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剧照
燕赵都市报记者刘江平
群星闪耀,梅花争艳。从9月28日至10月19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的21个剧种、32台好戏轮番亮相,高腔梆韵让省会戏迷过足了瘾。河北作为东道主,多场优秀剧目一展风采。特别是河北梆子剧院的看家大戏《钟馗》,老中青三代同台表演,将作为闭幕式压轴剧目为展演画上一个惊叹号。昨日,记者来到《钟馗》的彩排现场,见到了80岁高龄的田春鸟、钟馗的扮演者吴桂云等艺术家,以及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戏曲表演者。他们表达了声腔展演带来的鼓舞与振奋之情,也为读者讲述了展演背后的感人故事。
“30后”田春鸟: 80岁高龄不塌中 一生痴迷梆子情
戏中二十岁正值青春韶华,戏外却是八十高龄白发苍苍。1984年,裴艳玲的搭档田春鸟在河北梆子《钟馗》中首演小生“杜平”一鸣惊人。此后先后赴港台地区及新加坡、日本等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如今,80岁高龄的他,已经13年没再演过这一角色了,可是昨天在彩排舞台上,老人家满弓满调、行云流水,一句词都没忘。在一幕杨国松打杜平的戏份中,田春鸟嫌演员打得不够用力,告诉演员“使劲打,别不敢,这是戏!”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作为老艺术家,听到全国梆子声腔展演的消息,田春鸟主动请缨,要为钟爱一生的梆子艺术再绽放一次光彩。他告诉记者:“这是百年不遇的机会。可喜的是,我嗓子没塌中(塌中即够不上调、唱不上去了)。”
人虽老了,可嗓子没有长皱纹。对于田春鸟嗓音保持的秘诀,很多外省同行都来请教过。他笑说其实无他,唯有痴迷二字:“是因为我这一生执着、痴迷河北梆子,变着法儿想把它唱好。我生活中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琢磨、钻研角色、唱腔、技巧,一生为小生角色执着。”
“60后”吴桂云:彩排时声泪俱下 戏中是人生悲喜
彩排一开始,钟馗的扮演者吴桂云就已泪流满面。无论是梆子展演的鼓舞,还是田春鸟这样老一辈艺术家的执着,都让她百感交集:“当众卫士把他打倒在地,他就一直趴在地上,我一下子看到了他对艺术的严谨,他眼神里还是30年前杜平的眼神,我当时声泪俱下,唱不了了,老先生也流了泪。”
作为中年一代代表的吴桂云从8岁学戏,塑造过许多经典角色,“钟馗”是她感悟最深的一个:“21岁剪掉齐腰长发,为这个角色我失去过4次做母亲的机会,我也曾遗憾过,但我把我自己人生的苦与乐都融入到了这个人物里。父亲去世时的生离死别,让我一下子体验到了钟馗与妹妹骨肉分离之痛,我揣摩出了那阴阳相隔后的三声笑,抓住了钟馗的魂;在睡着的小侄女面前,我找到与妹妹重逢的感觉,那种脚步放轻别吓到妹妹的诚惶诚恐……这26年我处处都在创作这个人物。”
“一树梅花一树诗,顶风冒雪傲奇枝。”戏中吴桂云挥毫泼墨当场写下这首诗,这是钟馗的精神,也是梆子传承人的写照。
“80后”张雷: 继承前辈戏魂 在孤独中坚守
唱好《钟馗》这场压轴大戏,80后、90后也不能缺席。“80后”张雷也是杜平的扮演者,第二场戏由他来唱,对于前辈,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敬业:“第一次跟首演杜平的老艺术家同台,感觉特别兴奋,老艺术家太敬业了,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年轻一代,科班出身的张雷从2004年开始演杜平,已经演过一百多场了。同行中同龄人较少,他也习惯了:“河北梆子小生行当特别难,如今河北、北京、天津都很缺人。从小就学挺不容易,慢慢就会爱上它。老艺术家痴迷,咱们也得执着,艺术还得传承下去。”
院长杨连喜:服装道具焕然一新 梆子展演鼓舞人心
接到全国梆子声腔展演消息时,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杨连喜为之振奋:“如此强势推出梆子艺术,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对传统艺术院团来说,是意义深远的事情。它培育了市场、培育了观众,为传统戏曲营造了隆重的氛围,这对所有从业者来说都是非常鼓舞和振奋的,像打了强心剂一样。我认为它的意义将会非常深远,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钟馗》是全国优秀保留剧目,从1984年首演引起轰动,到现在久演不衰,此次为展演压轴,杨连喜透露,河北梆子剧院付出良多,“道具修旧如新,服装全部新做,乐队舞台呈现最高水准,阵容回到历史最高峰。河北梆子曾经辉煌过,这次一定要把大家的精气神凝聚起来,在全国同行专家面前,展现河北梆子雄风。”(周长存相春霞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