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词语,在古代时很容易理解,可是拿到现代就玄乎了。

当年儒家有一套方法,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都有系统的思考。在对待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上,孔子与他的门徒用一句话说明了问题: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的真正意思(格物是什么意思)(1)

你如今再怎么翻译,也只能是粗略体会,如果想找原汁原味的格物,只能到春秋诸子百家典籍中找。

在《礼记》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重要的四目,另外的四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显然“格物”是认知的重要方式,可后来人却格来格去,总想搞出新的意境来。

格物的真正意思(格物是什么意思)(2)

宋朝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很有学问,他就认为格物就是用强力手段抵御外物;而宋代的程朱理学认为格物就是追根溯源穷尽根本,是磨砺心智的方法论。朱熹认为格物范围太广,天空大地、小桥流水、坐轿与骑马以及人的心灵道德等等,都需要格物方法论。

格物的真正意思(格物是什么意思)(3)

朱熹是读过《周易》,了解过太极的内涵和外延,也受到相应的启发。周易就六十四卦来表达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关系,非常有概况性。朱熹自然也认为,如果不举重若轻地概括方法和道理,那一天忙来忙去,可能一万年也搞不定重要的事。万千变化,终归道之理。

到了明朝,王阳明有不同看法。他在结婚喜宴上溜出去,找一片竹林,开始对着竹子静坐格竹,一格就是一天,格得头昏目眩。

格物的真正意思(格物是什么意思)(4)

爱深思入静的王阳明后来成了“心学”创始人,他因心直口快被奸臣追杀跑到偏远地区龙场避难,躺在棺材中看破生死得出了人生结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很明显,在王阳明看来,面对善与恶的选择上,要以格物方法来区别,当你知道了就获得了良知。

王阳明思考过宏观和微观世界,也想保持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不想为外物凡尘所困,要正心体悟世界的真相。

从孔子为首的早期儒家,到后来宋朝的精英知识分子,再到后来的王阳明,在“格物”探索路上留下一串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