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治愈人心散文 散文郑冬青趟福溪(1)

山水治愈人心散文 散文郑冬青趟福溪(2)

趟福溪,沐秀水

文/郑冬青

撑一叶舴艋舟,从理学的发祥地——道县出发,沿着潇水,溯流而上,进入女书故里——江永。舟泊接龙桥,走在残存的潇贺古道(湘桂古道)上,进入广西,捡拾璀璨的文明之珠,找寻流逝的光阴……

千年宋寨福溪

出兰溪,经石盘,左走潇贺古道。数里后,豁然开朗:青山环拱,五马归槽,土地平旷,庄稼葱绿,人憩田塍,村居诗意……天地厚德,赐予福溪如此秀美丰饶的人间仙境!

福溪,原名沱溪,源于寨北的地下河涌泉而成的大井,汩汩作响,潺潺而流,自北向南飘落寨中,润泽着福溪寨的芸芸众生。“先祖周敦颐宦游路过此地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留下一子在此安居。”(福溪《周氏族谱》)接着,蒋、陈、何三姓先后不一迁徙而来。祖辈们倚溪而作,筚路蓝缕,在潇贺古道上,建成了一座开放而封闭、和谐而精致的蕴含古代耕读文化的寨堡。

福溪宋寨,布局讲究,功能性强。村中有一条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锃亮的三石街,它长约一公里,与溪随形,中间铺以硕大的方石,两边嵌以狭长的条石,行人、车轮各行其道,街道错落有致,结实美观。全村以三石街为主线,溯流而上,右边商铺林立、门楼毗邻、民居栉比,左边则是洗濯、娱乐、祭祀之地。

穿过南面斑驳的拱门,恍若走进了福溪的历史画卷:街上“车辙不绝,商贾穿行,货运不息”,秦音客语,热闹非凡……在这最真实的幻觉中,漫步在曲折幽深的三石街上。无情的岁月湮没了昔日的繁华,空荡的柜台,残存的商号,模糊的题文,剥蚀的墙壁……无不散发着沧桑的气息,勾起绵远的思古幽情。门楼临街而立,呈八字形,寓意族人纳财增丁显势。青石台基上的纹饰、八字墙上的牡丹风荷栩栩如生,大门上方的一块块“进士”“明经高第”“文经武纬”“文熾”等功绩牌匾仍然熠熠生辉。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聚族而居,而门楼作为血亲家族的地缘标志,一个门楼繁衍一个姓氏。福溪,也是如此。十三座门楼,与三石街垂直而成十三条笔直的青石深巷,各家族沿着深巷,左右对称地设置一些浅巷,一个浅巷一个家庭,从而形成了十三个“丰”字型的封闭的居住格局。这样,三石街南北拱门锁钥扼喉,门楼守卫家族,关厢保护家庭,层层设防,壁垒森严,将福溪打造得如铁桶一般。

走进寨子,随处可见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岩石,福溪人与之和谐相处,称之为“生根石”。路中,屋脚,墙缝,房里,到处都突兀着不少的青石。它们状如蘑菇撑伞,形如乌龟伏地,尖如竹笋破土,平如方凳静卧……福溪人踏之作台阶,倚之为栏杆,捣之作衣板,爬之为滑梯,覆之作基石,即使是立在路中、伫在房里,也欣然绕之,绝不碎之毁之……生根石,坚固、敦实而嶙峋,成了福溪宋寨的一只精灵,见证客家先辈们在莽莽南岭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并融入到福溪人的生活和灵魂之中。逢年过节,福溪人还在生根石前烧香许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福溪人是有故事的,在雕花镂空的窗棂深处,在斑驳的牌匾中,在青砖瓦砾里,在余音尚存的戏台上,特别是在神圣肃穆的灵溪庙里。据载,五代时楚王马殷在谢沐关一带横戈跃马,御驾亲征,平息匪患,保境安民,受后人敬仰拥戴,“先立生祠,后马楚卒,乡民遂建庙宇祭祀之……”(《新五代史·楚王马殷纪功碑》)所以,灵溪庙,又名“马殷庙”。后经多次扩建重修,成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融的结晶,既有中原宫殿建筑重檐歇山、抬梁架构的雄伟,又有岭南建筑的扶手榫枋、穿斗架构的朴实,全庙不费毫钉,而用76根主柱和44根托柱支撑而成,故俗名“百柱庙”。

在福溪,你能在感受到沧桑的岁月和厚重的文化,也能感受到福溪人劳作后的悠闲、欢乐乃至浪漫。

福溪人是有福气的,单是一座风雨桥就能让人羡慕不已。夏日里,闲坐则摇扇下棋,聊天纳凉,凭栏则远眺山岚幽谷,聆听天籁之音,近观村姑捣衣,群鱼戏水,柳影荡漾,闭目则神游天宇,张目则见夕牛耕归……好不惬意!若是冬日雪后,携一壶暖茶,从风雨桥上走进水墨写意之中: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唯有门楼幽巷、戏台庙宇、桥廊亭阁,连同瓦檐上袅着的炊烟在巨大的白绢上渲染了几许墨痕……多静呀,静得让你遐思迩想,净得让你灵魂出窍!

清秀的福溪,悠久的文明,孕育了质朴、好客的福溪人。走进福溪,他们会热情地带你游览,到了晌午,他们会请你吃饭,或者你自己下厨,当做自家一样。如果是农历八月十六日,正值福溪赶会期,在这热闹的节日里,你可以尽情地欣赏舞龙耍狮、古戏今歌、杂耍舞蹈……饿了累了,随便进入哪一家,都有美酒佳肴款待你,“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令你流连忘返……

白驹过隙,世事沧桑,当千年的辉煌凝固在庙堂牌匾之上,当潇贺古道的喧嚣消逝在岁月深处,福溪,仍然在日出日落之间,一把锄,一头牛,坚守着一方宁静的田园生活。

状元故里秀水

出兰溪,经石盘,右走明朝洪武兵营——岩寺营,路过岔山村,来到状元故里——秀水村。

源于萌渚余脉的三条河流,汩汩咚咚的,像三个活泼的闺蜜,携手同行,名为“秀水”。流进古村后,秀水静静的,悠悠的,如处子,如童眸,轻拥着兀立的秀峰、古老的民居、蔽日的河柳、青黛的亭桥,还有一群闲散的老牛,任凭鱼翔天宇,云游浅底……只是微风一拂,秀水便泛起了一圈圈涟漪,一个秀水便荡漾起来,而另一个秀水仍然在天地间默立。

古村面南背北,左临潺潺秀水,右盘迢迢古道,前眺辽阔田野,后靠巍峨秀峰,好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的山携着水,水牵着山,一个伟岸,一个温柔,山水相依,风光旖旎,有着“小桂林”的美誉。漫步古村,流连着“秀水八景”:三江涌浪、灵山石宝、眠兔藏烟、天然玉鉴、青龙卷雾、螯岫仙岩、大鹏展翅、化鲤排云,真是“造化钟神秀”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时光也慢下了脚步,在这里打了一个厚重的情结,斑驳了岁月的记忆,悄悄地沉淀了过往的云烟,一块块“状元楼”“进士”“富江首闢”“文魁”等匾额,与老了又小、小了又老的耕牛一起,传承着读书明理、耕读传家的千古文明……

走进秀水,就走进了毛氏家族的历史,走进了书香氤氲的文明之中。

伫立毛氏宗祠前,只见正门上方匾题“江山衍脉”。询问得知,原来古村毛氏始祖毛衷,浙江江山人,唐朝开元年间的进士,赴任广西贺州刺史时,途径此地,“见其山川奇异,心甚爱之,曰‘吾他日归闲,必卜居于此,后世必有英豪者,出师大振吾家也。’”(《毛氏族谱·卷四》)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古村正门是一个黛瓦粉墙的八字门楼,顶端正中饰以吉星祥云托举的太极彩绘图,下方的“孚嘉吉”三个大字,出自《易经·随卦》的“孚于嘉,吉”一语,隽永含蓄,要求子弟要把诚信给予善美之人或是明主,择善而从,“为国为民,一志凝神,鞠躬尽瘁,以臣事君道,存勿贰义。”

穿过了悠长的时空,村里的古建筑仍然鳞次栉比,古色古香,被誉为“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高大起伏的封火墙,似二胡声里的万马奔腾,而曲折幽深的小巷,像芦笙般悠扬缠绵。古村广场的地面铺满了河卵石和青石,虽然早已光滑,却仍然晴无扬尘,雨不脏鞋。而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两个壁照,与四周的门楼、宗祠、书院、戏台、民居,乃至墙砖、岩洞,相约斑驳,悠悠而老,絮叨着家族的神奇传说。在几棵古香樟的荫庇下,穿过状元楼,进入进士堂,细读着状元毛自知、二十六个进士和二十七个举人的故事:毛炳太尉精忠报国、爱国状元力主“开禧北伐”、四川布政司参政毛章彦……这些故事,就是族人严守祖训的鲜活记忆,“用行舍藏”的真实写照,也是一段段中国历史的缩影。毛氏家族“子孙蕃衍,人文辈出,登甲乙者,代不乏人”,创造了中国科举闱场的一个奇迹。

沐浴着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甘露,毛氏子孙奉守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沿袭葛天氏之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个利欲横行的时代,古村虽已名声在外,但仍然少有商业化的物欲和铜臭。山水还是山水,古村还是古村,依旧那么有辨识度,那么轻吟浅唱,温情脉脉,那么悠闲包容,与世无争。

漫步秀水,与清秀纯朴的村姑,品一杯谷雨新茶,让你忘却俗世的烦恼,神清气爽;推开厚重的古村大门,与守望沧桑的耄耋老者,喝一杯窖藏千年的琼浆,回味隽永……

趟过福溪,沐浴在秀水里,这一个个千年古村,如同一颗颗遗落在潇贺古道上的璀璨明珠,经历了岁月的淘洗,仍然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