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藏族人趁此机会纷纷下河沐浴他们还带来青稞酒 酥油茶、糌粑等食品,同时进行会餐、歌舞、游泳、洗衣 和晾衣等活动,在哗哗水声中痛快地度过这令人心旷神恰的节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藏族沐浴节文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藏族沐浴节文化(藏族在此美好的日子里过传统的)

藏族沐浴节文化

所以藏族人趁此机会纷纷下河沐浴。他们还带来青稞酒 酥油茶、糌粑等食品,同时进行会餐、歌舞、游泳、洗衣 和晾衣等活动,在哗哗水声中痛快地度过这令人心旷神恰的节日。

居住在我国东北的朝鲜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要过 的“流头节”因当天要在东流水头沐浴宴乐而得名。每逢 节日,人们除沐浴外,还要制作用蜜水浇在粉团上谓之 水团”的食品、在一起举行“流头宴”。并唱歌跳舞,欢度节日。

甘肃夏河一带,在农历六月中下旬,正是百花盛开、奶香肉肥之际,是一个最宜人的季节。这里的藏族在此美好的日子里要过传统的“香浪节”,类似汉族的春游,踏青。

在瑶族中,有“六月初六”的节日,被称作“过半 年”。据说古代瑶人由于忙于农耕狩猎,忘了祭神,玉帝就 派两个瘟神下界惩罚瑶人,要过了年才可返回。瘟神到瑶 山散布疟疾等病。有一天,两个瘟神在树下谈话,说下凡 后忘了日月,不知何时过年。被瑶族老人听见后回瑶村商量,决定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家家杀牲做菜,敲锣放 炮,四处撒上石灰当作下雪,孩子们到处欢喊“过年了”。 骗得瘟神提前返回天上,使瑶家人得到安康。这一年,因 田地里撒石灰,庄稼长得很好,所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就 要举行“过半年”的节日,往田里撒石灰,祈求农作物丰 收,保人畜兴旺。

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京族, 过去主要从事近海捕捞,以渔业、晒盐等为生。在他们的村寨中建有哈亭,供奉传说中曾鼓动群众反抗压迫的歌仙 和“镇海大王”以及各姓祖先的神位。每年定期在这里过 传统的“哈节”,又作“唱哈节”。“哈”在京语中为“歌”的意思。

其内容主要是唱歌祭神,其日期不一,在巫头岛 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而红坎村则在新年 过后不久的正月十五。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就要将哈亭 装饰一新,准备好食物。届时,举行迎神、祭神、人席,送神等活动。包括求神保佑渔业丰收,祭祀祖先以及听 “哈妹”唱歌等内容。哈亭正堂两旁筑有台阶,过去由成年男子依年龄长幼,辈分大小及捐钱多少分高、中、低和白 丁、佚力五个不同等级。按等级高低在台阶上下就座一边欢宴,一边听哈妹唱,而妇女不能人席。现在已有变化,不再有等级的划分。

唱哈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两个“哈妹”,一个手持两块小竹片敲击演唱,另一个坐在旁边击打竹梆作为伴奏。二人转流替换演唱。内 容有民间故事《邓平、 杨成结义的传说》、 、白居易《琵琶 行》等。现在已扬弃其迷信的成分,保留了文娱的内容 成为我国京族一年之中最大的传统节日。

云南大理等地的白族在农历九月初九,也要过一个重阳节。凡是家庭比较富裕、三代没有分家、人口众多的家庭,在这一天都要杀一只肥羊,全家共食炖全羊汤。即使 生活清贫一点的人家,也要设法吃羊头、羊蹄。除此以外 正如民谚所说: “九月九,栗子、核桃和烧酒。”说明这是 三样不可缺少的食物。住在鹤庆县坝的白族在这一天还要带果品去登临螺峰山。

因为在山顶上有一块方圆百丈的巨石,叫作阴晴石,据说可以验天气阴晴。人们先在石下歌 舞,赞颂石之灵验,当黄昏归程之际,往往凿下一小块带 回家中,以验天气阴晴。

老人是一个民族中富有经验的长者,他们是抚育后代 的功臣、教育下一代的老师和足智多谋的家族和村寨的智 囊。所以很多民族都有敬老的习俗,也有尊老的节日。

在南方广西的壮族中,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祝寿节”。家中老人60寿辰时,儿孙们除了祝寿外,还要为老人备一个可装10斤米左右的精致瓦缸,后辈们在祝寿节这 天,要给这个缸添米,直到装满为止。这缸 “寿米” 平 时不吃,只有老人有病时才给煮着吃,不过 一定要余留些,否则会不吉利。次年九月初九“祝寿节”时,出嫁的 女儿要带外孙回来,用新米为瓦缸换米,并将它添满。而 老人将换出的寿米加上糯米包成粽子和春成糍粑,送给儿 女和亲戚家食用,以示同福共寿,同享高龄。

云南省的哈尼族,在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行老人节。 青年们上山挖来青松树栽于地坪,妇女们准备食物。黄昏 时,将全村老人请到树下,祝他们寿如青松,长生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