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1)

见到《周易折中》入库上市后,我如释重负:终于结束了被读者问啊问、领导催啊催的“苦日子”。至此,李光地最具代表性的三部易学著作——《周易折中》《周易通论》《周易观彖》,终于全部整理出版。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2)

《周易折中》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3)

《周易通论校注》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4)

《周易观彖校笺》

李光地(1642—1718)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其治学广泛,著述丰硕,在经、史、子、集各个领域均有作品流传于世,其中,最能体现其学术成就,对今天的读者来说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奉康熙命主持编撰的《周易折中》。该书连同《观彖》《通论》,奠定了李光地在整个易学史上的显著地位。可以说,读者欲深入研究《周易》,《折中》是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欲全面了解李光地的易学思想,《折中》之外,不可不读《观彖》与《通论》。

三部著作,从成书时间上来说,《通论》最早,为康熙五十一年四月,李光地时年71岁;《观彖》次之,为康熙五十三年八月;《折中》最晚,为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参见梅军《周易观彖校笺》前言。以下引自三书点校前言者,不再逐一注明)。《折中》成书后三年,即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病逝。可以说,三种著作均成书于李光地晚年,是作者五十余年易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三种著述在成书时间上相隔如此之短,在内容上有无关联呢?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5)

李光地雕像

据梅军先生考证,《观彖》的篇幅虽然远不及《折中》,却是李光地耗时最长方完成的作品。李光地平生好《易》,20岁时即纂辑了一部《周易解》,对各家解《易》的异同加以条分缕析,此后的数十年始终耕耘不辍,《观彖》一书可以视为作者易稿数十次的盖棺之作,较之奉敕编撰的《折中》,更能体现作者的易学思想。《观彖》继承汉代费直以传解经的传统,采取了以传附经的编排方式,这与《折中》遵循朱熹《周易本义》采取经、传分离的编排方式明显不同。对经文的释义方面,《观彖》与《折中》同中有异,二者互为参考,更能看出李光地本人的学术取向。另外,李光地精于音韵之学,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文字校勘和经义解释。

《通论》篇幅较短,全书不足五万字,该书不像《观彖》《折中》那样是对《周易》原文做字词注释和文意疏通,而是更偏重总结研读《周易》时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反复辨说,详尽无遗”,是一部极为难得的理论普及性著作。李光地本人就认为,“欲读《易》者,却当先看此编,内有须先知道方好读《易》的说话”。从内容来看,本书分为83个条目,其中,卷一、卷二主要阐述上下经六十四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周易》来源、卦名、卦爻、卦象、卦义、彖辞、占辞、对卦等;卷三、卷四主要论述《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涉及河图、筮法、图象、互卦及易传的思想内涵等问题。所论简明易懂,对读者确有极大帮助。通过比照研读和相关记述,可知《通论》是从《观彖》中分离出来的,是对《观彖》思想的理论性总结。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6)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7)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8)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9)

《周易通论校注》目录

与这两种有意识、自主性创作的作品不同,《折中》为李光地奉康熙帝敕令编撰,其编撰思路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皇帝的意志。在《御制周易折中序》中,康熙帝称:“朕自弱龄留心经义,五十余年未尝少辍,但知诸书大全之驳杂,奈非专经之纯熟。深知大学士李光地素学有本,易理精详,特命修《周易折中》。”通过这段序文,可以看出康熙帝敕令修撰《折中》的初衷以及为什么命李光地主持此项工作。序文所说的“诸书大全之驳杂”,主要谓明朝永乐年间胡广编纂的《周易传义大全》材料主要来源于宋董楷《周易传义附录》、元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注》、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董真卿《周易会通》四家,有采择不广、去取不当的弊病,与“大全”之名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康熙帝生发了整理各家之言于一书的宏志。李光地“素学有本,易理精详”,潜心《周易》研究数十载,且与康熙帝相知甚笃,“惟朕知卿最悉,亦惟卿知朕最深”,自然是总纂官的上上之选。李光地果然没有令康熙失望,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仅用两年时间,就主持完成了《折中》的编撰工作。

根据《奉旨开列御纂周易折中总裁校对分修校录监造诸臣职名》所录,除了李光地,参与此项工程的人员还有49人,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胡煦(《周易函书》的作者)、张廷玉、蒋廷锡等等。本书引述范围极为广泛,在《引用姓氏》中,所列“众儒”共有218家,自汉至明,基本上历代均有,其中较多者为:汉18家,唐11家,宋98家,元22家,明61家。这样一部成于众手的“官方”“速成”之作,按理说,容易沦为不够严谨的大杂烩,但《折中》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整饬,毫无驳杂之感。《御纂周易折中凡例》的第四条称:“大今所收,上自汉晋,下迄元明,使二千年易道渊源皆可览见。列朱《义》于前者,《易》之本义朱子独得也;程《传》次之者,《易》之义理程子为详也。二子实继四圣而有作,故以其书系经后,其余汉晋唐宋元明诸儒,所得有浅深,所言有粹驳,并采其有益于经者,又系朱程之后。其或所言与朱程判然不合,而亦可以备一说、广多闻者,别标为附录以终之。”本书解经方式,极好地贯彻了这一点,先列朱熹《周易本义》,次列程颐《易传》,继之以“集说”“总论”“案语”“附录”等。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10)

《周易本义》

由上条例言及“引用姓氏”可以得知,作者极为推崇以朱熹和程颐为代表的宋代易学。程、朱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所作的《易》注,不可避免地有着极为鲜明的理学色彩,这就使得《折中》一书具有典型的以宋学为宗、理学意味浓厚的特点。尽管如此,对程、朱等宋代学者的易学观点,《折中》并非亦步亦趋;对汉晋儒者的解《易》,也并非如康熙帝在《凡例》中所言的“皆删不录”,而是折中诸家,择善而从,并于“集说”“总论”“附录”“案语”等处对朱熹、程颐的观点多有商榷、批驳、纠正之言,从而使该书既能体现、贯彻发起动议者康熙皇帝的意志,又不乏编撰者个人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全面了解清初的汉学、宋学之争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诚如刘大钧先生所言:《折中》一书,虽以阐述宋易为主,从而集宋《易》之大成,但又对清儒研究汉易,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总之,创作于清初康熙朝的《折中》一书,既是对以往易学研究的一次总结性整理,又为清代易学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方向,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史料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佳作。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11)

易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李光地等五十人参与编纂或校对

吸收了历代218种易学研究成果

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12)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周易折中》(易学典籍选刊)

[清]李光地 撰 杨军 点校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803-8

158.00元

作者简介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又自厚庵,福建安溪人。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康熙九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著有《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周易折中》《四书解》《性理精义》等。

杨军,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师从易学名家金景芳研究易学,著有《先秦汉魏易学流变》《周易经传校异》等。

目录(节选)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13)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14)

内页展示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15)

正史中的李光地(一代名臣李光地)(16)

【套装】李光地《周易》:周易折中(全三册) 周易通论校注 周易观彖校笺(全二册)

(统筹:一北;编辑:白昕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