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提起某姓氏,总是跟该姓氏的郡望联系在一起。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其自称“郡望昌黎”,而被称为“韩昌黎”。郡望,即某郡的名门望族,其源於汉末时期,鼎盛於魏晋南北朝,而衰落於隋唐时期。是世族门阀政治的产物,能够反映出该姓氏的族源及其当时的烜赫。如在历史上曾长期影响我国政治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琅琊王氏等家族。

古代十大望族姓氏(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1)

这些家族的昌盛之地,也就渐渐成了该姓氏的郡望。而也有许多寒门庶族,为抬高家族门第,在其编修家族谱系的时候,也往往想方设法与这些家族扯上关系。那么,我国历史上那些王朝的“国姓”又有哪些郡望呢?

秦王朝。秦氏,天水郡。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是用来别婚姻,而氏是用来别贵贱。故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庶人无氏则称姓。除了极少数的诸侯国,有氏在得国之前外(如齐、楚等);其他绝大多数的诸侯国,都是有氏在得国之后。所以,大多数诸侯国都是以国为氏(如吴、郑、鲁、卫、秦等)。秦国的先祖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封在秦邑(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其封邑为氏,此为秦氏的最主要来源。而天水郡(汉朝以后的行政区划)也成为了秦氏最显赫的郡望。

两汉、南朝宋。刘氏,彭城郡、南阳郡。刘氏源於春秋时期晋国范氏的别支,彭城郡为刘邦的故里。而在西汉的宗室中,被封在彭城的楚王刘交这一支脉也最为昌盛,刘裕就属楚王刘交的支庶。而南阳郡,为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

魏王朝、曹氏,谯郡。曹氏的最主要来源为姬姓曹国,曹国的始封君为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谯郡为曹操的故里,故而也就成为了曹氏的郡望。

古代十大望族姓氏(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2)

两晋王朝、司马氏、河内郡。司马氏源於官职,为主管军事的大臣。而两晋王朝的司马氏,为楚汉之际的殷王司马卬之后。司马卬原为赵将,因平定河内地区有功,又随项羽入关,而被项羽封为殷王,以王河内。前205年,楚汉相争,汉军攻下河内之地,并俘虏殷王司马卬,以其地为河内郡。次年,楚汉彭城之战,汉军大败,司马卬战死。然而,司马卬的子孙却在河内定居了下来,并渐成当地的望族。司马懿即为司马卬之后,为河内郡温县人。

古代十大望族姓氏(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3)

南朝齐、梁,萧氏、兰陵郡。萧氏源於子姓,宋戴公的裔孙大心,因平定宋国内乱有功而被宋桓公封於萧邑(今安徽萧县),为宋国的附庸。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即为萧叔大心之后。西晋时期,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置兰陵郡,萧何的后裔多聚居於此。其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王朝在江南侨置州郡,仍沿用其旧名,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侨置了兰陵郡。南朝齐、梁的皇室皆出自於兰陵郡。在隋唐时期,兰陵萧氏仍是当时的望族,隋炀帝的萧皇后、唐高宗的萧淑妃皆是兰陵萧氏。

古代十大望族姓氏(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4)

南朝陈、颍川郡、汝南郡等。陈姓为我国的第五大姓,分布很广,故其郡望也特别多。陈氏最主要的族源为春秋时期的妫姓陈国,为舜的后裔。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其祖籍为颍川郡

隋朝、杨氏,弘农郡。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公族子孙,其食邑为羊舌,故以羊舌为氏。而在晋国灭掉杨国后,也将杨地也赐封给了羊舌氏。故而,羊舌氏有一别支为杨氏。如晋国名臣叔向,既被称为羊舌肸,也被称为杨肸。其后,晋国六卿家族互相兼并,羊舌氏被灭,杨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於弘农华阴,以其祖宗封地杨为氏。弘农杨氏被称为杨氏正宗,东汉名臣杨震、三国时期的杨彪、杨修、隋朝杨氏皆出自於弘农杨氏。

古代十大望族姓氏(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5)

唐朝、李氏,陇西郡。战国末期,秦国有名将李信,迁徙到成纪(今甘肃东南),其后有西汉名将李广,李氏渐成为当地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注重门第宗望,“崔卢王郑”其时为北方四大姓。直至唐朝建立后,山东士族仍推崔氏为首,这引起了李唐皇室的极大不满,下令重新评定门第,便以李氏为首。其中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与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并称为“五姓七望”。

后周、郭氏、太原郡。郭氏源於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叔虢仲於西虢(今陕西宝鸡附近,周平王时期,迁至今河南省三门峡附近,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封其叔虢叔於东虢(今河南荥阳附近,春秋时期为郑国所灭)。在古代,"虢"通“郭”,该两支虢国灭亡后,其后裔子孙便以郭为姓,郭氏的最有名郡望为太原郡

古代十大望族姓氏(列朝皇室姓氏的郡望及其主要族源)(6)

宋朝、赵氏、天水郡、涿郡等。赵氏源於伯益之后造父,造父因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而被赐封於赵城,便以赵为氏。造父七世孙叔带,见周幽王无道,便去周适晋,是为晋国赵氏之祖。而后,赵氏在晋国昌盛,成为晋国六卿家族之一,便最终与韩氏、魏氏三分晋国,建立了赵国。赵氏的郡望也比较多,有天水郡、涿郡等。宋太祖赵匡胤为涿郡人。

后梁、明朝,朱氏、沛郡。朱氏源於曹姓邾国,邾国也称邹国,与楚国同祖。战国后期,邾国为楚国所灭,其后裔子孙四处逃散,为铭记亡国之痛,便去邑(阝,为邑字部首,指城邑)称"朱"。朱氏的郡望有沛郡、吴郡等,后梁与明朝皇室皆源於沛郡。朱氏亦向来为吴郡大姓,在三国时期,顾陆朱张,即并称为吴郡四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