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原诗(千里莺啼绿映红)(1)

本文作者:纳兰春蚕

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八曾说:“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千里莺啼绿映红”原诗究竟是“千里”还是“十里”?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讨论过,质疑杨慎的声音清代就已出现,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对杨慎之说予以反驳,但他的理由太过单薄,没拿出什么可靠的证据支撑。所以笔者以为仍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杨慎自称见到了更古老的本子,光是这一条,就足让学者们挠头的了。在古籍校勘学领域,常以“采信古本”为首要原则。但这个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优先采信古本,他本做为补充,这个原则才更严谨。例如杜甫的“骑驴十三载”古本杜集录为“骑驴三十载”,清代卢元昌提出异议后,才被仇兆鳌《杜诗详注》修订为“骑驴十三载”。

因此,不论古本也好,俗本也罢,都有出现讹误的可能,以哪个版本为准绳,并不是以谁早谁晚作为判定依据的。我怀疑杨慎根本没见过什么古本,纯粹是他凭空的臆测。您如果读过我的另一篇文章《<甄嬛传>“抄袭门”刷爆一首唐诗:传到南宋仅剩两句差点失传》,就知道杨慎这个人有多么不靠谱了,此人常常一时技痒,以伪撰古诗文为能事。

千里莺啼绿映红原诗(千里莺啼绿映红)(2)

如果杨慎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证据的话,恐怕与杜牧的另一诗“春风十里扬州路”有关。这句诗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了,不久前热播的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就是从杜牧的这句诗化用而来,原诗是这样的:

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此诗中的“春风十里”为何不是“春风千里”呢?古语云:“十里长亭”。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停宿歇脚,亲友远行常在此送别。《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而杜牧诗中提到的“扬州路”指的是运河水路,也就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水路岸边每隔一段距离也设有码头,供船停歇靠岸,而名称上也沿用了陆路的说法,也叫长亭、短亭。

千里莺啼绿映红原诗(千里莺啼绿映红)(3)

唐·于良史《江上送友人》:“长亭十里外,应是少人烟。”李端《送袁稠游江南》:“江南衰草遍,十里见长亭。”这两诗写的都是江南水乡送友人,因此“春风十里扬州路”,指的是两个长亭间的航程,超出这个航程,“应是少人烟”也就看不见什么人影了。“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说,在这一航程范围内的所有船只,如果都卷上珠帘露出面庞,也没有一个女子比你更美了!

言归正题,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和《江南春》本来是两首不相干的诗,不能因为“春风十里扬州路”,就刻意地将“千里莺啼绿映红”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黄莺在天空飞翔,并不受长亭距离的限制,所以我认为杨慎的说法是错误的。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关注一下又不会怀孕哦!

【版权声明】此文系本人「纳兰春蚕」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及链接信息,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