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这一个成语中的“喻”为明白的意思;“晓”即知道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皆知。典故出自西汉时的经学家刘向著的《列女传·节义传·梁节姑姊》。

成语故事的释义及典故(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1)

据班固《汉书·刘向传》记载,西汉时期,汉成帝之皇后赵飞燕失宠后招来一批壮硕美男淫乱无度,时为光禄大夫的刘向看到赵皇后如此秽乱,实在忍无可忍,但又不便明白指出。他费了许多功夫,引经据典,搜罗昔时贤后贞妇兴国保家之事,写了一册《列女传》,呈献给汉成帝作为讽劝,力斥孽嬖为乱亡之征兆,以盼望朝廷有所警悟。汉成帝看了,嗟叹至三,频频予以嘉勉,但就是不讲实质性的话,也终究未做出实际的行动。而刘向的《列女传》却因此流传了下来。《列女传》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梁节姑姊”是其一。

《列女传》载:“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因失火,兄子与己子在内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赴火,其友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背的意思)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君子谓节姑姊洁而不污。诗曰:‘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此之谓也。颂曰:梁节姑姊,据义执理,子侄同内,火大发起,欲出其侄,辄得厥子,火盛自投,明不私己。’”

文中的“梁国”即西汉时的梁国,现在的商丘。这一记载是说,当时梁国有一个女子,人称“梁节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有一天,哥哥和嫂嫂有事外出,梁节姑在家里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孩子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忙活,让孩子在屋里玩的时候,没想到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将孩子堵在了屋里,情况十分危急。梁节姑立即奋不顾身地冲进屋里救孩子。她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冲进屋里之后,里面浓烟滚滚,熏得她睁不开眼,呛得她喘不过气,根本分不清哪个是自己的孩子,哪个是自己的侄儿,慌急之中,她抱起一个孩子就往外跑,觉得抱的是哥哥的孩子。跑出屋来一看,被救出的却是自己的孩子。她心里十分惭愧,决心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这时候火势已经很大,而且越来越猛,如果再冲进火里去救孩子,只怕连她自己的生命也保不住。她心中愧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呀!要是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只怕家家户户人人都会说我是有意救自己的孩子,不救哥哥的孩子,说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不义小人。如此,我以后还怎么有脸在人前站?怎么有脸面对自己的哥哥和嫂嫂?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

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朝已成火海的茅草屋冲去。

她的好朋友连忙拉住她说:“火这么大,不能再冲进去了!你本来是想先救你哥哥的孩子的,只是在浓烟里无法辨认而救错了。你已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火势太猛,进不去了,你何必要冒生命危险呢?”她坚定地说:“我必须再冲进去把我侄子救出来。不然就将背不义之名,我还有何面目见兄嫂和国人啊!”她说着挣脱了手,冲进了火里,之后再未能出来,被烧死在了屋里。

此事让所有的人都为之感动。君子说:节姑姊是誓死保持自己品德的高洁不被污啊!《诗经》说“彼其之子,舍命不渝”,就是这个道理啊。有诗歌颂梁节姑曰:“梁节姑姊,据义执理。子侄同内,火大发起,欲出其侄,辄得厥子。火盛自投,明(以向人们证明)不私己。”

因为梁节姑的品德太感动人了,后来,《列女传》记载的梁节姑“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的话,就被人精炼成了“家喻户晓”这一成语,用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例句:“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