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环境因素对蝎子的影响

总结我国养蝎子的经验,目前影响养蝎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工养的蝎子改变了其生态环境及生活习性,人为状态下营造的生态环境多数不适合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别是蝎子环境因素的协调和控制,一般不易掌握,它是影响我国养竭技术根本性突破的原因所在。只有充分了解蝎子环境因素对蝎子的影响,创造出一个更适合蝎子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态环境,养蝎才会成功。

一、温度

全蝎为变温动物,即冷血动物,它在生理上缺乏调节体温的机能,体温只能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生活史,包括交配、产仔、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休眠越冬均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

温度在-5~40℃时蝎子均能生存,低于-5℃蝎子会被冻死,其实在-2℃以下时就会被冻僵,即使化冻后也会死亡高于40℃蝎子会体懈死亡。

温度在-5~10℃时,蝎子会失去活动能力,不食、不动,开始人体眼・休眠期内的温度以0~7℃较为适宜,日温差最好不超过5℃。

温度10~12℃时,休眠的蝎子开始苏醒出蛰。假如休眠期内的温度一直波动在-5~12℃之间时,将使蝎处于动静不安状态,势必影响其正常休眠而造成死亡。

温度在12~20℃之间时,蝎的活动少,同时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和因消化不良而产生腹胀。并且使母蝎体内解化期延长和停止交配,孕蝎会由于腹胀造成体内孵化失败从而终身不孕或死亡。

温度20~39℃是蝎子生长发育温度。但如果在20~25℃之间,则初生的吸收变期相应延长,母的产后息养期也相应延长,甚至有时会因气温长期偏低造成母仔双亡。其中当温度在28~39℃时,子的活动最剧烈,且充满活力,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大都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在32~39℃时,初生仔蝎的吸收蜕变期和母蝎的产后息养期最短。当温度超过35C时,应注意环境温度的情况。

从刚出生的仔蝎到成蝎、孕蝎的各个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刚出生的幼蝎,若气温在30℃以上,仔蝎在10~30分钟便脱壳而出,爬上母体,3~4天便第一次蜕皮(有时又叫做“脱皮”),再经5~7天便可离开母体自由寻食。若气温低于25℃,仔蝎则难以脱壳而夭折,或者活力不够,爬不上母背而死亡。当温度下降至15~20℃时,第一次蜕皮的仔蝎食欲及活动明显下降,第二次蜕皮难以进行,生长停滯。以后的几次蜕皮同样要求温度在30℃左右最为理想。

孕蝎和临产蝎受温度的影响也很大,当气温低于25℃时,胚胎发育延缓,临产蝎常常发生流产,若昼夜温差超过10℃时流产现象更严重,因此维持25℃以上的恒温是至关重要的。

交配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35℃,太高或太低对蝎子交配都会有影响,孕竭的最适温度范围也是30~35℃。有实验表明,若将孕蝎维持在比正常孕蝎能孵化产仔温度低5℃的情况下,则当年孕蝎不会产仔。

二、湿度

湿度也是影响全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湿度对蝎子的生长、发育显得比温度更重要。因为只有地下潮湿的环境才适合蝎子生长、发育、蜕皮、繁殖,脱离了该生态环境,蝎子很难健康存活。湿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二是窝和池沙士的湿度。

1.空气中的相对湿度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是指空间环境中大气的水含量程度。空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可用干湿温度计来测量,但应该多点测量才会准确。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偏高或偏低都对全蝎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空气相对湿度偏低,全蝎龄期蜕皮困难,有的脱不下皮而导致死亡。空气相对湿度偏高,会滋生有害细菌和霉菌等病原微生物,诱发细菌性蝎病和真菌性蝎病,从而影响全蝎的正常生长发育。

2.竭窝和蝎池沙土湿度

蝎窝和蝎池沙土的湿度是指蝎窝和蝎池中的瓦片、土壤、沙土等的含水率,可用以下方法测算:从蝎窝或蝎池中取样品若千,称重后放入烘箱中烘干,再称重,即可算出蝎窝或蝎池的土壤湿度。

总之,在蝎子的养殖过程中,对沙土湿度的原则是:窝内要干燥些,活动场地要湿润些。因为蝎子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爬向干的地方,当蝎窝长期干燥时,蝎会聚集到较湿的地方,蝎子能随着自身对水分的需要而选择沙土的干湿程度。蝎池泥沙湿度对全蝎生长发育的影响情况。

三、水

水分在蝎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游离水,它们存在于细胞之间,很容易被挥发:另一种水是吸附水,它们和组内的胶体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常温下不易失去,是保证蝎子完成正常生理代谢机能的物质。机体从外界获得的水分首先满足细胞内水分的需要,多余的オ以游离水形式存在。据测定,蝎子躯体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55%。

水分缺乏,将影响蝎子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因此,蝎子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相应的水分,维持体液平衡,使机体活动顺利完成。蝎子对水分的获取主要有3个途径:第过进食获取大量的水分,因为蝎子吃的昆虫等食物水分含量达60%~80%;第二,利用体表、书肺孔从潮湿大气和湿润土壤中吸收水分;第三,蝎子直接吮取水分。其中蝎体水分主要来源于第一和第二种途径,因而有人认为当环境湿度正常食物供应充足时,蝎子不需要饮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蝎子两次捕食时间间隔基本达10天左右,而人工养蝎条件下,环境湿度变化大,所以最好同时给蝎子饮水。同时蝎体的水分也不停地消耗着,其消耗方式有3个:一是体表散发的水分;二是通过粪便排出部分水分;三是通过书肺的气体交换散失水分。

蝎子在不同生长发育环境阶段所需的水分不同。例如蝎子冬眠时,需要的水分很少,而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因代谢旺盛消耗掉大量水分,所以对水分的需求量大些。

四、风化土

观察发现,蝎子能在风化土和水分供给的条件下,存活8~9个月。当然这种存活期内的生长、发育、繁殖方面,均因营养缺乏而停滞,在这种条件下存活的蝎子,大多在入蛰前后相继死去,即使饶幸存活者也没有渡过春季的可能。但资料证明风化土对蝎子有独特作用。

从另一角度来说,其它任何一种饲料都不具备风化土特有的生理调节功能。例如,在填脱期后期,竭子食入一定数量的风化土,用风化土直接吸收躯体内游离水分和消化道内的多余水分,从而加速了入蛰前的脱水过程;在气温偏低时,风化土则成为蝎子的主要食物,可以帮助渡过不利的春寒时期,即使在它的生长期内,消化道内仍有少量风化土存在。因而不能忽视风化土这种特殊的生理调节功能。

五、光线

蝎子喜阴怕光,对弱光有正趋性,但蝎子怕强光直射和阻光暴晒,蝎子一生大多数时间是躲在洞穴里休息,它的交配产仔也是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只有到了晚上7~12时,蝎子才出来活动觅食。虽然如此,蝎子仍然需要借助太阳光来吸收辐射热,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体内胚胎的孵化。野生蝎通常在早春日温12~18℃时,开始在距土表2~5厘米的缝隙内、厚度1~1.5厘米的坡下,吸收日光的热量,称晒暖。因而蝎子也不能常年处于阴暗潮湿之中,应当有一定的光照面。如果房间光线太强,白天可用百叶窗或布帘将窗户遮挡起来若房间光线弱,竭得不到满足时,可利用瓦数小的电灯光来补充。

六、风和空气

1.风

春季捉蝎季节,若刮西南风,特别是雨后西南风,第二天野外的蝎子特多。蝎子夜出活动,顺着微风跑得很快,逆风则很慢。刮大风的天气以及暴风雨就要来临的时候,蝎子不夜出活动。但在室内养殖的蝎子受风的影响不是很大。

2.空气

蝎子靠书肺进行呼吸作用,空气中的氧气和体内产生的氧化碳通过书肺孔直接进出书肺。蝎房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和氧化碳的含量直接影响蝎子的呼吸作用。如果竭房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就不能使蝎子吸入足够的氧气,从而阻碍体内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又由于竭房内的二氧化磁不能排出而停留在空气之中,这也不利于蝎子的身体健康,常会损害身体。所以,室内系竭子时,房内要开窗・保证空气流通,冬季在房内用煤炉加温时一定要将废气通到房外,以免蝎子发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因为蝎子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特别敏感,易引发中毒。

蝎房内的空气和温度是呈负相关的。若温度升高了,呼吸作用也随着提高,蝎子的需氧量增加,这样就要求空气流通要快。但是,若空气流通过快,又会降低房内的温度。因此,在加温时就要适当采取措施,做到既能加强空气流通,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又不会因空气流通而降低房内的温度。

七、天敌

自然界中野生蝎的天敌主要有鸟纲、爬行纲、两栖纲和哺乳纲中的8个目的科属,计有130余种动物,这些天敌有些只在白天危害蝎,有些昼夜均能,有的甚至能危害入蛰休眠的竭子。现将几种比较常见的和危害较为严重的天敌简述如下。

1.主要在白天危害的天敌

能在白天危害野生蝎的天敌,是鸟纲的雁形目、鸡形目鸽形目、鴷形目和雀形目的8个科属动物。它们在营巢、觅窝和扒寻食物时,捕食栖息在土穴窝洞、树皮、落叶、碎草、碎石下和墙壁缝隙内的野生蝎。这些天敌如鹅、家鸡、家鸭、野鸡、家鸽、啄木鸟和各种燕子,还有喜鹊、鸟鸦、麻雀以及各种雀类等。

2.昼夜均危害的天敌

昼夜危害的天敌主要有爬行纲的有鱗目的3个科属和两栖纲的无尾目的两个科属动物。它们昼夜均有活动,如果正在守食和活动的野生蝎一旦遇到它们,大多必丧生于敌口。这些天敌有无蹼壁虎、多痣壁虎、北方草蜥、白绦草蜥、铜楔蜥、丽斑麻蜥、山地麻蜥、密点麻蜥、白脊蛇、红斑蛇、麻蛇等各种蛇类以及疥蛤蟆、花癞蛤蟆、青蛙、金蛤蟆、金鸡蛤蟆等。此外,还有昆虫纲的脉翅目的蚊类。

3.休眠期内危害的天敌

老鼠是蝎在休眠期内的主要天敌。在蝎的活动旺盛期内,老鼠在它们的毒刺攻击之下,很快就会中毒、昏迷致死。但当竭子入蛰休眠时,却又成为老鼠的美餐。在人工养蝎环境中蝎子处于休眠状态后,一旦有老鼠进入饲养室,则危害更为严重,仅在一昼夜便可以吃掉或伤残数以百计的入蛰体眠蝎子有的饲养室内蝎子甚至被全部吃光。不仅如此,老鼠还能挖洞掩埋入蛰蝎子和破坏建筑设备等。

蝎子批量养殖方法:蝎子-高效养殖技术(1)

记得关注,每天都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我养蝎子的一些心得。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