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后主陈叔宝,昏庸无道,纵情声色,有一妃子张丽华,为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描绘张丽华:“……发长七尺,光可鉴物;更是性格敏慧,举止娴雅,浅笑微颦,丰华入目;承颜顺意,婉娈快心……”可见她风华绝代,举世无双,长发飘飘,皮肤白净可以当作镜子,性格还聪敏贤惠,一颦一笑,看起来都让人欲罢不能,而且还善解人意。这样的美人,难怪会得到陈叔宝的喜爱。
可是对于她的死,史书却有不同的记载。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破建康城后,张丽华被处死。按照《隋书·高颎列传》载,隋平陈后,晋王杨广欲纳张丽华,行军元帅长史高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杨广十分不悦。
至于此事的详细经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交代得很清楚:攻下建康,高颎快人一步,晋王杨广派任自己记室的高颎之子高德弘赶快到高颎跟前,“令留张丽华”。高颎曰:“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于是将张丽华斩于清溪。高德弘只好回去如实向杨广汇报此事,杨广变色曰:“我必有以报高公矣!”书中还记载,杨广事后恨恨地说:我虽不杀丽华,丽华由我而死,毕竟杀此贼子,与二姬报仇。
按照上面两种史书所载,杨广很清楚高颎可能会在自己入城之前处决一批陈朝官员,以及后宫嫔妃,因此特意派高德弘快马告知高颎“留张丽华”。
但是,这与事实有出入。要知道,当时高颎尽管独揽兵权,却无决策之权,因为杨广才行军元帅。即使就是高颎俘获陈后主和张丽华等人,也不会私下“越权”处决他们。且高颎于开皇九年(589年)正月甲申日入建康,而杨广丙戌日入建康,只相差一天,即使高颎不同意杨广“娶”张丽华,也要有一个劝说的过程处理。可是,《隋书》与《资治通鉴》就仅仅记载高颎只杀了一个张丽华,却没有处斩其他人的记录,反而记载了杨广入城后主持处决了“五佞”,难免令人生疑。
此外,按照《隋书》记载:独孤皇后“性忌妾媵”,又因皇太子杨勇“内多嬖幸”,于是废掉杨勇。而杨广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早已熟知他们的喜好。《隋书·炀帝纪下》载:杨广善“矫情饰行,以钓虚名”,他“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如果这时候他强行将张丽华纳为妾,独孤皇后必然雷霆震怒,要知道,杨广就是想借此次战役建功立业的,怎么会做出惹母亲生气的事来呢?再如《资治通鉴》记载有杨广入城后的一些做法,“使高颎与元帅府记室裴矩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这和《隋书》《资治通鉴》里记载他请求高颖留丽华并记恨高颎的说法相差很远。
我们再来看看《陈书》,这本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的史书就与《隋书》《资治通鉴》对杨广留张丽华的记载明显有差别:“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可见,杨广才是下令处死张丽华的人。再如《南史》,这本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的史书,也载:“晋王广命斩之(贵妃)于清溪中桥。”
到了唐肃宗时期,许嵩仔细地考究了《陈书》《南史》以及《隋书》,写成了《建康实录》,在记载“张丽华被杀”之事,竟采用了《陈书》《南史》的记录,曰:“隋晋王广入据台城,送后主于东宫,命斩张贵妃于清溪桥”,“(张贵妃)为晋王广斩于清溪。”
是不是《陈书》、《南史》以及《建康实录》的作者在编造历史呢?不是的。
《陈书》作者姚思廉之父姚察当时正在陈朝任职,应该十分清楚隋灭陈之事。《南史》作者李延寿基本延续其父李大师的草稿旧本。而李大师与《隋书》的作者之一魏徵生活于同一时代,都经历了隋朝的兴起与灭亡。而李延寿、姚思廉与魏徵等一起贞观史馆编修史书,所搜集史料的机会是均等的,况且李延寿还是《隋书》的作者之一呢。可就是对“张丽华之死”的记载出现矛盾。
不过,如果大家仔细再看《隋书·五代史志》对张丽华之死的记载:“隋师执张贵妃而戮之。”并没有直接说是谁杀死了张丽华,为后来留下了想象空间。
我们只能从《隋书》编撰者所处的时代来考究此事。《隋书》是唐王朝为了证明自己代隋的合法性,必须尽力贬低隋炀帝杨广。再加上李世民十分敬仰高颖,《贞观政要》云:“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之安危,系其存没。”。因此,《隋书》记载高颎处死张丽华而被杨广记恨之事,很有可能是为了“丑化”隋炀帝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