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京都市圈不断扩容壮大,引来了不少质疑:摊子搞这么大有什么用?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我们南京都市观察的观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编觉得这个是高中政治题中运用最多的得分利器),不同地市不同交通条件,不同地市不同人文环境,不同地市不同发展理念。根据这些,合作的模式、广度和深度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南京与句容的合作跟南京与淮安的合作肯定不一样。南京与滁州的合作肯定与大概率加入南京都市圈的蚌埠也不一样。


NO.1 | 壹

南京人为什么要有安徽朋友(南京与宣城其实是绝配)(1)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南京都市圈,存在感最低的莫过于宣城了。一来离南京太远,二来与南京之间的交通条件也一般,出镜率最高的宁宣高铁至今仍未能开工,甚至连开工日期也没有确定。

那么,宁宣之间应该怎么合作呢?

宣城的特色是什么?相信很多人能脱口而出:宣笔、宣墨、宣纸和宣砚(笔墨纸砚),其中宣纸最为出名,甚至成为了书写纸的代名词。

南京人为什么要有安徽朋友(南京与宣城其实是绝配)(2)

▲文房四宝,来自网络,侵删。

南京的特色又是什么呢?同样也可以脱口而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个时候大家应该就能想到了,笔墨纸砚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关系密切。古代的文化传承主要靠笔墨纸砚,从这个角度来看,南京与宣城存在着最佳合作方式:历史文化资源层面的合作。

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的学科,似难非难,似易非易。初期找不到边际,一旦突破天际,便一望无际。

小编的专业其实与文化产业专业同根同源属于兄弟专业,但因为大学时期过于追求广度忽略深度,导致现在问起来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竟然一时无措。

只好抛开课本(其实课本早就忘得差不多了),凭感觉分析一番。


NO.2 | 贰

文化资源是死板的,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放到人的身上。如何才能让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资源”落入“人间”借助人而“还魂”呢?两种途径: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和物质层面的文化产品(二者其实是分不开的)。

说到这,小编想起了存在很久的疑问:丰富的高校资源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何造不出旅游超级IP,哪怕是中等IP也没有。

资料显示笔墨纸砚起源于南北朝,南京刚好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和宣城是否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研究开发IP。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插入文化资源,推广文化产品,同样也能做成产业。

文化资源其实并不空洞:

南京人为什么要有安徽朋友(南京与宣城其实是绝配)(3)

▲带刀侍卫巡视夫子庙。

前几天有人模仿“带刀侍卫”巡视夫子庙,因为带了管制刀具而被处罚,但如果携带的是塑料道具是可以的。

如果你注意观察,其实南京街头经常可见古装“戏子”,文化资源是可以走近生活的。

但切忌做成奢侈品,只有大众的,才有更广阔的空间。


NO.3 | 叁

宁宣合作,找到合适的路,是可以扬长避短的,距离不是问题!

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