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大河驿,后有武南镇

凉州贤孝博览馆 赵大泰

武陟待王镇(先有大河驿后有武南镇)(1)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位于凉州区中南部,距离凉州城区15公里。

武南镇以“武威南火车站”而闻名。在武威这样级别的城市中,拥有两个火车站的并不多见。武威拥有“武威站”“武威南站”两个火车站,足见武威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经由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乃至西亚的第一站,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其重要性越发凸显。

武威南站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武威铁路分局管辖的一等站,以货运为主,兼营客运。

武威南站作为兰新铁路与干(塘)武铁路的交汇处,是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西行最佳的中转、集散中心,进出口商品仓储、分拨和配送中心。兰州铁路局充分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通道物流和国际贸易等产业优势,将越来越多的优质货物由武威南中转运抵欧洲,大大缩短了中国西部与欧洲之间的运输时间。

武陟待王镇(先有大河驿后有武南镇)(2)

截至2020年6月,武南镇下辖6个社区,17个行政村。其中大河村,是明清时期的交通要地大河驿所在地。百塔村则有著名的凉州白塔寺,是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和吐蕃萨迦派教主萨伽班智达举行凉州会盟的地方。

武南镇设立的时间并不长。明清时期,境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1912年后,境域分属武威县古城、大河乡。1949年9月,分属古城、大河区。1952年7月,属第九区(古城)、第十区(大河)。1956年1月,撤区并乡,为大河、中畦乡。1958年10月,大河、中畦乡合并成立大河公社。1962年,分属大河、中畦、东河公社。1983年7月,设立武南镇。

武陟待王镇(先有大河驿后有武南镇)(3)

明清时期,围绕凉州城建立了完善的驿站系统,大河驿则是武威通往兰州的第一站。大河乡、大河区、大河公社、大河村等名称正是来源于“大河驿”。

驿站是古代官府传递文书、汇报紧急军事情报或供来往官员食宿、换马的场所。清朝在继承历代王朝驿站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正,不论是组织管理,还是运行效率上都达到了顶峰。

大河驿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言:‘自凉州至庄浪马驿递运所九,其大河、黑松林、岔口三驿以谪发刑徒充役’”,可知大河驿在洪武二十九年时已建置完善,明朝时其驿夫主要来源于贬谪的罪犯。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四月初九日,乾隆皇帝颁给陕甘总督伍(勒)尔谨、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的圣旨中,乾隆皇帝对从凉州送达宁夏的公文时间延迟大发脾气,批评地方官在围剿苏四十三叛乱中信息送达的迟误,贻误战机,他亲自从地图上查对,认为从大河驿“北趋草地,经过宁夏,转往西安”,这样的路线送达信报应该不会延误时机。由此可见,大河驿捷通宁夏、以达京师的地理重要性,现在的武威南到干塘的铁路线路也是缘于这条驿道而来的。

武陟待王镇(先有大河驿后有武南镇)(4)

《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大河驿,在武威县东南三十里。又东南四十里为靖边驿。”

武陟待王镇(先有大河驿后有武南镇)(5)

清朝史料曾记载,大河驿有驿马六十匹,马夫四十名,牛九只,牛夫九名,车九辆。光绪九年时,大河驿留有驿马二十四匹、马夫十二名。

《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中也载有大河驿,大河驿就在今武南镇大河村附近。

显而易见,先有大河驿,后有武南镇。武威南火车站的繁荣正是古代大河驿昌盛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