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花园里的萱草开花了,热热闹闹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可我还是喜欢老家大山里的萱草花,清新,干净,开在明亮的阳光里,令人见之忘俗。
可是,养花的大爷却告诉我,山里的萱草非花园里的萱草,虽然都属于萱草,但形状和用途却不同。
他说,山里的萱草也叫黄花或黄花菜,晒干后可以食用,而花园里的则不能。
记得小时候妈妈把晒干的黄花佐以干豆腐丝葫萝丝葱丝灌粉肠,那味道如今犹是回味无穷。
想起《博物志》里曾经有这样的记载:“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而《诗经疏》里则说:"北堂幽暗,可以种萱"。
古时,北堂是母亲的居室,所以北堂又指母亲。
孩子要远游时,就会在北堂前种下萱草,希望借此能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以忘却烦忧。
原来,萱草还是解忧花,很早以前就已经是我们的母亲花了。
北堂种萱草,为母解忧愁,和我一起读古诗,感受昔日母亲对游子的殷殷牵挂之情吧。
01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唐.孟郊《游子诗》
感悟:孟郊的这首《游子诗》和他那首《游子吟》是姊妹篇。
孟郊虽然有才华,仕途却不怎么顺利,直到50多岁了才考中进士,而且只做了个小小的县尉。
他出身贫寒,多年来,奔波在家和考场之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为他熬白了头发,操碎了心,付出许多心血。
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的心中时刻牵挂着远行的游子,解忧的萱草在北堂前热烈地开着花,可那却丝毫不能减少老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牵挂。
母子情深,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思念母亲,孟郊为自己不能在母亲跟前尽孝而心生愧疚。
这首诗以儿子的视角来描写,堂前萱草盛开,游子远在天涯,白发盈巅的老母亲独自倚门,望眼欲穿,她的眼中哪里见得到那热烈开放的萱草花。
这画面,令人潸然泪下。
02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
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元.王冕《偶书》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元.王冕《墨萱图》
感悟:今天是个好日子,风和日丽,堂前萱草盛开,我举起酒杯祝贺老母亲寿辰快乐。
王冕这两首萱草诗都是关于母亲的,一首是承欢在母亲膝下的其乐融融,另一首表达的则是远行时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儿子不能侍奉母亲的愧疚之情。
幼时,王冕家贫,但他聪明好学,常常因为去私塾偷听先生讲课而忘了放牛。
父亲责怪他不好好放牛,母亲却鼓励他专心向学,后来王冕得到良师教诲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但是,他屡次应试均不第,心灰意冷之下决定终生不再追求功名。
他游历山川菏泽,遍访有识之士,而一再拒绝出仕。
王冕这一生虽然诗书画俱佳,可是,他的日子却过得捉襟见肘,所以,他是深感愧对母亲的。
其实,做父母的于子女而言,只要他们健康平安喜乐,平凡普通又如何呢?!
03
西窗萱草丛,昔日何人种。
移向北堂前,诸孙时绕弄。——宋.朱熹《萱草》
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
北堂罕悴物,独尔澹冲襟。——宋.朱熹《 萱草》
感悟: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据史书记载,朱熹五岁时开始进入小学,他能读懂《孝经》,并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8岁时父亲去世,父亲去世前托自己学问极深的好友代为朱熹的教育,自此,母亲一直陪伴在朱熹身旁。
母亲去世后,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深的学问,取得多大的成就,走了多远的路,他的身后总有母亲深沉的牵挂人和厚重的爱。
因为,母亲的眼里都是子女的喜怒哀乐,她的心里只有你。
04
从来占北堂,雨露借恩光。
与菊乱佳色,共葵倾太阳。
人生真苦相,物理忌孤芳。
不及空庭草,荣衰可两忘。——宋.黄庭坚《次韵师厚萱草》
感悟: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是苏轼的得意门生,生前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
黄庭坚不但才情过人,而且极其孝顺。
他的母亲病了一年,他陪伴在母亲身旁,日夜在床前侍候,不眠不休。
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的墓旁盖了一间小屋为母守孝。
因为思念母亲,他整日哀伤不已,得了病,差点丧命。
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无论我们为父母做了多了事情,都不及父母所给予我们的千万分之一。
唤作忘忧草,相看万事休。若教花有语,郤解使人愁。
关于萱草解忧的最早记载来自《诗经 .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这样注解:"谖草,即萱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而在《诗经》里,萱草则是一种寄托和愿望,它是一个女子对常年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其实,无论是妻子的思念,还是母亲的忧伤,都是对至爱的亲人深切的牵挂和不舍。
瞻彼萱草,灼灼其华。幸喜,这盛世祥和,岁月静好,万家团圆,母亲少牵挂,妻子少忧愁……
本文刘玲子candy原创,图片来自网络,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