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控制江南全境后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

但是,这样一个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最后究竟为何被判处株连九族,牵连甚广?

胡惟庸真实怎样死的(胡惟庸究竟因何而死)(1)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顺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为元帅府奏差。后历任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等。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胡惟庸真实怎样死的(胡惟庸究竟因何而死)(2)

胡惟庸画像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0年),胡拜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7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譬如,浙江青田人刘基,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翌年,刘基告老还乡。

由于胡惟庸的性格一向积极、勇于任事,但因此容易与权力欲极大又好猜忌、急躁难安的明太祖产生政见与取贤上的分歧,所以不被刘基等人看好,认为胡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但太祖不介意,认为刘基多虑、有偏见,仍晋用胡惟庸为左丞相。

胡惟庸真实怎样死的(胡惟庸究竟因何而死)(3)

朱元璋

也正是因为刘基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故而深受后者的嫉恨,被解雇革去岁禄。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基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

然而,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成为皇帝,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理便有了十分鲜明的体现,对于国中的权力也一直都是不安心的,尤其是对于宰相的权力过大,朱元璋也有过很多次的削减,但是宰相依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宰相的存在对于朱元璋本人而言一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在胡惟庸拜相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太祖与胡惟庸之间君臣相安无事,但胡惟庸任久熟练之后,便开始与太祖产生歧见甚而引发冲突。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

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胡惟庸真实怎样死的(胡惟庸究竟因何而死)(4)

朱元璋

胡惟庸案可以说是震惊中国历史的一场血腥的政治行动,在此案中死了多少人的话题也屡屡被人们所提及,胡惟庸是遭到了株连九族的惩罚,并且与胡惟庸交好的官员一并都受到了十分惨重的创伤。

无论是在胡惟庸案中死去了三万人还是更多人,无疑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足以看出朱元璋决心铲除异己的决心,对于巩固中央皇权坚定不移。在这起案件中,朱元璋可以说是震慑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君王有了更高的威望,但是胡惟庸案中死了太多的人对于明朝朝廷而言也是一场变动的根源。

胡惟庸案一直以来都是为人所诟病的,很多的历史学者都认为胡惟庸并没有谋反叛乱的行为,认为朱元璋发起胡惟庸案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镇压谋反叛乱的势力,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君权。

朱元璋胡惟庸案在中国历史中是一场君臣之间的较量,但是其中的真相一直都是一个谜团,鲜有人知道胡惟庸案的真相,无论胡惟庸是否有谋反的心,都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此案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加快了中央集中皇权,在此案发生之后不久,宰相制度的废除也就开始了。从此,中国封建王朝“丞相”职位彻底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胡惟庸是奸是忠,他是最后一个敢向皇帝权威挑战的丞相,被动地改变了中国历史。

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明代法令严峻,多讳言此事。即使到清朝修《明史》时,也只是说胡惟庸被诛时“反状未尽露”,这不免让人生疑。

(本文所有图片皆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