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这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院士,73岁时写的一首以《抒怀》为题的七言律诗。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这是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给于敏院士的颁奖词。

于敏,这个绝密的名字,为国深深隐藏了28年;于敏,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氢弹之父”,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隐姓埋名28年的于敏院士,公开露面很少,记忆里,一次是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一次是为他颁发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回顾于敏院士一生的科研历程,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我国仅用时2年8个月。而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用时6年3个月,英国用时4年7个月,法国用时8年6个月。大家要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我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彻底底地白手起家。这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于敏这位“国之脊梁”,这次爆炸,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服从分配,转行!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这就是一切为了国家需要的于敏院士。1961年,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所里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于敏毫不犹豫,服从分配。他下定决心,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氢弹之父’,这样提不符合科学,我一直不赞成,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就是一切为了国家需要的于敏院士。长期的艰苦环境、废寝忘食地工作,于敏院士的身体很虚弱,曾经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向一切为了国家需要,将一生献宏谋的于敏院士致敬!

于敏!我们记住了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希望这个名字怎么样(这个名字闪闪发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