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这句话出自什么朝代(二百五啥意思有典故来源吗)(1)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二百五,〖stupidperson〗俗语,常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这个解释较为中性,不能完全涵盖“二百五”的多重意义。

现实生活中,“二百五”是常用普通语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其意义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次性,适用对象较为宽泛,感情色彩有轻有重。可以用于家人家属,可以用于亲朋亲友,可以用于同事同仁,可以用于熟人路人。有调侃嬉戏的意思,有责备呵斥的意思,有评论评判的意思,也有诅咒辱骂的意思。“二百五”只是说这个人有问题有缺陷,但还不至于是个坏蛋,其基本义项层次组成包括:拙、倔、呆、愣、笨、傻、蠢等。

拙是生硬不灵活,倔是坚持不改变,呆是反应慢不能及时应对,愣是认知麻木不知应对,笨是智商低下应对不好,傻是脑子不正常有缺陷,蠢是不知好坏不识好歹。生活中,与“二百五”相近的语汇特别多,虽然各地用词不同,词义感情色彩程度有差异,但基本意思大体相当,如半吊子,差劲,差把劲,差把火,差心眼,差半车麦秸,脑子不好使,脑子进水了,脑子跑气,二,二愣子,二把刀,初二把,二杆子,半瓶醋、十三点,等等。

关于“二百五”的来源出典,有许多说法,较为流行的有以下几种:

(1)苏秦说。说苏秦被刺,齐王假意悬赏千金找刺客,有四个人前来领赏,分千斤每人二百五,结果被齐王杀了。后以“二百五”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2)秀才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3)牌九说。牌九时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即常说的“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4)半吊子说。明清以来,大钱一千文串在一起为一贯或一吊,五百文就是半吊子,二百五是半吊子的半吊子,就是说“二百五”连“半吊子”都不如。

“苏秦说”是捏造的。古典时期,规范的字词工具书如《尔雅》《说文解字》等,都没有“二百五”的义项。苏秦是战国名人,佩六国相印,如果“二百五”与苏秦有关,典籍资料肯定会记载的。而且,苏秦被刺是重大历史事件,史官是应该有记录的。“秀才”说就是文人胡扯,诸如“路遥”“马力”“成事”“败事”,文字游戏而已,不可当真。“牌九”说显然是附会的,比较流行的叫法,“二板”即板凳,“幺五”即铜锤,《鹿鼎记》韦小宝在通吃岛给孩子掷色子起名字,就有“韦铜锤”“韦板凳”的情节。“半吊子”说较为可信。试作以下分析。

1、“二百五”没典,是民间俗语

《尔雅》《说文》是较早的工具书,没有收录“二百五”,《康熙字典》也没有,现代汉语工具书《辞源》《辞海》也不见“二百五”义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二百五”词条,但也没有标明出处。

古典名著《金瓶梅》是明代中期作品,生活史料价值较大,书中记述了大量的家长里短,生活琐事,在西门庆家里,斥人、骂人、咒人一个比一个有水平,也没见“二百五”的用法。《红楼梦》是清代早中期作品,里面也有许多俚语俗语,也没见“二百五”的说法。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二百五”作为一个词汇义项,最早见于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里面有:“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2、“半吊子”和“二百五”

“半吊子”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熟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意思是指:①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②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③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半吊子”与“二百五”意义相近。

在我国古代,最常见的货币是铜钱,而铜钱一般为圆形方孔。为了便于携带和计算,至迟从汉代起,人们就已开始时将铜钱用细绳串起来,这种穿铜钱的绳子在汉代时被称“贯”,如《史记--平准书》中就曾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贯”又成了货币计量单位,“一贯”相当于一千文(由于铜钱正面铸有文字,故一枚铜钱又称“一文”)。可能是由于钱串提起时往下垂吊的缘故,到了清代“一贯”又被称“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为一吊的半数,不满串、不成吊,所以人们就用 “半吊子”(或“半吊”)来喻称多种不好的人或事物。

江淮一带的方言中,半吊子的含义是很丰富的。有的人说话不实在,办事不地道,人称半吊子;有的人一知半解,夸夸其谈,满瓶不动半瓶摇,人称半吊子;有的人在某种场合下,应当说的话不说,不当说的话却大说,且不顾对象,人称半吊子;有的人应该办的事他不办,或慢慢吞吞、敷衍了事地办,不该办的事他却大办、卖命地干,人称半吊子;有的人办事有始无终,或不善始善终,人称半吊子;有人错把谬夸当恭维,而且越听越来神,弦外之音丝毫不察,人称半吊子;还有没点倒数,不晓得哪里归哪里,人也称半吊子,如此等等。

“二百五”是“半吊子”的“半吊子”,贬义色彩要更重一些。

3、“二百五”源于“半吊子”的逻辑分析

相对于一吊子,“半吊子”就是达不到标准,达不到要求,有差异,有距离,“差把劲”“差把火”“差心眼”“脑子跑气进水了不够使”“二把刀”“二杆子”“半瓶醋”,等等,都是不够水准的意思。江淮地区,俗语中有“初二把”,意思是新手“二把刀”,即比“二把刀”还要次。还有一个词叫“十三点”,大约来源于麻将里有十三不靠,与“二百五”意思差不多。东北方言俗语中有个词叫“二”,大约是与“一”相比有点差,说你这个人很“二”,也是与“二百五”相似的意思。

所以,大体上讲,“二百五”是清代后期才有的词汇,没有典出,是民间俚语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