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信仰 肩有担当电影《红海行动》主演 张 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坚定文化自信?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坚定文化自信(聚焦文艺精品创作)

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坚定文化自信

心怀信仰 肩有担当

电影《红海行动》主演 张 译

电影是时代的写真,演员是连接观众的纽带。一旦进入电影,我们就必须忘却自己,用各种不同的身份,在光影世界中生活战斗。不断加强专业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时常思考应该如何演好角色、如何向观众传递正能量,是演员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2018年,《红海行动》以36亿票房成绩荣登春节档电影票房榜首。作为影片主演,我深切体会到,只要具备真诚的创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再付出辛勤的汗水,主旋律电影一样可以叫好又叫座。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这个角色对演员的要求不仅仅是演技,更重要的是军事素养和精神信念。感谢培养我10年的军队,它赋予我军人的品格。经历半年拍摄,我们终于将植根于骨子里的自信自豪,用精彩故事传递给观众——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方,背后都有祖国强有力的支撑。

回溯新中国70年历史,一个个光辉瞬间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即将在国庆档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选取7个历史瞬间,讲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我演出的篇章叫做《相遇》,塑造的虽是一个小人物,可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出演这部电影,我不但有机会学到新的表演方法,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优秀电影不仅会给观众,也会给主创带来精神鼓舞,这份鼓舞又能换来创作表演中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奋发前行的毅力。

通向伟大目标的道路注定会有曲折和艰险,就像登山一样,70年里不断攀登和进取的精神鼓舞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把祖国各项事业推向更高的山峰。我新近出演的另一部电影《攀登者》,就是展现中国登山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挑战极限,实现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拍摄时,我们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实景雪山上一趴就是一整天,从里到外都冻透了。有一场戏,需要我光着脚踩在雪地里,猝不及防的刺痛感让我瞬间就对当年登山队员承受的艰辛感同身受。愿我们的作品无愧于登山勇士们当年的拼搏。

电影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精神文化食粮,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攀登、全面武装自己,努力做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电影工作者,为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贡献力量。

深入生活 提炼生活

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编剧 马连伦

我非常幸运地在年轻时遇到马烽和孙谦两位好老师,他们都是“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也都是“人民作家”。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马烽说的“甚也不用想,下生活去,关进屋子里写不出来好作品”和孙谦那句“小马记住,深入生活很重要,认识生活也很重要”。两位老师的话我记了一辈子。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创作,如话剧《孔繁森》、电视剧《我的奶奶》《于成龙》《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等,基本上都是现实题材作品,都是在对生活有深入了解、真切感受和深刻认识基础上完成的。

右玉故事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右玉20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70年,把一个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今天的“塞上绿洲”,把一个被外国专家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山区县”变成“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生态旅游县”,变成山西的后花园。虽然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右玉,前前后后去了无数趟,走遍右玉每一个乡镇,很多村庄一去再去,但在接到《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的创作任务后,我又三去右玉。为了真切体会五六十年代右玉群众植树造林的真实生活,我在一个十分偏远的小山村找到已经94岁高龄、从1955年就开始担任村支书的尹小秃老人,听他讲述当年在遍地风沙里种树的故事。为了找到对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的人物感觉,我辗转联系到曾经同他九死一生的老战友、南下干部杨作林老人。张荣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性格、什么形象甚至怎么跟人发脾气、怎么跟人瞪眼睛,老人一口气讲了3个多小时,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我脑海里。

生活有了,素材也很丰富,但这个剧本怎么写?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手法问题,还是一个认识生活和提炼生活的问题,是一个主题立意的问题。“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选择在右玉精神这一立意上深挖细作。因为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所以高远的立意立得起来;因为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所以才能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拿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讴歌英雄 创新表达

歌剧《沂蒙山》导演 黄定山

2013年冬,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我与民族歌剧《沂蒙山》结缘于两年多前。作为一名有着40年军龄的部队文艺工作者,我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是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作品主人公是革命先烈、是英雄楷模。我深知,红色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对我们民族血脉的传承极为重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引领,因而每一次创作都满怀深情、心存敬意。《沂蒙山》礼赞中华民族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传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在剧中,沂蒙山是子弟兵暖暖的母亲山,是人民军队胜利的靠山,是军民同心的不朽丰碑!我们希望通过作品展现山东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史,弘扬党和人民、军队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中国歌剧发展到今天,民族化是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让中国观众熟悉和热爱歌剧艺术的重要因素。这几年,民族歌剧在国家重点扶持和指导推动下,出现一批优秀作品。我们在《沂蒙山》的创作中,重视向传统民族歌剧艺术学习,用敬畏之心传承艺术传统,把歌剧艺术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剧组多次赴沂蒙老区采风和体验生活,深入了解沂蒙风土人情、民歌民谣,感受传统戏曲及民间音乐和表演的艺术魅力,注重在作品中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格。

民族歌剧要发展,还需以开拓之心创新表达。当代歌剧创作要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和审美特征出发,这就包括不拘一格的音乐风格、丰富的戏剧结构和多元化的舞台呈现方式。一句话,今天的歌剧不仅要“好听”,还要“好看”。这就是我在《沂蒙山》中提倡的“整体歌剧”理念。歌剧在舞台上呈现时,不仅是音乐的,不仅是文学的,不仅是表演的,还是美术、建筑、光影、声音等空间和时间艺术的,从而让观众整体接受,享受一种现代艺术语境下的审美愉悦。

以情动人 润物无声

广播剧《“事儿妈”宋小娥》编剧 潘海琳

广播剧《“事儿妈”宋小娥》创作灵感源于去年夏天在朋友圈刷屏的一个视频:在重庆万州一家商场门口,一个背书包的小男孩拿着瓶子,数次往返商场接水,为一个街头流浪汉仔细清理擦洗手脚,最后两人还互相挥手道别。这则视频短时间内引发数万人观看,许多人为小男孩的举动点赞,但是也有人说小男孩多此一举,不该管流浪汉的闲事……

由这个真实事件我们展开构思:以一个母亲的口吻,塑造一个爱管“闲事”的小女孩儿宋小娥的形象,揭示孩子童真背后善心和关爱的可贵;再用孩子眼光,审视我们成年人习以为常的处事方式,反思我们自以为成熟、游刃有余的“大人样”;通过剧中人物之间的爱与冲突,揭示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标准的撕裂和重建,以强化作品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虽然题材不宏大,演员也不是明星大腕,但听众、同行、专家的反馈让我们起初惴惴不安的心放了下来。作品的可贵在于立足童真童心,用对生活的真诚拷问和对社会的真实表现,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现实题材的儿童剧不好写,时代变化迅速,新思维、新事物、新词汇不断涌现,我们与孩子的代沟越来越深。作为成人创作者,怎样才能创作出一个鲜活的属于孩子的故事?这是我们在创作中时刻问自己的问题。我们一次次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交朋友,坚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坚持启用孩子演播。同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剧里糅进许多当下社会热点,如高铁霸座、小区邻居不相往来、老人摔倒了不敢扶等发生在身边的事。矛盾冲突与释疑解惑环环相扣,让听众感到这就是热腾腾的真实生活,不生硬也不落窠臼。

以情动人,润物无声,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给孩子听,也是给大人听的。很多成人听众反馈说,这部剧促使他们反思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观”塑造问题,怎样与孩子一起“真实做人,善良为人,真诚待人”。这样的接受效果让我想到所说的:“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知行合一 提升境界

歌曲《心远天高》作曲 王黎光

文艺工作者唯有明确新时代需要什么,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情趣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完成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光荣使命。从《东方为什么红》《老阿姨》《走在小康路上》到《心远天高》,回顾我的音乐创作之路,始终与人民同悲同喜,与时代同向同行。同时,我也愈加感悟到:艺术创作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需要灵性、灵气、灵魂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抵近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

灵性来源于用心用情去感受生活,并激发出创作的欲望和对音乐的热爱。《心远天高》这首反映“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歌曲,就是从生活深井中挖出来的一捧清泉。2018年,我赴贵州采风,喀斯特洼坑“天眼”工程的功勋英雄、总工程师南仁东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南仁东所主持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计划,先后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高精尖技术,对中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事是部长篇,仅仅涉及一小部分我就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创作激情。于是,我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开始深入其间调研、学习、采风。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等陌生术语让我感到工程建设者的非同一般。500米的小山坳有了英雄,有了“心比天还要高”“心比天还要远”的境界。事件、人物有了源泉和元素,我的内心也有了《心远天高》的创作构思。

灵气来源于艺术家与生活、文化之间积极而强烈的碰撞。艺术创作者只有跑遍山山水水,满怀真诚地扑向生活,汲取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养分,才能迸发最大才情。在创作《心远天高》过程中,无论是安顺的黄果树瀑布,还是台江的反排木鼓,丰饶的民风、民俗、民歌总会赋予我创作灵感。多彩贵州的山山水水、黔东南的乡音乡情,与“天眼”之光相互映照,形成巨大冲击力,冲撞我的内心世界,激发和释放我的艺术创作能力。

灵魂体现为要在作品中注入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创作的灵魂来源于理想信念的坚定、境界格局的远大,更来自文艺工作者对时代和人民的责任。作为一名音乐创作者,我将牢记培根铸魂的使命,对时代珍惜珍视、用心动情,倾力写出更多饱蘸家国情怀的黄钟大吕之声,用艺术反映新时代的巨变、描绘伟大民族的精神图谱。

讲好故事 做好传播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王为松

1949年5月29日,上海解放第二天,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中写道:“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这两种情况,使得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战上海》这本书,帮助读者重回70年前硝烟弥漫的上海战场,重温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的建设历程,就是为了充分展现从“战上海”到“建上海”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充分反映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翻天覆地的时代巨变,努力塑造从“武安邦”到“文治国”的中国共产党人群像,从而坚守初心,锤炼砥砺奋进的民族品格。

2017年,我们和作者策划这个选题时,就意识到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讲述上海解放的历史细节,更要为70年前用积极作为和无畏担当赢得人民拥护的中国共产党人画像,为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立传, 是在打磨一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当年胡乔木、胡绳同志强调,要用一本书的篇幅讲清楚党的历史,一定要有一个统领全篇的思想、一个贯穿全书的线索。过去写文章讲究“文气”,党史也要写出贯穿党史的那么一口气,就是告诉读者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作者和编辑在创作、打磨《战上海》时,十分注意用扎实丰沛的史料、真实生动的细节、鲜活立体的刻画、精炼平实的叙述把“战上海”的故事写清楚、写客观、写生动,把“战上海精神”说明白、说细致、说彻底,努力让这部作品和“战上海精神”留得下、叫得响、传得开。

此外,我们跳出传统思维,全方位拓展品牌效应,把这本“有意义”的书通过“有意思”的方式辐射更广人群。我们不仅主动为电台、电视台节目提供内容素材,而且积极开发音频版图书,还精心策划“战上海、走上海实景对话”阅读推广活动,和作者一道,沿着解放上海的进军路线,回到历史场景。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党史和新中国史,需要出版工作者更新发展理念,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着力在全民阅读上下功夫,在主题出版和各类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全媒体时代“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的效应。

坚持导向 引领创作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杜飞进

紧紧扭住提高作品质量这一生命线,以组织化创作机制锤炼精品,以良好文艺生态托举高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始终是我们的行动自觉和奋进目标。

第一,坚守新时代文化使命,导向为要、规划先行、质量制胜,用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吹响“新主流创作”集结号,围绕重要节点、重大主题制定重点艺术门类五年规划,这次入选作品如电影《红海行动》《周恩来回延安》、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第二,扭住创作中心环节,锻造精品力作。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形成从剧本前端到刊播终端的全流程、组织化创作生产机制。以项目化运作方式集中优质资源,打造重量级作品。作品扶持上,坚持“奖、补、贷、投”联动,出台《关于推动北京影视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创作生产瓶颈,注重“管家服务”,不断完善配套扶持措施。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文化艺术基金、影视出版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电影《红海行动》在创作阶段获得的基金支持就高达2000万元。

第三,把握文艺创作规律,引导文艺家深耕生活。围绕三条文化带、副中心、新机场等新题材新热点,建立“深扎基地”,推出《天路》《藏地彩虹》等优秀作品。推进文联改革和文艺家协会建设,抓好新文艺类型创作、新文艺组织建设、新文艺群体引领等工作。率先成立网络文学作家委员会,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网络文学 ”大会,引导网络作家关注现实题材。把优秀青年纳入“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在文化领军企业设置创作人才孵化基地。

第四,培育良好文艺生态,让北京成为中国文艺“聚宝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切实承担起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任务,发挥北京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剧目排练中心和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作用,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图书节、音乐节和电视节目交易会,推动形成文化“进京城”效应。连续举办6届剧本推介会,累计入市剧本万余部。部署实施“新北京”书写工程、“歌唱北京”原创歌曲征集活动,办好文学节、文学奖、文学院、文学期刊,同时不断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

高举旗帜 提质培优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虞爱华

“四全四抓”,是安徽近几年抓文艺创作生产的初步探索。一是全面对标抓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文艺创作生产。先后举办文艺培训班、研讨班96期,轮训6000多人次,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增强“四力”和“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教育实践。年近七旬的女作家潘小平带领团队,先后走访沿淮67个县(市、区),行程2万公里,历时3年多,创作出反映70年治淮史的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全省2万多名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重点工程建设等现场一线,常态化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惠民等活动。

二是全力以赴抓文学原创。实施中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对主题创作、期刊建设、签约作家等重点扶持;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火热实践,聚焦塑造时代新人形象,组织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原创作品在全国重点报刊发表量创历史新高,安徽作家时隔22年再获鲁迅文学奖。计划用3年时间组织创作一批体现“四个讴歌”的中长篇小说。加强影视和广播剧作品创作,广播剧连续10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全程服务抓创作质量。对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实行源头把控、全程把控。立足当年、放眼三年,对各门类创作选题、内容、周期等规划设计,滚动实施重点文艺项目116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调度会商,此次获奖的4部作品,就是两月一调度、半年一总结,集中各领域精兵强将,反复论证、修改提升的结果。

四是全心全意抓人才培养。去年,“中国文艺名家看安徽”8个系列活动邀请230多位文艺界人士到安徽采风创作,通过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等形式,对我省120多名相应门类骨干创作人员点拨帮助。深入实施“名家名师带徒”计划,打破门户局限,“一带一”方式传艺,韩再芬、黄新德等黄梅戏领军人物收徒培养新秀20多人。推出“有戏安徽”专区,在剧场、电视、网络、手机、广播“五位一体”传播。坚持“开门”合作育人才、创精品,先后与兄弟省市和10多位名家合作,推出歌曲《脱贫宣言》,即将推出电视剧《觉醒年代》《外交风云》《国家情怀》等。对全省优秀文艺骨干,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重奖励、生活上多关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