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慧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曾发表讲话:“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的讲话将抗美援朝精神与建造国家的新征程紧密联系,回溯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同时,强调了传承伟大精神用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

近两年来我们看到了多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影片,如《金刚川》、《长津湖》等主旋律影片。它们通过重构气魄宏大的战争场面,带观众切身体会了炮火纷飞的残酷战争;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英勇无畏的军人形象,来体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这些影片都是从宏大的战争视角去进行叙事的,通过描绘两军交战时的智力博弈,你来我往的兵法战术交锋来完成战争题材的基本叙事,影像画面呈现上也倾向于表现战争场面的恢弘壮阔。在人物塑造上往往是塑造了一些服务于体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为了激发观众内心最高度的情感认同的功利性人物。

而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却在完全放弃了战争题材惯用的宏观视角,通过采访的26位志愿军老兵个人微观视角,借助他们的记忆回溯重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和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在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如火如荼的2021年,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残酷战争的背后一面、微小的一面,让我们更直观深刻的感悟到何为战争。

一、个人视域下的细节叙事

对老兵的直接访问也是对战争记忆的直接提取,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记忆是最真实的微观史料,是对历史最直观的回溯,以此重构真实的微观战争场面。接受采访的老人们大多在90岁左右,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年代,他们都是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当中有文艺兵出身的“小北京”任红举,还有作为秘书的女兵刘素谦,除此之外还有军医、炮兵、侦察兵等等。通过汇聚不同兵种老兵的记忆网络,最终重现出完整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构,是对战争最全面完整的细节重构。

良心电影真实还原抗美援朝战争(瞄电影朋友圈1950他们正年轻)(1)

个人视角的叙事,除了能够最完整的还原战争结构之外,还能最明确的构筑坚固的人文情怀围墙。在老兵们的动情叙述下,提到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时,他们总是禁不住的潸然泪下。老军医提到那位被炸掉下巴的战友时,泣不成声的对着镜头诉说、任红举老兵口中那位临死时交给他一枚银元的战友,讲到他以树皮立碑的深刻情谊、以及在老兵家中被折起一半的只留有一只搭在肩膀上的手的老战友的合照。战友之间的深刻情谊,尽在老兵们数度哽咽的话语中被具象化。还有一些老兵在被问及往事,选择回避不愿提及。他们内心当中对于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的怀念、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逝去的战友的愧疚都深藏在他们的真情实感的叙述当中。

在老兵的回忆里的是不同以往宏大战争场面的微观战争表达,个人视角下的细节叙事。任红举老兵提到的为战友们悄悄潜入民房偷年糕的故事,在他绘声绘色的表达下,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凶险的夜晚;还有军医老兵提及为病人喂饭的场景,如此生动具体恐怖又残酷,战争带来的创伤我们无从体会,却在老兵的确切描述下与之共情;还有那位拉琴的老兵,讲述他想保护拉琴的手却戏剧性的被炸断,同时并炸毁的还有他成为演奏家的理想。这些细节的阐述,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青春的摧残。这些细节的微观战场是我们在宏观的主旋律影片中少见的,却是对于战争最直面的反馈。

这种个人视域下的细节叙事,放弃了战争的恢弘气魄的壮观美,但却能最直接的重现残酷的战争和参战者带来的无穷创伤,强化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体的渺小。

二、艺术表达让位于真实表达

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兵第一视角的叙述,放弃了故事性的叙事,达成了文本上的真实表达。在影像表达上,放弃了大场面制作的艺术表达,而是选择影像留白为老兵的故事叙述给观众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影片一开始时深沉的大海作为背景配上文字的战争背景的叙述、老兵在讲到敌军飞机轰炸时,画面里出现了连排飞翔的鸟儿以及树林、雪地、鸭绿江等意象对应着老兵的叙述一一安静的呈现,没有对于战争场面或是军人行军途中的艺术还原,而是选择原始的画面呈现突出老兵叙述的主体,让更真实的叙述表达代替了艺术性战争还原的影像画面。影像上的留白让每个观众充分的发挥想象,跟随着叙述的声音重回战争。当任红举老兵与老战友通视频电话时说的第一句话“重稀啊…你现在还拉琴吗…”两人的电话结束后,出现了那位曾经拉琴的老兵,看到他被炸断的右手,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比任何残酷的影像还原都更有说服力。当老兵讲述右手被炸断的故事,画面上出现了老兵用左手吃饭的场景,右侧的肩膀放的很低,坐在桌子前,仿佛一个够不到桌子的小孩模样,接着画面又呈现了书架上一排排整齐的乐谱,那摆放在书架上一排排破旧的乐谱,是在战争的炮弹中被炸损的青春梦想的物质寄托。通过影像画面的留白表达,突出了老兵口中的真实战场,是真实的战争表达,同时也深刻了对于战争情绪的思考。

良心电影真实还原抗美援朝战争(瞄电影朋友圈1950他们正年轻)(2)

除此之外,对于战争场面的还原,导演通过真实记录影像和老旧照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补充回顾,保留了影片从一而终的真实表达,以隐忍冷静的视角回溯艰难的岁月。在视觉接受上传递了真实的战争场景。

三、青春的回溯和对战争的反思

1950年的他们都还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却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离开家乡,带着必死的决心奔向战场。但在这些老兵的叙述中却不见恐惧的疑影。任红举老兵在一开始绘声绘色讲述自己被选中当兵的故事中提到一听到自己的名字就兴奋得从高处跳下来了。还有老兵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到家里有四个兄弟,自己去打仗了不过是少个吃饭的人。那些女兵们,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战场献给了国家。她们沉重的描述背后都是老兵们青春无畏的表现,是最好的无所畏惧的热血青春的体现。年轻的战士,如何能做到不害怕不想念家乡,不过是内心对于国家的热爱早已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影片上映后导演的影评中提到这是“一段抢救式的记录”,是在和时间赛跑的影片制作。不仅是因为当中的老兵们早已年事已高,还因为这些老人的记忆已经在时间的洪流中慢慢淡化,如果再不早点记录下来,那么这些最直观的“战争史料”,这些最可爱的人的青春热血,将在历史的进程上慢慢地被遗忘。而这些是最不应该被遗忘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最应该铭记的。正如影片中出现的女兵刘素谦说道“你们要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奶奶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慢慢淡忘了很多事情,甚至在采访时忘记了自己参军的年份。而是影片的最后,缓缓出现的字幕上,我们可以看见这位伟大的女兵战士已经离我们而去。

良心电影真实还原抗美援朝战争(瞄电影朋友圈1950他们正年轻)(3)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早就远离了战争,对于战争根本没有完整的概念,但在七十多年前,有这样一批和我们同样年轻的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拼死守卫国家,用17岁的身躯换来了70多年的和平,正所谓“那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这是一部通过大量的叙述文本来还原战争、回溯老兵的热血青春的纪录片。是对“抗美援朝精神”最具象化的表达。这些最伟大的战士们,他们已经老去,但是永远有人正年轻着,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需时刻铭记历史,牢记抗美援朝精神,像刘素谦奶奶说的那样,她已经记不清的时候,她的秘书会帮她记得。而在这群老人渐渐凋零的时候,新的时代会帮他们记得,年轻的一代也会永远铭记。新的年轻一代要做的就是牢记国家历史、传承伟大将士的爱国报国热情,同时在党的领导下跟随时代的步伐为建设我们国家的新征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作者张铭慧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2020级本科生,指导老师:邵君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