醒黎族人的“记忆”。增加黎族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为保护本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努力。保护船型茅草屋便是唤醒黎族人古老的记忆,为世人展现出本民族文化。

2、打破海南现今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升海南文化旅游的内涵。

自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项目实施启动以来,海南旅游业迅速发展,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不断增加,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但是,目前海南岛旅游意识还停留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文化开发缓慢已成为制约海南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固然,一个旅游地的资源是有所倚重的,有的偏重于自然景观,有的偏重于人文景观。但,某个主要资源并不是唯一资源,主要资源与其他资源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从旅游心理来看,旅游者总希望自己的旅游费用和时间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获得最多的旅游收获。[④]

对于海南,热带海滨自然景观为其主要部分,文化资源为辅助部分。但是海南今年来仅仅依靠自然资源 ,在局部地区文化旅游却是一片荒漠。游客感觉,景色美不胜收,但缺乏厚重感,缺少回味的余地。长此以往,还会因其旅游资源各地均有可替代性,而造成各旅游区之间恶性竞争,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很是不利。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其生存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古老的东西因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而走向消亡。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保护,给非物质文化一个生存的环境,让其在这个环境中自我发展。留存住民族的记忆,让后人有“根”可寻。保护的目的便是唤醒其生存机制,活态传承,让其更好的流传下去。

4、丰富中国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国梦就要有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保护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流传下去,让这种文化丰富中国精神。以中国精神为脊梁,更好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四、保护的总思路

概括来说,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演进所处的环境,所具有的自然状态保护起来,建立一个生存机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其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此,提出保护黎族古村寨的两个原则,即保护它的“原始性”和“主体性”。

黎族古村落的“原始性”体现在村落结构的初始状态以及自然演进的真实痕迹之中;主体性即保护村落的价值主体,是村落民居所承载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将黎族特有的风俗习性保存下来,这才是重点。我们保护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给世人进行展览,而是要发挥黎族古村落在构建一方社会涵养一方人民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我们的保护才有意义。

黎族村寨首先是当地黎族地区的、黎族人民的,其次才是中国的,全民族的,世界的。那么以村庄当地地域形态,从当地黎族人具体主体出发便成了我们保护与开发最基本的出发点。而现今的白查村现状却大相径庭,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船型屋用以固化的模式保存,用汉人所理解的黎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将具有生活气息的黎族古村落进行思维定式的保护与开发,无疑是对这种村落的新一轮破坏。比如,在村内种铺设水泥路面,将房屋美化修缮,在房屋中尽可能摆些生活用品,用以增加黎族的生活气息等等。这违背了保护村落的“原始性”又混淆了“主体性”,这种保护方法是不可取的。如果这样,若干年后,黎族古人的生活形态便不是原始的,而是经过后人加工而成的。

五、具体的保护措施

1、村民自发保护。

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主体是黎族风俗习惯,将一种非实体性的东西用民居这种形态来承载。让当地黎族人参与进来,不能仅仅建造一种静态的“博物馆”式的观光旅游。更不能将保护仅仅局限于上层政府部门或社会的有识之士身上,若得不到下层的它的原生土壤文化创造者的支持,必定会被现代文化所取代。所以,终究在一点上,便是“村民回归,政府引导”。首先,唤醒出当地人的一种“主体”意识,明白自己是黎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人、重新确立与船型屋的息息相关之感。自发的组织起来,成立保护与修缮协会组织,发挥当地人在保护船型屋的主体作用。例如,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苏山乡村民自发保护起清同治年间的古宅。将他们祖先留下的民居完完整整的保护了起来。让他们的后代有祖可祭,有宗可寻。而今天的东方市江边乡的村民却截然相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黎族不管从生活方式还是居住习惯已经基本上融入了汉族,船型屋可能已在形式上不适合当地人所需。这便是当地人集体弃之而不顾的原因所在。他们仅仅认为传统民居船型屋是他们一种落后的表现。但未看到其本质在涵养一方水土中凝聚精神的作用。因此,“唤醒”尤为重要。其次,要不断增加船型屋的“使用价值”。要让村民觉得有用,有用的东西才会保存下来。例如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其能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就是有着五百个达尔扈特守灵人的保护。而达尔扈特人保护成陵原因之一便是蒙族人用于祭祀的物品可以满足达尔扈特人日常的所需。虽然,船型屋在黎族人心中的地位远不足成陵在蒙族人心中的地位,但这个也不乏是一个保护的原因。总之,要有当地居民的参与,并且该团体要为主力军。开发一种社区聚落的保护模式,用生活化的方式将古老的村落和风俗保护下来。构建基于生活化、原生态、居民参与的具有社区文化性质的黎族风情村。

2、政府扶持进行保护。

政府在保护传统民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海南省有关部门颁布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下来。再在保护区外围拨出专门的安置区将居民安置下来。让居民先安居后乐业。第二,东方市有关部门牵头,上下联动。上至海南省有关部门,下至东方市有关部门。集合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和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以及岛内岛外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保护。具体由东方市文化馆、站牵头成立一个保护组织,加强这方面人才引进,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黎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建立集管理、保护、研发、传承为一身的机构对居民从事传统文化方面的保护。第三,建立保护基金,通过分类定级,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鼓励当地居民保护自家房屋的完整,不改扩建。在保护中,任何人都不得截留、挪用保护经费,审计机关应当对经费依法审计监督。就如西安市对108处传统民居保护,在莲湖区、碑林区的北院门、三学街、湘子庙街、书院门等地,安排了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对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并且成效显著。这不失为保护民居的一项重要举措。总之,政府要积极做好保护工作,鼓励居民用原始方法对村落进行维护和修缮。以尽可能的保护黎族船型屋原始村落的形态。

3、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保护。

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江边乡落后,贫困的局面。让村民觉得有利可图,增加他们的收入,造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市场可能与当地村民存在着文化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冲突,这就需要很好的协调保护与市场开发之间的矛盾。建立一种博物馆式公园型的“黎族村寨园”,一定要让黎族的船型屋为核心产品,应最大限度的保持原貌,杂糅入黎族的图腾文化,歌舞文化,黎锦文化,防止黎族风俗的异化。其一,具体上用以下思路来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村民提供村寨资源,以世代居住的船型屋建筑群落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以及古老的图腾文化,长期生活劳作中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风情园的主背景。投资企业改造景区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统一筹划。村民与企业两者共同参与,走向市场,互惠互利,共同开发。

其二,海南旅游结构单一,并且黎族文化又是海南所独有的。因此,江边乡的茅草屋旅游质量很高,开发一种原生态的旅游项目,开发一种黎族村寨公园式旅游环境,让远方来的游人吃在茅草屋、住在茅草屋。白天用传统黎族的方式招待客人,晚上再欣赏传统的黎族歌舞。让游人真真切切体验到黎族生活化的文化,况且这些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黎族人来说,成本并不是很高,收入却很可观。原始性茅草屋便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谋生手段,他们定会保护其原始原貌。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园不仅获得了保护,而且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富裕。

4、媒体宣传的保护。

黎族是仅仅生活在华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很少有人了解,黎族村寨就更加鲜为人知,媒体的宣传作用便成为了关键。首先,加大宣传,增加人们对黎族的好奇之感,扩大黎族民居的影响力。在杂志、报纸、电视、网络进行报道即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又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学者、画家、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旅游。用全社会的力量将茅草房保护起来,成立学术年会,让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商讨黎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方向;电视台可以拍些旅游宣传片、纪录片,相关部门可以定期举办有关呢传统黎族村落房屋的书画大赛、摄影大赛、征文大赛等等。其二,构建一个黎族文化产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黎族村落文化,歌舞,织锦,图腾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表现出去。就单单拿黎锦举例,黎锦在清朝时期曾是皇家贡品,闻名中外。但,因其产量很少,价格高昂,慢慢的便衰落下去。现今也只有民族研究所在少量加工。黎锦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它的图案可以是千变万化,但是其本质制作方法却只能是纯手工并且一成不变的。为什么黎锦在今天没有发展起来?究其原因,是根本没有融入本民族的特色,没有将黎族文化的诸多方面打造成一个文化体系。打造一个文化体系,许多文化都是非物质的,我们必须找出一个能够承载的物质基础,这只有凝结着黎族各种文明共同体的传统村落。找到非物质文化能够成长的土壤,找出当时创造出这些文化的根的所在地。将它们的“空间性”,“地域性”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外面的关键。就如我们的藏族,文化有着神秘感,让人很有兴趣的了解这个民族,走入这个民族生活的地方。为什么?它在向外传播文化内容,均以当地的生活景象为原型,找到了文化能落到实处的土壤,向外传播的歌舞,唐卡都在描述藏人的村落形制,生活方式。这便吸引了很多人去藏区,感受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而,现今的黎族文化向外传播时内容已经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内容已经没有了独特性,更别谈外人能够被这种文化所吸引,去追寻这个文化的发源地,去寻找这个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总之,扩大宣传,把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寻找这个文化的渊源,更多人去保护这个文化承载的物质基础即原始的村落。我们的保护目的也就达到了。

黎族传统民居就像是三江源的浪花,奔下了青藏高原,跨过了南岭山区,在海岛停息涵养数千年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浩瀚的南中国海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

[2]李景新.民族文化在海南中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及开发思路[A].首届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座谈会文集[C].2013.

[3]容炜俊.深挖民族文化元素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A].首届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座谈会论文集[C].2013.

[4]吴国清.旅游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张庆长.黎歧见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王儒民,李颜.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黎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A].海南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汇编[C].2013.

[7]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3):10.

[8]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9]王雪梅.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0](清)邢定纶,赵以谦.崖州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11]吴永章.黎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2](明)唐胄.正德琼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4]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77.

附录一

江边乡区域位置图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1)

来源于百度地图

附录二

白查村图片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2)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3)

附录三

俄查村图片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4)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5)

附录四

那文村图片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6)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黎族传统民居的现状与保护(7)

[①] 作者简介:郑嘉禹(1992——),甘肃天水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②] 张庆长.黎歧见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③]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乡政府数据

[④] 吴国清.旅游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