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读《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编著),感觉文人生于明初,是一种悲哀,因为他们遇到的是没有文化而又仇视有文化的人:朱元璋。他怕文人瞧不起他,犹如秃子怕人说灯笼一样。在朱元璋的心里,只有一个字:杀!秀才遇见兵有理也说不清,只有死,毫无出路。

明清时代文人出路(明初文人的悲哀)(1)

朱元璋的疑心近乎偏执,他以野蛮的方式惩罚那些批评他的作者。他出身贫贱,造反起家,夺得了江山,正因为有过那段贫穷没读过书的不太光彩的经历,对饱学的鸿儒总是心怀猜忌,唯恐受到轻视和冒犯。他自从当上皇帝后,一直存心在臣民的诗文中搜求大逆不道的罪证,无数文人因此遭到杀戮和贬谪。

明清时代文人出路(明初文人的悲哀)(2)

刘基,长期忠诚地担任他朱元璋的谋士,对他忠心耿耿,毫无二心。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更一直以过人的能力著称。然而,朱元璋没有放过他,把他免职了。他病了,朱元璋派御医给他看病开药,吃后更加不舒服,他终于明白,朱元璋是想让他早早地离开人世。临死前,他还没有忘记对朱元璋的忠诚,他对儿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它活着的时候,为了警示人,他写了《芋老人传》《卖柑者言》《苦斋记》,到现在这三篇文章还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奕奕闪光,发挥着教育人、启示人的作用。

宋濂同为朱元璋的文臣,受命担任《元史》编簒总裁官。然而,他的孙子牵连了一桩谋反案,他将要被处决,要不是马皇后出面相救,他会立即被腰斩。然而宋濂的父母、孙子和一个叔叔都被处死了,宋濂即使活着,也是生不如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刻苦求学的形象,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人。

明清时代文人出路(明初文人的悲哀)(3)

在朱元璋时代,多少个文人成为刀下鬼。我们无从加以考证,但根据历史的记载,看看刘基看看宋濂,这俩人是为他朱元璋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是忠心不二的人,其结局都是如此,何况那些没有做过贡献的人,一旦触怒他,其死的可能更惨。所以,像朱元璋这样出身贫穷,而没有文化的皇帝,其统治是文化的悲哀,是文人的悲哀。这些死于朱元璋治下的文人真是生不逢时啊。悲哉,那时的文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