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靖难之役,很多人肯定不理解,为何坐拥全国的建文帝会斗不过一个只有一隅之地的藩王,本是狮子搏兔之势的朱允炆为何会落得败亡局面,这个历史教训非常深刻,也值得后人好好思考。

按理说,朱允炆实力远胜朱棣,朱棣根本没机会夺取皇位。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朱棣靖难成功,你可以说朱棣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但是,朱允炆的一系列失误还是非常致命的,可以说,朱棣的成功多半靠的是朱允炆的神助攻。

历史朱允炆的真实下落(朱允炆败亡之谜)(1)

朱允炆长于儒生之手,有见识却无才干。再加上用人不当,最终将江山拱手相让。建文帝即位没多久,就“惦记”削藩,其实这个思路本没有错,但是建文帝却操之过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犯下了一系列错误,最终把自己给“削”没了。

建文帝的削藩,先是拿一些不起眼的藩王开刀,这些小手段根本起不了杀鸡儆猴的作用。燕王朱棣根本不管这一套,反而抓紧时间招兵买马,挑选壮士为卫军。等到建文君臣察觉到朱棣举动不寻常后,建文帝依旧没有下定决心抓捕燕王。

历史朱允炆的真实下落(朱允炆败亡之谜)(2)

当时的户部侍郎卓敬曾劝诫建文帝,说:“朱棣有太祖之风,再加上他占据北平要地,应该及早将其迁往南方。”但建文帝以骨肉至亲,不可轻动为由拒绝了这个建议。但卓敬还是不依不饶,问道:“隋文帝、杨广两人难道不是父子吗?”建文帝听完,沉默许久,但是依旧下不了决心。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朱允炆天性仁厚。但是,明知道燕王朱棣有不臣之心,却还是念及骨肉至亲,只能说朱允炆太过迂腐,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后续的事情也告诉我们,建文帝错失了歼灭朱棣的最佳时机。

历史朱允炆的真实下落(朱允炆败亡之谜)(3)

随后,建文帝接连出了两个昏招,他先是任由朱棣回北平,然后目送燕王世子朱高炽等人归国,让朱棣起兵更了无顾及。对此,我只能说,朱棣你不肯扣留也就算了,为何燕王世子等人也要放走,真不知道,建文帝旁边的幕僚在想什么?一开始削藩如此果决,真到了关键时刻,却总是犹豫不决。

反观朱棣,为了麻痹朱允炆,先是对外公开说自己病了,不久,对外又称病危,以此迷惑朝廷,以静制动。眼看与朝廷之间冲突不可避免,为了争取时间,朱棣开始影帝模式,在北平市中狂呼乱走,胡言乱语,成天假装不省人事。

历史朱允炆的真实下落(朱允炆败亡之谜)(4)

等到时机成熟,朱棣诱骗朝廷方面的官员入王府,将他们斩杀于王府堂前。随后朱棣援引朱元璋《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并以诛齐泰、黄子澄为由,称其军为“靖难之师”,正式举兵反叛。

战事爆发之后,朱棣连战连捷,很快就稳固北平大后方。北方军情如此紧急,但建文君臣却没有怎么在意,建文帝此时依旧醉心于文治,天天与学者讨论《周官》法度,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随后在黄子澄的劝谏下,朱允炆才派耿炳文率军北伐,抵挡燕军的进攻。在众将出发之前,朱允炆特意叮嘱诸将不要杀害燕王。燕王朱棣摆明造反,威胁自己的统治,朱允炆却和自家将领说千万不要让朕这位叔父有损伤。此话一出,让诸将无法施展全力,也让朱棣有了免死金牌,可以在战场上随意冲锋。

历史朱允炆的真实下落(朱允炆败亡之谜)(5)

在两军对垒的紧张时刻,朱允炆听信黄子澄的建议,临阵换将,用李景隆替代了耿炳文。虽说李景隆是将门之后,但耿炳文好歹从军数十年,在军中威望极高,用李景隆替换,实在是一个昏招,后续李景隆的操作也让我们明白此举是多么愚蠢。

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关头,建文帝宫内的太监帮了朱棣天大的忙。由于建文帝御内臣极严,不少宦官心怀怨恨。同时,建文帝又严惩冒皇帝名义出外勒索的宦官头目,于是,心中充满怨毒的宦官,纷纷到朱棣处示好,把皇宫消息告诉燕王。

虽说朱棣赢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局势似乎还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是朱允炆一开始不把燕王放在眼里的底气,因为只要南方大本营稳固,以朝廷的实力可以慢慢耗死朱棣。但到了建文四年,朱允炆再次犯了一个致命性的失误。

历史朱允炆的真实下落(朱允炆败亡之谜)(6)

四月,燕军在灵璧失利,原本这是南军大举反攻的大好时机,但朱允炆却听信手下幕僚建议,认为燕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随后调动徐辉祖的中央主力部队回南京,直接导致平安、何福的军队孤立无援。随后朱棣抓住时机,掐断了南军粮草补给线,导致平安、何福的主力军需要进行转移去寻找粮食补给,恰恰在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三发信号弹的错误,被朱棣一方抓住机会给击破,朝廷军经此大败士气大损,淮扬一线南方军出现漏洞。

淮扬防线的失守,使得京师门户大开。然后也是在这一年,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朱棣进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只能说,按照朝廷的剧本一直演下去,原本朱棣根本没机会获得成功,但建文帝的一系列失误还是最终成全了朱棣。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