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生孩子之后,我辞掉工作当了全职妈妈,这两年来,我开始看育儿书,我不赞同打骂教育,所以我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正面管教孩子的书籍,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

可是,当我每天面对孩子各种“无理”要求,尤其是在1岁半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之后,我和孩子总是进入一种“权力斗争”的状态,他哭闹,我吼叫,最后两败俱伤。

每每我情绪失控骂了孩子之后,后悔不已,又不明白,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我还是做不到管理情绪呢?

当我打开刘颋颋博士的书籍《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以下称《这样和孩子相处》),了解了“空间育儿法”的理念之后,我才明白,其实我并没有整理好我与孩子之间的内在空间。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空间)(1)

刘颋颋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她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中深耕十余年,积累了1000多个咨询个案。她把这些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空间育儿法”的理念,并著作书籍《这样和孩子相处》,还邀请了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推荐作序。

书中深入探讨了亲子关系的本质,并且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给父母在各个阶段的育儿困境进行分析解答,也讲述了如何改善和发展父母的内在空间,最后,作者还给出了5个有效的育儿技巧,帮助我们重塑健康的亲子空间。

接下来,为了帮助你了解本书的精华,我会先介绍亲子关系的本质,再解释父母内在空间,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内在空间,最后再说说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空间,应该如何做到“断舍离”。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爱的模式存在于妈妈和婴儿的关系中,他们都能通过容纳和被容纳的体验共同成长。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比昂

在本书中,提到的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空间与容纳”。

作者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和与他人的关系都比喻成“空间”。这个空间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个空间,是容纳我们在人生经历中的各种内在体验和活动,也是容纳着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每个人和互动。

那么,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先回想一下,孩子出生之后,我们的周遭环境是怎样的?房间腾出一个位置放婴儿床,家里危险的地方加了防护栏,还腾出了位置放孩子的玩具,我们在家里为孩子腾出了空间。

同样,在我们的内在空间,也腾出了位置,容纳孩子的到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这个空间一直混乱或拥挤,而且腾不出地方容纳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变成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所以,亲子关系的本质,作者是这么回答的:

父母的内心要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孩子。

——刘颋颋《这样和孩子相处》

如果父母的内在空间是足够好的,是能够包容孩子的一切,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给孩子爱与自由。但如果父母的内在空间是混乱的,孩子的出现反而会增加压力和负担,亲子关系就很容易变得紧张胶着。

那么,父母的内在空间,是如何影响亲子关系的空间呢?

二、父母内在空间,是如何影响孩子内在空间的?

回想自己刚开始成为妈妈,内心是充满期待和喜悦的,孩子出生之后,这种欣喜的感觉慢慢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不停地夜奶,哄娃,自己晚上无法睡整觉,还要经常面临孩子的哭闹,情绪时常进入奔溃阶段,月子里时不时哭泣。

我想很多妈妈刚开始都会有同样的感觉,照顾一个小生命确实可以耗费一个人的全部精力,而随着孩子的快速成长,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空间来适应。

一开始孩子跟我们处在同一空间,慢慢地,他会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自己去探索体验,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无法分清自己的内在空间和孩子内在空间之间的区别,那么就很容易与孩子产生矛盾。

比如一个有洁癖的妈妈,她的内在空间是充满恐惧的,如果出现脏乱,她就会焦虑不安。当她在养育自己儿子的时候,她同样不允许家里出现任何脏乱。可是有一次,他的儿子在墙中用了蜡笔画画,洁白的墙壁上瞬间显得脏兮兮,触发了妈妈的内在不安的情绪,于是她打了儿子一顿。

像这位妈妈的内在空间无法容纳孩子的错误,就会挫伤了孩子的探索体验,因为在孩子的内在空间,是自由的,他处于好奇探索阶段。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空间)(2)

但当他感受到妈妈的不爱和不被接纳时,他的内在空间也会发生改变,他也会感到恐惧。如果长期如此,那么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的内在空间也会像妈妈一样,害怕做错事情被打骂,充满恐惧,而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显紧张。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从小或多或少也经历过创伤,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重复某些伤害亲子关系的行为,但我们也可以做出改变,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空间,接纳自己,重新整理内心空间。

当我们整理好自己的内在空间,孩子能在爱与自由的亲子关系中成长,他们的内在空间也会变得稳定而有秩序。

那么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空间,父母又应该怎么做呢?

三、父母与孩子相处,需要“断舍离”的空间共情的空间——断开自己原有执念,共情孩子

很多育儿书籍都会叫父母共情孩子,可是往往面对孩子的哭闹,妈妈在这个环境下很有可能做不到静下心去看见孩子,共情孩子,因为当时我们的心里想的是: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绝对不能妥协,不能纵容他。

这个执念让你无法冷静去转换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绪和需求,所以,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妈妈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深呼吸,然后断开自己固有的执念,反问自己:孩子现在的情绪是怎样的?他的感受是什么?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空间)(3)

比如我的2岁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之后,对方又硬抢回去,他就哭了,这时候我跟他讲道理是根本不管用的。我是蹲下去,给他一个拥抱,说:那玩具看起来很好玩,被人拿走你玩不了,真的很难过了。

等他情绪稍微平复了,再与他一起复盘事情经过:你看到那个玩具,很想玩对不对?所以你就拿来玩了,结果被他抢回去,因为那是他的玩具。可是你还是很想玩,我们一起想办法跟他借玩具玩好不好?

先共情孩子的情绪,再与孩子复盘事情经过,最后一起想办法解决,比起简单的一句道理来得更加有效。同时,孩子慢慢也学会容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引领的空间——舍得放手,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

伟强是个聪明的孩子,一直都很认真学习,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却迷失了自我,考试不及格,还沉迷网络游戏,这是为什么?

伟强的妈妈在他初中的时候,就主动辞职在家辅助他的学业,为了让伟强专心学习,家里的家务事都不用他参与,连大学专业,也是父母替他选择的。而当伟强上了大学,失去了父母的督促,他就像漂泊在大海中央的小船,失去方向,漫无目的。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空间)(4)

我知道很多父母不舍得放手,是担心孩子做错或选错,耽误自己的未来,所以主动帮孩子决定一切。其实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应该是引领而不是主导,孩子需要在体验中成长,真实的生活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相信,如果我们父母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趣又丰富,孩子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有很多人生道理并不是多说几句孩子就会懂,而是需要他自己去感受,去探索和领悟的,只有切身体验过,他才知道怎么做。

孩子的世界并不只有我们这个家庭空间,父母更应该引领孩子走出去,去看外在的空间,进入未来的空间。我们不可能陪孩子走完全程,只能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

发展的空间——脱离原生家庭创伤,改善亲子关系

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苏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孩子的内在空间,是处于一定的发展轨道上的。如果父母把原生家庭的创伤,延续在自己孩子身上,让孩子遭受同样的痛苦,那么他的发展空间很有可能会受限。

所以,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想对孩子吼叫或打骂的时候,先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遭遇过同样的问题,当时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而我又期待父母怎样做的呢?最后告诉自己,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件事。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空间)(5)

这里并不是让我们和原生家庭分离,或者与他们对抗,而是让我们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创伤,直面痛苦,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再做出改变。

当我们的行为在做出改变,孩子也能感受得到的,同样,他也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如何处理情绪。

如果我们父母的内在空间能够改善,脱离原生家庭的创伤,用更好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那么孩子同样会在这个空间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去成长,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总结

与其说《这样和孩子相处》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育儿,倒不如说它是在教会我们如何“育己”。

在这本书里,作者花了几乎一整本书的篇幅,告诉我们:

成为足够好的父母,不仅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足够好的成长空间,也会拓展我们自己的内在空间,养育我们内在的“孩子”,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共同成长。

——刘颋颋《这样和孩子相处》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空间)(6)

《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没有过多难懂的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案例分析,为大家剖析父母内心空间是怎样的,如何影响亲子关系,告诉我们可以如何改善和养育自己,从而理解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你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去觉察孩子情绪,如何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如何与孩子相处。

也许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还不知道自己能否为孩子提供一个足够好的成长空间,没关系,当你看完这本书,也许你能对自己的内在空间有所理解,你也会慢慢理解孩子的内在空间,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养育孩子。

做父母,是我们人生一个新阶段,同样也是我们新的成长机会,让我们一起和孩子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