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猪八戒,人们就会想到“白白胖胖,一身黑衫”的形象。
这是影视剧《西游记》中的经典形象。
于是,人们就天经地义地认为猪八戒属于白猪品种。
其实,猪八戒属于黑猪。
《西游记》原著中,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行者降魔”写道:
“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明确地说明了猪八戒是黑色皮肤。
综合原著中的多处描述,猪八戒的总体形象是:
天界的天蓬元帅被贬下凡尘,错投猪胎,生的猪头人身,体型肥胖硕大,皮肤黑灰,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獠牙长出嘴外。
显然,猪八戒属于黑猪品种。
这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
其一,中国古代驯养的猪品种主要是黑猪。
中国蓄养家猪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汉字中,猪在古代被写为“瘃、豨、豚、彘”,自古就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
猪在古代是人类的亲密伙伴,还代表着财富和生育繁衍。例如“家”字,其结构含义就是房子里有猪。
还有一些人的小名就以猪命名,其中不乏名人。例如汉武帝刘彻的小名为“彘”。
猪在古代还有一些别称,例如刚鬣、黑面郎、黑爷等。
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记载:“黑面郎,谓猪也。”
中国有一些俗语,例如“家家都有黑毛猪”、“乌鸦不要笑猪黑”。
我国本土著名的猪品种中,四川的成华猪、山西的马身猪、江浙太湖猪等都是黑猪,湖南宁乡花猪、浙江金华猪的毛色是黑白夹杂。
显然,中国古代的猪品种主要是黑猪。
我国古代神话著作《搜神记》中,早就记载有“安阳亭书生”、 “猪臂金铃”的传说,其中有黑猪精的角色。
也即,猪八戒这个形象,并非完全出自明代人吴承恩的杜撰虚构,而是有一定的神话传说来源和社会土壤,在民间也有一定影响力。
吴承恩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加工整理、文学艺术创造,在《西游记》中塑造了“猪八戒”这个形象。
因而,《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本形象就是黑猪。
那么,为什么中国后来出现了多种毛皮颜色的猪呢?
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它们的品种不同,体貌特征也有差异,毛皮颜色则有黑色、白色、粉色、棕色和花色等。
但是它们的主要形体特征基本相同。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深入,我国陆续引进了一些外国的优良的猪品种。
例如松辽黑猪,是以原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民猪、丹麦的兰德瑞斯猪(长白猪)和美国的杜洛克猪,作为育种素材,培育的我国第一个北方瘦肉型母系品种。
再如波中猪,原产于美国,后来由中国、俄国、英国的猪杂交而成。
还有约克夏猪,是原产于英国约克郡的著名品种,引进中国后与当地猪杂交育成,全身白色,俗称“大白猪”。
这些外来品种的猪,生长快、瘦肉率高,饲料价格低,很受欢迎。
于是,我国的猪品种也就不仅仅有黑猪,其它颜色的猪的分布也越来越广泛。
那么,为什么原本黑猪形象的猪八戒,后来却成了“白白胖胖”的形象呢?
到民国时期,舞台表演的《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还是毛皮黑色的,接近原著。
而到了当代,在诸多影视剧中则成了“白白胖胖”的形象。
这是为什么呢?大致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自问世以后,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对原著的各种改编。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 参考资料来源于头条百科
参考资料来源于头条百科
而且,《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神性、猪性、人性相结合的角色。
这就为后人不断演绎、加工,提供了空间。
而且,从审美角度讲,“白白胖胖”显然比毛皮黑色的猪八戒更具人性化、亲和力。
这种形象,也因影视剧《西游记》而得以定型,并被妇孺所熟知。
甚至还有一些影视剧、文艺作品,任意发挥,进行调侃、恶搞,塑造了千奇百怪的“猪八戒”形象,造型不断突破想象。
这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抨击。
你心目中的猪八戒是什么样子呢?你喜欢哪种形象的猪八戒?
#影视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