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孩子与狐狸”的两则故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会有人把占有欲当作是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会有人把占有欲当作是爱(爱是占有还是放手)

为什么会有人把占有欲当作是爱

【一】关于“孩子与狐狸”的两则故事

在童话故事《小王子》里,玫瑰和狐狸都对小王子满怀爱意,但爱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玫瑰对小王子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排他的、占有的:

“我方才真蠢。请你原谅我。希望你能幸福。”“别这么磨蹭了。真烦人!你既然决定离开这儿,那么,快走吧!”

狐狸对小王子的爱,是包容的、付出的,帮助小王子成长的:

“再见。” “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你不应该忘记你的玫瑰。你要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到底,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

其实,爱本身并不会让人痛苦,让人痛苦的往往是爱的副产品。

你自以为很爱的人,恐怕早就因为你的爱而感到痛苦不堪。如果你真的让一个人感到痛苦,不是因为你太爱他了,而是你太不懂得对方需要什么了。有的时候技巧是用来让彼此相处更舒服的,而不是用来互相欺骗的。

电影《狐狸和孩子》讲述的是另一种“人与狐狸”的感情:当爱变成占有之后,就分崩离析、难以为继了。

十岁的小女孩在树林里遇到了一只狐狸,被它吸引,时常在放学后去找它。起初狐狸充满戒备,后来,小女孩的温暖和善意赢得了它的信任,关系日渐亲密。有一天,小女孩在狐狸脖子上套上了绳子,狐狸备受惊吓,挣脱绳子逃走了。

不久后,狐狸再次出现,喜出望外的小女孩把它带到自己的阁楼里。幽暗密闭的环境,让狐狸产生了更大的不安,小女孩试图安抚,它更加紧张,在房间里横冲直撞,最后冲破窗户玻璃从楼上跳了出去,身上淌着血,跑进了树林。

小女孩去寻找狐狸,发现再也无法靠近它了。

德国哲学家埃德加·鲍威尔慨叹,爱,是一个凶神,要支配整个的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肉体的自我也交给她时,她才会满足。

【二】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爱从何处来

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

爱,使人愉悦,使人迷醉,使人癫狂。

神经心理学家发现,爱之所以能使人快乐,来源于大脑中腹侧被盖区产生的多巴胺。这个区域是“动物脑”(原始本能)的一部分,掌管着人的欲望和动机。美食、奖励、运动以及爱情,都能促使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让人产生愉悦之感。

通过核磁共振扫描发现,失恋者的腹侧被盖区反而更加活跃,多巴胺的含量不降反升——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只有在失去时,才明白爱得有多深。

不过,多巴胺无法持续供应。美食吃多了也会倒胃,运动久了会觉得累,爱情时间长了会疲惫。

相比于多巴胺短暂的短暂激情,血清素和催产素则会维持更长时间的幸福感,这是由位于腹侧被盖区上部的伏隔核产生的。

在孕期和哺乳期的妈妈,会大量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给予无限的母爱。此时,丈夫体内的催产素水平也会提高,对妻儿会关爱备至。催产素会在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对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历经长久时间的爱,会变成记忆的一部分沉淀下来,存储在大脑尾状核很小的一块区域,负责保存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动作、情景、感觉、印象等等。

在这三个区域的分工协作下,大脑形成了一套“正反馈机制”,促使人们采取符合其运作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又进一步维系和强化反馈运作机制。爱,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本源。

进一步来说,爱情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原因在于满足了人们内在的欲望,这是腹侧被盖区被激活、分泌多巴胺的根本。

【三】 从人类学的角度:爱与欲望的区别

有人说,因为爱得太深,所以不愿放手。爱就必然意味着占有吗?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情感和爱的需要归入第三个层次“社交需求”,某种程度上不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重要。

但在哲学家罗素看来,却是另一番景象。

罗素将人的欲望分为四种,占有、竞争、虚荣和权力,这四种欲望构成了人的内在动机——爱情是其中之一。渴望拥有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是一种无限的动机,不管已经拥有多少,人们仍会渴望占有更多。这种出自本能的欲望,包括对所有与生存相关资源的占有,食物和性——即使在今天的世界,对食物的渴望仍是很多政治事件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爱是生物繁衍的表达形式,通过对繁衍资源(配偶)的占有来实现。

爱等同于占有的欲望。

人类学家的研究发现,为了确保自身基因的安全传递,在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杀婴”现象,

包括狒狒、大猩猩、黑猩猩。与之相似的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部族之间发生战争,胜利的一方常常会杀掉战败方的幼童。

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夫妻之间“排他性”的配偶关系,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大大降低了繁衍导致的潜在冲突,同时,对于女性而言,婚姻制度确立的忠诚,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对于男女双方而言,婚姻都是延续基因的最合理且文明的方式。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婚姻是女性维系自身生存的唯一方式。男性能够通过在外或打拼或钻营实现安身立命,女性则只能通过婚姻的形式谋求想得到的东西,包括安全、名誉以及基因的传递。

到了近代以后,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两性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女性不再以依附于男性为生存的唯一途径。当社会身份的自由度提升,婚姻对于女性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由“唯一选项”变成了“多选之一”。

不过,在占有和控制的问题上,女性与男性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由于女性通常被视为弱势的一方、被控制的一方,使得其行为更有隐蔽性和迷惑性。

在电影《消失的爱人》中,为了挽回丈夫迷失在外的心,妻子精心策划了一起“被失踪”的案件,并留下种种线索,暗示是丈夫“谋杀”了她。随着侦破一点点推进,丈夫起初的疑虑慢慢变成了惊恐,“谋杀案”其实是妻子对他的无情审判和严重警告。

看到丈夫的忏悔和告白之后,妻子决定终止行动。为了合理、正常地回归家庭,她手刃了收留她的情人,用满身的鲜血洗清了丈夫的谋杀嫌疑,而后出现在错愕又惶恐的丈夫身边。妻子如愿以偿,两人的婚姻得以维系,软弱的丈夫从此噤若寒蝉。

让人痛苦的不是爱,而是过度的占有欲。

【四】 从心理学的角度:占有,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书中写道,对某些人来说,最大的乐趣不在于占有物品,而在于占有活生生的人。在父权社会中,即使是下层阶级里最穷困的男人,也能成为财产的拥有者,他的妻子、孩子,使他感到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主人。

借助于笔下的人物吕西亚,柏拉图表达了对这类人的看法:

那个声称爱你的人,会对你有很强的占有欲,会试图将你从别人身边拉走,因为他会嫉妒你和他们待在一起,他希望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他身上;

他会倾向于把你当作宠物来对待,对待你的身体如此,对待你的心灵也是如此;

他会刻意制造一些场景,让你觉得离不开他、依赖他,由此得到一定的自我肯定和满足;

他要为你安排一切,替你做决定,最终的结局,是造就一个他心目中的“完美娇妻”,百依百顺,事事听从他的安排;

如果你将自己依附于一个爱你爱得发狂的人——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这个人都会使你变糟。

这样的人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甚至自卑。他总是感觉没有安全感,于是总想把能抓住的都牢牢握在手里。

占有,源于内心缺乏安全感。

那么,这种内在的深度不安,又来自何处?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成年后就会出现“安全匮乏”的心理障碍,驱使他通过追求外在的财物、地位、权势来平衡内心的不安。

但是,物质财富和权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填补幼年时期情感缺失所形成的巨大空白,因此,他对“爱”的渴求会超过普通人,表现为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当然,占有欲、控制欲不是绝对的坏事,过度占有和过度控制才是需要小心和避免的。

二战时期,考古学家艾玛殊跟随探险家来到撒哈拉沙漠考察,结识了工程师杰弗和妻子凯瑟琳。凯瑟琳的美貌和才情让艾玛殊着迷,艾玛殊的智慧和幽默也深深吸引了凯瑟琳。

— 凯瑟琳:你最恨的是什么?

— 艾玛殊:谎言,你呢?

— 凯瑟琳:占有。

但是,爱情让两人突破了道德的界限。深陷情网的艾玛殊想要取代杰弗而拥有凯瑟琳;当杰弗发现两人的关系后,凯瑟琳对他撒了谎。

在电影《英国病人》里,占有的欲望,将男女主角的人生推向失控的边缘。

用爱她/他来占有她/他,而不是用占有的方式爱她/他。

【五】 “存在”的爱,“占有”的爱

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中写道:

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重“存在”的爱,一种是重“占有”的爱。人能占有爱情吗?如果可以的话,那爱情就是一种物,一种质料,是可以为人所有和占有的东西。真实的情况是:世界上并没有像“爱情”这样一种物。

“爱情”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实际上只存在爱的行动。爱是种创造性的活动,包括注意某人(或某事)、认识他、关心他、承认他以及喜欢他。也就是说,爱能唤醒他的生活和增强他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人更新和成长的过程。

以占有的方式去爱,就会限制、束缚和控制爱的对象,这样的爱充满压抑、丧失活力、令人窒息,是毫无意义的爱。

通常,在恋爱阶段,男女双方的关系还不稳定,都会试图去赢得对方的好感。他们竭尽全力展现出自己最好、最有吸引力的一面,每个人都将精力集中于“存在”的爱,即努力付出,想让对方高兴——只要她/他开心,让我做什么都行。

但是,结婚以后,情况就变了。婚姻赋予双方以合法的方式占有对方的身体和感情,不用再努力讨对方的欢心了,也不再去争取什么了,不再去激发对方对自己的爱了。爱情变成了人的占有物、另一种形式的财产。于是,很自然地,他们都开始感到无聊,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恋爱和结婚的不同,就在于双方看待爱情的角度变了。此前是“存在”的爱,为之付出、为之努力,此后是“占有”的爱,一旦到手,就不再珍惜。

如果我们把“爱”视作动词(动作),而不是名词(物品),也许就会拨云见日之感:爱是持续不断地表达、是付出,是共同创造未来;爱不是时刻小心提防着那个东西会自己溜走或者被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