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代人的记忆里,

于蓝就是永恒的江姐。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

这个17岁就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的女青年,

多年以来塑造的银幕形象无数。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2)

于蓝是东北人,1921年出生于辽宁岫岩。

童年和少年时代,她叫于佩文。

小的时候,于蓝的家境还算不错,

她的父亲任职于旧政府的地方法院。

如果不是日本人觊觎东三省,于蓝的人生可能又会是另外一种模样。

10岁以前,她去过哈尔滨,也去过张家口。

那时候于蓝的父亲,已经担任地方法院的院长了。

九一八事变后,于蓝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随后,他们全家来到了当时的北平。

于蓝在北平上学了。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3)

她就读过北平的教会中学,也曾在天津女子师范附中读书。

在那些日子里,于蓝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文学作品,

为将来从事演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彼时的中国,并不适合躲在象牙塔里读书。

东三省等地已然被日本人占领,中国大半的土地沦陷敌手。

多少有志青年,都纷纷走出书斋投笔从戎。

那时候,延安就是全国各地青年最为向往的圣地。

15岁的时候,于蓝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

这是她第一次放下课本,真正意义上地接触社会和了解抗战与革命。

两年后华北告急,古都北平的街头,

日本人的装甲车和巡逻宪兵肆无忌惮地出现了。

多年以后,于蓝回想起1937年,一切都历历在目。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4)

为了收听国内的广播,每次打开收音机之前,

她得用棉被把窗户堵上,以防外面的日本人听到。

每天,日本人在街上横行无忌,

于蓝的心头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

如果说10岁的时候背井离乡,那她对于社会和国家等概念还不太懂。

现在日本人又来了,难道她还要继续逃亡吗?

已经长大了的于蓝,不准备逃亡,而是决定抗争。

她想和同学去延安。

然而此时的北平已经沦陷,党组织的活动更加隐蔽。

于蓝是一个中学生,想要去延安,难度很大。

为了寻找革命队伍和组织,于蓝曾经两次离家出走。

这期间,她甚至一度被日本宪兵抓住过。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5)

虽然此时的于蓝还没有参加革命,但日本人对她这样的年轻人防范甚严。

后来还是靠着家里人四处打点,于蓝才成功脱身。

虽然差一点命丧日本人之手,但她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出狱之后的于蓝,继续寻找组织。

第一个找到的联络点,是位于北平德胜门附近的积水潭东岸。

这里住着一位革命家属。

杨学咏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队伍中。

她的母亲就在北平城里做联络员。

老太太曾经化装成不同身份的妇女,

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过很多物资,

也护送过很多人成功出城。

于蓝后来就是通过老太太的帮助,成功离开北平城并穿越了敌占区。

那时候,和她一起的是同学赵路。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6)

从北平到延安,辗转的路程一千多里还不止。

这中间,他们还得穿越被日军封锁的波涛汹涌的黄河。

历经波折凶险,终于在1938年的10月24日,

于蓝远远望见了宝塔山。

就是在这一年,她正式改名为于蓝。

来到延安的第二天,在登记信息的表格上,

于蓝看到了表格上左右两边醒目的铅印字:

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对革命无限忠诚。

那一刻,于蓝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感召。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7)

不到半年时间,她和其他十几名年轻人,便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来到延安后,于蓝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国女子大学学习。

说是学习,在彼时艰苦的条件下,更像是半工半读。

从教室到宿舍,再到使用的墨水、纸张以及所穿的衣服,

都是和她一样的青年学子们,亲自动手完成的。

最初在学习的时候,于蓝的理想是理工科,

她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

不过,当时延安所有的学校,并没有理工科课程。

而且到了1940年春天,鲁迅艺术学院到女子大学挑选演员。

平日里喜欢看戏看电影的于蓝,就被挑走了。

当时学校排演了话剧《先锋》。

于蓝在话剧中,饰演了女学生沙红。

她的气质和激情,一下子就被台下观看演出的实验剧团的负责人看中了。

彼时,鲁艺实验剧团的团长叫田方,是一个目光深邃的年轻人。

田方说于蓝的身上,没有城市小姐的派头,而且气质很不错,

建议她直接调入鲁艺。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8)

田方当时没有明说的是,他在内心也看上了她。

而当时在学习的于蓝,内心多多少少也有点苦恼。

其中一位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是艾思奇。

他那一口浓重的方言,常常让于蓝在课堂上有些不知所措。

于是在田方的建议下,于蓝欣然加入了鲁艺。

她也直接从原先的理论学习,转变成为了舞台表演。

此时,不光田方对于蓝有好感。

事实上,之前看过田方表演的于蓝,对他的印象也不错。

很快,两个人从同事和战友,又变成了恋人。

1940年的秋天,于蓝和田方就正式结婚了。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9)

1945年抗战胜利,于蓝和田方返回了东北。

随后,他们接管了伪满时代的电影器材和人员,

并在随后创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

此时的于蓝,担任制片厂训练班指导员。

上级领导觉得于蓝的长项是表演,不久之后就让她重回舞台。

1949年,于蓝第一次登上了银幕。

她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叫《白衣战士》。

影片主要描述的是战争中的医务人员。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0)

1950年,于蓝被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这一年,她参演了电影《翠岗红旗》。

导演是在美国专门留过学的张骏祥。

于蓝的这次参演,跟着张骏祥学到了不少东西。

她了解了电影内外景的区别,

同时也了解了视觉效果、镜头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有一场戏,是于蓝拉着孩子的手,思念丈夫。

她问导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需要想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张骏祥告诉她,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看向远方即可。

于蓝当时并没有理解导演的意图,

她还责怪导演不重视表演。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1)

但是过了几天后,张骏祥却告诉她,

演员在镜头前做太多的动作,反倒会失去真实感。

于蓝这才渐渐明白,舞台表演和电影表演的区别在哪里。

从那之后,她学会了克制,不再做过多的动作和面部表情。

这部戏,于蓝成功塑造了一个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紧接着在《龙须沟》和《林家铺子》里,

于蓝又成功塑造了两个城市底层的女性。

一个是北京大杂院里的程娘子,一个是江南小镇的张寡妇。

虽然两个角色的戏份不重,但于蓝演绎出了人物的精气神。

之后焦菊隐称赞于蓝,她饰演的程娘子,

比话剧舞台上的形象更有感染力。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2)

而在饰演张寡妇的时候,

赵丹更是对于蓝,在一个镜头里就能掀起戏剧高潮的能力,

佩服得五体投地。

1961年,于蓝凭借电影《革命家庭》,

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62年,41岁的于蓝,当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

于蓝的演艺事业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3)

但是她演艺生涯中的重量级角色,还没有来到。

六十年代,小说《红岩》风靡全国。

还在1961年的冬天,于蓝因为生病住院,

无意间她在报刊上读到了《红岩》的连载。

于蓝立刻被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

她决心要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

正式开拍之前,于蓝曾经多次前往重庆和贵州等地走访调查。

她见过《红岩》的作者,也见过江姐生前的战友。

光是整理出来的资料和采访笔记,就有二三十万字。

这期间,于蓝还在渣滓洞监狱内待了一个多星期。

大部分时间呆在阴暗潮湿的监牢里,除了短暂的放风时间。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4)

于蓝吃的饭菜,也是稀饭和咸菜。

之后根据整理搜集的资料,开始剧本的创作。

中间经过了几次大的修改,但是剧组对于剧本的整体还是不太满意。

最后经过北影厂厂长的努力说服,

夏衍答应完成接下来的文本创作。

在新的剧本里,夏衍将江姐创作成为了主要人物。

他曾经叮嘱于蓝,江姐既不是刘胡兰,也不是赵一曼。

因此在表演上,于蓝要饰演出江姐的独特性。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5)

此时的于蓝,对于江姐角色的研究,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她也逐渐捕捉到了江姐稳重沉静的性格特点。

在正式开拍的时候,于蓝重点突出了江姐的优雅和知性。

尤其是和许云峰共赴刑场的那场戏,

国际歌的旋律中,江姐的目光平静而坚毅。

从那之后,于蓝就成了江姐,江姐也成了于蓝。

《烈火中的永生》,也成了于蓝表演的巅峰。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也成了于蓝的谢幕之作。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6)

1971年,因为在劳动中摔伤面部留下后遗症,

此后的于蓝,再没有出现在电影镜头中。

1981年,于蓝60岁了。

但这一年,她却接到了一项重任。

这一年,国家决定组建成立儿童电影制片厂。

在厂长的人选上,最终决定让于蓝担任。

就这样,本该是退休的于蓝,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在正式上任之前,于蓝刚刚做完乳腺癌手术。

刚开始,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办公地,

就在北影厂传达室后面的几间平房里。

条件简陋不说,而且什么设备都没有。

即便如此,于蓝还是决定,一边进行厂房的筹建,一边拍新片。

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于蓝异想天开。

这样的条件下,根本没办法拍电影。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7)

但于蓝并不这么想,在确定了电影剧本后,立刻开始筹拍《四个小伙伴》。

仅仅半年时间,影片便拍摄成功。

上映后不但赢得了孩子的喜欢,

而且在1982年的意大利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上,

还获得了最佳荣誉奖和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

首战告捷,此后的儿童电影制片厂,

以每年两部电影的速度,又拍摄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1983年冬天,于蓝还在制片厂的平房里办公。

可有一天,那扇破旧的门的弹簧突然断裂。

瞬间弹回的门板,夹住了于蓝的右手。

后来经过诊断,她的一根手指被夹断了。

医生表示需要做手术,术后也得休养将近一个月。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8)

于蓝说时间太长,希望能采取最快的治疗措施。

医生说,要是不弹钢琴,直接缝合伤口就行。

就这样,于蓝没有接骨头,只是简单处理了伤口。

虽然那根断指后来也逐渐愈合了,但是断裂处却永远的畸形了。

正是凭借着这股劲头,于蓝在厂长的位置上,又干了整整20年。

一直到80岁,于蓝才正式退休。

退休之后的于蓝,多年来依旧关注着儿童电影事业。

相关的活动只要身体没问题,她几乎都会参加。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19)

1995年,于蓝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

2009年,她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以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

她的儿子田壮壮在长大后,也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导演。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20)

2020年6月28日,99岁的于蓝在北京去世。

江姐走了。

这个当年只身赴延安参加革命的青年,

见证和经历了新中国电影的成长。

永恒的江姐于蓝(永恒的江姐于蓝)(21)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