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Gary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日前,杭州260余家修理厂和保险公司对峙的事件,在行业当中持续发酵,引起不少关注和热议。

事件的高潮出现在3月上旬,众多修理厂代表前往某保险公司杭州分公司,沟通当下修理厂在事故车业务中遭遇的问题及核心的诉求。

然而,交涉过程并不温和,修理厂代表使用比较激烈的抗议方式作为自己的沟通手段,一方面表达对保险公司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提出自身的诉求。

显然,这样的抗议方式并未促使双方在短期内达成一致性协议,修理厂和保险公司的对峙仍在持续。

针对此次事件,汽车服务世界联系到修理厂代表之一王军,试图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修理厂和保险公司会出现如此重大的矛盾?双方在此次事件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样的矛盾是否还有调和的余地?

一、矛盾由来已久

据王军介绍,导火索出现在去年下半年,杭州某修理厂在处理一家保险公司推送的事故车时,保险公司通过某第三方配件平台发给修理厂一个配件。

“当时是3000多元的下摆臂,保险公司发过来一个拆车件,表面都没有处理干净。”

这件事情导致了修理厂老板的极度不满,认为自己收到了残次配件。老板随即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发酵,迅速引起了当地行业人士的关注。

借此机会,部分修理厂代表牵头,聚集了一批线下门店,试图和保险公司交涉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求一个解决方案,但收效甚微。

这个交涉过程从去年一直延续到今年,可以说,今年3月上旬的抗议事件,是去年“拆车件事件”的续集。

据王军介绍,参加此次抗议的杭州修理厂来自于杭州各个区域,萧山、余杭、临平、滨江、富阳、临安等,总计超过260家。

在与保险公司合作事故车业务过程中,王军表示,让这批修理厂不满的地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保险公司在定损的时候倾向于使用副厂件而不是原厂件。“让我们用副厂件的时候,给20%-30%的利润,如果用原厂件就不给利润。结果就是,修理厂使用原厂件没有利润,相当于做一单亏一单,根本没钱赚。”

更进一步,王军介绍:“现在保险公司给修理厂使用的部分副厂件,是回收件和再制造件,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但用户买车险的时候不知道这些事情,如果使用再制造件出现问题,最后承担责任的却是修理厂。”

保险公司拒修事故车怎么办(260余家修理厂集体抗议保险公司:不发原厂件)(1)

王军提供的再制造件询价流程(手写文字为王军书写)

第二,工时费低下,缺乏统一标准。“工时费就是看修理厂和保险公司的关系,关系好的多给一点,关系一般的少给甚至不给。”

第三,时效性低。王军说:“有些修理厂去年很多案子没有结算,车都开走了,但是保险公司的钱没打过来。我们联系定损员,电话不接,短信不回。”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王军还提到了一个现象:“如今定损的时候,有可能定损员不给我们定损单,导致后续无法追责。”

上述种种矛盾,根据王军的说法,已经持续了几年,如今出现了矛盾越来越深的迹象。

“但是再早几年不是这样的,以前定损可以发原厂件,有什么事情也可以沟通。”

二、修理厂的诉求

具体到这次事件,修理厂的诉求是什么?

王军用一句话总结:“我们需要一个合理透明的定损政策。”

为此,这260余家修理厂共同拟定了一份《申请书》,在《申请书》中明确了自己的要求。

汽车服务世界根据王军提供的这份资料,对他们的要求进行了一个总结。

从大的层面,这批修理厂要求三点:

第一,市场原厂件15%管理费;

第二,接受没有送修,但自己客户要返修;

第三,愿意每年按照理赔金额1:1的保费置换。

具体到配件上,《申请书》提出了九点要求,汽车服务世界总结其中的关键点。

第一,非合作单位未达到保险保费星级条件的,可以享受市场原厂价格加15%管理费,管理费单独另加,不得打包。不验货,不复勘,不回收旧件。

第二,杜绝核损员随意对定损配件在系统价格上人为打折。

第三,取消10年以上按老旧车定损规则,配件按市场原厂件,加15%管理费。

第四,奔驰,宝马,保时捷,路虎,奥迪等高端车享受市场原厂件15%管理费。

第五,保险公司在没有经过门店的同意,直接通过电话或者App的方式和门店的客户续保,车险到期最后七天不在规则内,如果保险公司违规按该保单金额处罚。

另外还有系统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匹配、保险销售政策、定损流程等要求,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在工时费上,《申请书》还提出了五点要求。

汽车服务世界总结发现,主要是明确工时费最低标准以及理赔时效,例如“油漆工时费不得低于400每个面”、“5000元以下的案件,要求2个工作日内完成,5000以上5万元之内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5万元至50万元之内的,原则上不超过一个月”等。

可以看到,就如王军上述提到的,260余家修理厂主要是想解决在配件、工时费、时效性三方面存在的问题。

至于这些要求能否得到满足,有多少要求可以得到满足,目前来看还是未知数。

以上面的第五点为例,“如果保险公司违规按该保单金额处罚”,仅这一点看上去双方就很难达成共识,因为在保险公司-修理厂的关系中,前者始终占据着绝对话语权。

截至发稿前,汽车服务世界了解到,260余家修理厂和保险公司还未达成一致性协议。

保险公司拒修事故车怎么办(260余家修理厂集体抗议保险公司:不发原厂件)(2)

某修理厂签字盖章的《申请书》

三、矛盾背后的原因

本质上,在车险理赔过程当中,保险公司是买单方,修理厂是服务方,双方共同服务于车主,是一个合作关系。

然而,以杭州这260余家修理厂为典型案例,修理厂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已经处于破裂的边缘。

有行业人士表示,出现这种现象,背后存在两个宏观原因。

一是919车险综改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的车险综合成本率为100.96%,其中综合赔付率为72.41%,综合费用率为28.55%。2021年整体上车险出现承保亏损的情况。

相比之下,2020年车险综合赔付率为59.47%,综合费用率为39.52%,综合成本率为98.99%,同比增长0.35%,当年承保利润为79.57亿元。

一家位于上海的修理厂老板曾表示:“919费改后,至少在上海,我们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了。费改后保费一定变少了,但费用需要一个出口,从哪里得到费用来维护更多保单的续费率呢?第一想到的就是修理厂。”

二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第三方竞价平台,将部分话语权释放出去。随着车险和相关事故车业务的市场化进程越来越高,价格上的比拼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进一步压缩了修理厂的盈利空间。

当然,由于保费换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修理厂在保险公司面前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接受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也是不可忽视的行业事实。

无论如何,初衷始终不能丢弃。

保险公司和修理厂合作的初衷应该是共同服务好车主,帮助车主在发生交通意外时降低综合成本,并尽量把汽车修复到最好的状态。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各自利益的驱使,不知不觉之间这种合作关系逐渐演变成明争暗斗,甚至激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现象,不管是对于车主,还是对于整个汽车后市场,都是不健康的。

当然,我们期待保险公司和修理厂之间能够在宏观层面达成某些共识,共同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为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行,而不是背道而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军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