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玛咖是真的吗(天价跌落产品滞销)(1)

2015年3月8日,贵州省威宁县么站镇红岩村的农户在展示新收获的玛卡。 (东方IC/图)

打着“补肾壮阳”、“植物伟哥”的卖点,身价远超名贵中药材。但它在原产地只是普通的蔬菜。

按照《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作为“新资源食品”,不得宣称或暗示其具有疗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大量资本涌入炒作、过量种植,让它价格大起大落,现在烂在地里也无人采摘。

“谁都看不准,感觉比较迷茫。”丽江野玛集团总经理徐中圣说的不是股价,而是玛咖的价格走势。

进入玛咖收获季,无论是在主产区丽江,还是四川、西藏等种植区,争购优质玛咖的场面,并未像往年一样如期上演。玛咖,这种保健养生市场上的“新宠”,正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危机。

“价格大跳水,都不够采挖的人工钱,暂时还在地里。”丽江研城百岁坊(以下简称百岁坊)常务副总经理左丽华已记不清,收到了多少类似的短信。电话更是接了两三百个,全都来自种植户,“都在问收不收玛咖,有人打了五六次。”

在往年,玛咖可要金贵得多。依照黄、紫、黑三种玛咖,颜色越深越贵。这种神话般的“秘鲁人参”,在过去数年内凭借“补肾壮阳”“植物伟哥”的卖点,甚至以克售卖,身价远超名贵中药材。

“最疯狂的时候,一公斤玛咖被炒到上万。”被誉为中国“玛咖之父”的杨勇武回忆。这还只是玛咖商贩之间的内部交易价,与往来丽江的游客无关。

但天价过后,这棵带着神秘光环的植物,已自由落体般跌至谷底。

跌跌不休

“真心想要的话,黄玛咖30元/斤卖给你。”丽江古城区一家特产店里,店主谷苗(化名)晒着太阳,神情踌躇。玛咖不再像2014年一样“受宠”,她正盘算着如何将这批货尽快出手。

走进丽江古城区的任意一家药店、特产店,玛咖几乎都是标配,并与三七、天麻等名贵中药材摆放在显眼处。玛咖干果的价格参差不齐,黑色的标价一般在150-380元/斤,黄色约为60元/斤。

“几十元的价格,放在2014年,想都不敢想。”谷苗透露,2014年年底最便宜的黄玛咖干果,每斤也要卖到一两百。如今,即便价钱跌了一半都不止,顾客依然寥寥。

同样冷清的,还有昆明的菊花园中药材市场。谷苗的朋友是那里的药材商,2015年的最大变化是:不再需要为了一车车玛咖干果“干架”了。

“2014年和2013年,只要来一车玛咖,立刻就被市场里的人分了,你争我抢,经常打起来。”谷苗曾听朋友说起,面对价格不菲的玛咖,批发商们经常上演疯狂的“抢咖”。

囤货也是普遍现象。行情最好的2014年,低价收进、高价卖出,一年几百万到手并不稀罕。谷苗的朋友正是如此,想到2015年的行情可能更好,哪里还舍得撒手。不料,每公斤四五百的收购价,如今四五十元都出不了手,“玛咖和股票一起炒,结果‘双保险’都失手了。”

丽江市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以下简称丽江创新办),是丽江市政府的下属机关,监控着丽江玛咖的种植和经营市场。据该办统计,2015年,丽江玛咖产业基地突破14万亩,超出年度计划面积8万亩。

“除全市玛咖企业及已有市场意向性收购外,还有约6万亩玛咖鲜果需要额外收购,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丽江创新办主任和经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云南市场的低迷,已经波及西藏。西藏康诺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巍峻峰说,西藏市场上约90%的玛咖来自云南,借助庞大的旅游市场销售。公司共有300亩玛咖地,紫玛咖占60%,2015年统统滞销。“照此下去,不仅仅是缩小种植面积的问题,能不能继续种都是个问题。”巍峻峰担忧。

玛咖烂市,农户首当其冲。

2015年12月,百岁坊启动了新一季的玛咖收购。工作人员最常被问及的是:“你们公司会‘跑路’吗?”担心源自周遭现实——2014年被炒到约35元/公斤的黄玛咖鲜果,2015年的最低收购价仅为3元/公斤。考虑到“收得越多,损失越大”,一部分倒卖玛咖原材料的投机商贩,索性放弃了种苗钱,纷纷“跑路”。

若不计种苗费,耕作一亩玛咖地的成本通常在1500-2000元。即便农户只种了3亩地,如此一来,也得亏上五六千。对不少山区农户而言,这意味着全家人一年的收入。“价格暴跌,散户将面临灭顶之灾,他们血本无归,一夜重回解放前。”左丽华感叹。

全民种植

从丽江市区驱车10分钟,再翻过山路几十道弯,海拔3100米处的大块平地,便是格林恒信的南溪玛咖基地。

格林恒信是国内第一家种植玛咖的公司。2002年,当创始人杨勇武在丽江试种玛咖时,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引自南美秘鲁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朝一日能让如此多的种植户和企业趋之若鹜。情况也确实如此——即便在2006年大规模试种后,玛咖依然“养在深闺无人识”。

转折点出现在2011年。这一年,玛咖粉获得了国家“新资源食品”认证。当地政府开始将玛咖作为重要产业推进。在此之前,丽江玛咖种植面积不过2000亩;2014年,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

放眼云南,2012年,全省种植面积为6000亩,年产量约为2400吨;到2015年,全省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产能超过2万吨。

在四川、青海、新疆等多个省份,玛咖热也逐渐蔓延。四川省凉山州就从2013年开始种起了玛咖,“每年约8000亩,光是2015年,我一个人就种了两千多亩。”四川凉山州玛咖协会会长杨开学介绍。

在煤炭、房地产、建材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大量资金觊觎玛咖蕴藏的巨大商机,潮涌般进入这个行业。

看中玛咖产业的,不乏各行的大公司。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均与格林恒信有合作。2014年年初,康美药业推出了康美玛咖;同年9月,广药白云山的“白云山铁玛”亮相,这都给国内玛咖产业市场提供了追风热捧的温床。

种植面积陡然增加的同时,市场价格也被逐渐推高。在受访者印象中,2011年,云南黄玛咖批发价约为220元/公斤,2012年上升至300元/公斤。2014年,玛咖供大于求的状况已初露端倪,但由于资本强势介入囤货炒作,加之生产企业大批量采购原料,玛咖价格依然维持在约280元/公斤的高位。

在此之后,供大于求的局面严重加剧。“玛咖基地发展过快,面积、产量都实现了翻倍,这对市场玛咖原料的消耗造成了压力。”在和经雁看来,这也是2015年丽江玛咖价格回落的原因之一。

企业则将市场波动归咎于投机商贩,“就是这批打算捞一票就走的投机者,搅乱了玛咖市场。”

在杨勇武的印象中,在玛咖行情最火的2013-2014年,从丽江到香格里拉,一路都是开着豪车的外地商贩,他们披着棉大衣,抖抖索索地在路边烤火,逢人就问,“有没有玛咖?”

“一公斤黑玛咖,随便开价,当场给钱。”杨勇武回忆,还有不少为种植玛咖而涌入丽江的商贩们,不惜注入巨额资金“圈地”。

“公司 农户”是丽江玛咖种植的主要模式。每年,公司将玛咖苗免费派发给农户,农户在自家地上播种,成熟后由公司统一收购。能否把发放的玛咖苗全部收回?每年的玛咖成熟季节,也是公司神经紧绷之时。

左丽华介绍,每到回收季节,投机商贩便会向农民加价收购。2014年,百岁坊总共种了8000亩玛咖,最后连1/3都没收到。有农户直接提着个小塑料袋,“三亩地就产了这点,都被羊吃了。”有的更直接:“种下去全死了,一点收成都没有。”

“跟农户签了协议也没用。那一年,光种植费用,我们就损失了三千多万。”左丽华愤愤。格林恒信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眼瞅着回收率从最初的100%一路狂跌至40%,却无计可施。

“富了投机商贩,也富了农民。”左丽华感叹。2013年,他上山收购玛咖,希望农户能提供银行卡号或存折,以便将钱款直接打卡。“我们一辈子都没用过。”农户告诉他,以往种植青稞、土豆所获的每亩两三百元,便是全年收入,“遇上行情不好,还不一定卖得出去,哪还需要银行卡?”而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车、盖起了新房。

“投机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上限,农户不遵守协议没有底线,生意还咋做?”格林恒信总经理杨曜武回忆当时的情景。

“植物伟哥”是忽悠?

“只要被资本看上了,不管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炒起来。”丽江野玛集团总经理徐中圣对玛咖“过山车”般的行情并不感到奇怪,“更何况,玛咖还有可被炒作的概念。”

提升免疫力、抗肿瘤、调节内分泌、缓解前列腺疾病、抗抑郁……南方周末记者走访发现,在商家的宣传中,玛咖似乎无所不能。而在种种神奇功效中,还数“植物伟哥”这一点最吸引眼球,一些商家甚至打上了“3天见效”的广告。

而在秘鲁,这种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植物,和萝卜属于同一个科,根的形态与圆萝卜也很相似,只是人畜食用的普通蔬菜。

“玛咖只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薛润光强调,玛咖既非保健品,也非中药材。不过,在深加工后,玛咖可成为保健品。2011年,原卫生部为玛咖颁发了“身份证”——新资源食品。按照《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规定:生产经营新资源食品,不得宣称或暗示其具有疗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在国内,最早有关玛咖改善性功能的论文,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2001年,在一篇名为《玛咖——全球瞩目的保健食品》的论文中,他写道:初步研究表明,玛咖对亚健康人群恢复健康可能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特别在改善性功能和内分泌方面有良好前景。”

不过文章中,玛咖对于性行为的改善,仅在雄性大鼠的动物试验上体现。因此,对于玛咖提高性功能的功效,肖培根并未做定论。

秘鲁科学家冈萨雷斯(Gustavo F. Gonzales)的科研团队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2001年,我们让9名22-44岁的男性连续服用玛咖片,每天服用3克或1.5克。4个月后,发现其精子数量和功能均有显著提高。”冈萨雷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不过,他也提到,该研究样本过小,且未设置对照组。

“说玛咖是男性专用、植物伟哥,其实不然。玛咖有其特定的功能。”薛润光说,玛咖中含有两种独特的成分玛咖酰胺和玛咖烯,“长期食用,可改善睡眠、调节激素水平、缓解女性更年期症状。”2002年,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最早将玛咖从秘鲁引入丽江,将试种的玛咖送人尝试,反馈的信息中,大部分人都觉得有效果。

不过,薛润光坦言,对于玛咖具体成分的药效和作用机理,目前学界尚未研究清楚。特别是临床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杨勇武透露,为了贴合“补肾壮阳”功能,确有一小部分商家在产品上“下功夫”——在玛咖粉里添加劣质伟哥粉,服用后很快就能见效,不过副作用也大。“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额外的健康风险。”

玛咖后市,何去何从?

通过添加伟哥粉虚饰产品功效,只是玛咖行业乱象的缩影。对于此次价格跳水,大多数受访者将其归因为“产业尚未得到有效规范”。

薛润光介绍,玛咖只适合在2800米-3500米的高海拔地区生长。但如今,不少海拔2000多米的地区也种起了玛咖。低海拔地区温度相对较高,容易发生病虫害,喷洒农药在所难免;低海拔地区的玛咖如果自然生长,根茎容易纵向发展,也可能空心,一些种植者就会施加膨大剂。在利益驱使下,原本严格遵守“春播冬收、一年一季”的玛咖,每隔三四个月便能收获。

好在,一系列标准已陆续出台。2015年3月,《丽江玛咖栽培技术规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玛咖产业的地方性技术规范,对丽江玛咖的产地环境条件、良种生产、育苗、大田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贮藏运输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例如,规定要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低纬度、高海拔阳坡山地种植,同时开展轮作机制;实施“绿色”、“有机”种植,严禁使用《规程》中禁用的农药、杀虫剂等。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玛咖干制品》也于2015年9月发布。根据玛咖酰胺含量的不同,该标准将玛咖的质量分为不同等级。

国内第一家省级玛咖行业协会——“云南省玛咖行业协会”也正在核准中。参与了协会筹建工作的昆明市丽江商会发起人张立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前不久,来自云南各地的十多家企业专门开了次碰头会,“大家就想看看,在产业面临困难时,抱团是否能趟出条路来。”

担忧的同时,企业家们仍对玛咖的未来抱有信心。在杨曜武看来,价格回落也有积极的一面,“眼见没利润,投机商贩就不干了,留下真正想要深耕于行业的人来规范市场。以后玛咖会卖不动吗?不会。”

“企业能否开发一批高度提纯的、具有针对性的玛咖产品?”徐中圣认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避免同质化,或是企业的出路之一。目前,在淘宝上输入玛咖,搜索结果不外乎玛咖精片、玛咖茶、玛咖酒。而事实上,玛咖可加入饼干、面条、糖果,甚至化妆品。

当地政府对玛咖产业亦抱有巨大期待。

和经雁表示,规范玛咖产业发展、杜绝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不良行为,需要兼顾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各方利益。丽江市创新办根据综合成本测算,给出了玛咖销售指导价——鲜果20-25元/公斤,干果120-160元/公斤。

“玛咖产量对全国来说并不过剩,全国的消费市场还没有真正打开。”和经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