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被奢华的物质和强烈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心灵也被污秽的私欲填满在抱怨、痛恨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和痛苦时,许多人又狠心地把这种苦楚毫不缺失地付诸于别人身上,结果引起彼此关系的紧张、恶化在此,须牢记一个原则,“己无所欲,勿施于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己所不欲却勿施于人文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己所不欲却勿施于人文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却勿施于人文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被奢华的物质和强烈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心灵也被污秽的私欲填满。在抱怨、痛恨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和痛苦时,许多人又狠心地把这种苦楚毫不缺失地付诸于别人身上,结果引起彼此关系的紧张、恶化。在此,须牢记一个原则,“己无所欲,勿施于人”。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退而言之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就不要狠心地强加给别人去承受;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就帮助别人也达到;不愿意别人用某种方式对待自己,那就不要首先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意思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对自己纵容,对他人严苛,是无法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交到朋友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不懂得“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就会让他人感到紧张,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纵容自己,苛责他人,是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的,一旦遭遇挫折不顺,他们就会抱怨别人对他如何不好,社会对他如何不公,受到一点委屈,就会大呼小叫。这样的人,不会有大的作为。

睿智的人,会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修养,并且身体力行,从而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有所成就。道理很简单,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这样的人,在对自己行狠的同时历练了应有的气度、思维,不成功是没有道理的。

而自私自利之人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做人做事,走到哪里,就会被人骂到哪里,只能带来“损人损已”的恶果,又何来融洽的关系与良好的发展机遇呢?

李莹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同时也是当地慈善机构的一位负责人。有一次,一位客户把一批产品捐赠给视力残障人士做公益,令李莹十分感动但是,活动开展不久,李莹发现捐赠的产品距离保质期限很近了,如果残障人士使用这些产品,显然会受到伤害。

对此,李莹要求对方立即更换产品,确保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对方回绝了这一要求。几经抗争仍遭到拒绝后,李莹毅然选择单方面终止活动。这样一来,公司不仅少了一位重要客户,还损失了预先垫付的资金。当时,身边的人都说李莹太较真了。

不久,其他客户和朋友知道了这件事情,对李莹的举动挑起了大拇指。大家一致认为,结交李莹这样的朋友,无论做生意还是办其他事情都会很放心,因为她不会为了利益出卖原则,进而损害他人。就这样,李莹虽然少了一个暂时的客户,却赢得了更高的人气与人望,得与失一目了然。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杆秤,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对方也不会喜欢。正确的处世之道是对自己严格一点,下狠心约束自己的言行,而对他人采取宽厚的原则。尤其是,自己不希望得到的东西、或者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对方。这提醒我们,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待人处世的时候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切勿心胸狭窄,苛责对方。加入自己有所不欲,硬推给对方,不仅会招致他人的厌烦,破坏你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一团糟、失去和解的机会。把握这一原则,才能顺利与人交往,达成目标。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心直口快,个性爽利。但是,这样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心直口快的人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办事,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不喜欢的结果,强加到对方头上,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使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与隔阂。如果他们得意忘形,坚持自己的想法至上,那么就容易失去了底线,带来种种难以预料的恶果。

碰到问题时多为对方考虑一下,如果互相下狠手,互相攻击陷害,那么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甚至会走向另一种的极端。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不抱怨,不推卸,与人为善,与自己为善,那么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做不到的事。

可以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民俗精神,几千年来已经融人每一位国人的血液里,并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的言行,左右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此,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严格要求自己,懂得换位思考,会让人生的舞台更宽广,减少矛盾、误解与隔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你想吸引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先成那样的人。你对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最终都会回报于你自己的身上。推已及人,用恕已之心恕人,这是成大事者的行动理念,也是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