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断句 蔺相如廉颇刎颈之交(1)

司马迁《史记》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在卷八十一,是为记述廉颇、宁相如、赵奢、李牧之合传。而我们熟知的,却是蔺相如《完璧归赵》。

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等的叙写,彰显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而“将相和”一章,则展示了他的先国家之急,后私讎的大局观。其智勇、胆量、度量等都是值得尊重和效仿的。而“将相和”的促成者,则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游士、河东人虞卿。

话说,蔺相如陪同赵王渑池会秦王后平安归来,赵王在朝上言于众卿曰: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乃官拜上相,班在廉颇之右。众臣默默,唯廉颇不服。怒曰:吾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微劳,位居吾上,鄙人不服。而且,蔺相如还仅仅是一名宦者的舍人,出身微贱,吾岂甘为其下乎?并声言:如果在外面碰见相如,必然要每每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廉颇不服气的怒言,为避免两人矛盾升级,于国家不利。于是,每遇公期,托病不往。即使外出,望见廉颇车乘,也避匿旁巷,俟廉颇车过方出。

相如的舍人们俱以为相如怯懦。不忿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向相如请辞,要另觅他就。相如一一固止,并对众人说:你们视廉将军可以和秦王相比吗?众人回答:不可以。相如道:夫以秦王之威,天下莫敢抗,而相如廷叱之,并辱其群臣。我这个人虽然驽钝,独畏一廉将军哉?我想到的是,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人为栋梁。如果我们两人互斗,势不俱生。秦人闻知,必乘间攻赵。我之所以一让再让,是以国计为重,而私讎为轻也。

舍人们闻言,肃然叹服。于是,当他们与廉颇手下的人于酒肆相遇,也效仿蔺相如的谦让,不与他们争座。

河东游士虞卿,恰好游于赵。知道这一将相不和之事后,试探着问赵王道:大王今日之重臣,非蔺相如、廉颇吗?赵王答:对。虞卿说:我所知前代众多为臣者,大都同寅协恭,以治其国。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势如水火,不是社稷之福啊!蔺氏愈谦让,廉氏也不能谅其情。廉氏愈益骄,而蔺氏不敢折其气。在朝则有事不共议,为将则有急不相恤,我暗地里为大王担忧啊!如果大王信得过,让我前去说合廉、蔺。让他们交好,共为大王辅吧!赵王很高兴。说:好啊!

虞卿往见廉颇,先颂其功,廉颇大喜。虞卿接着说:论功劳则没有比你更大的。但说起度量,恕我直言,还是要推蔺君。廉颇勃然怒道:彼懦夫以口舌取功名,何量之有哉?虞卿说:蔺君非懦士也,其所见者大……于是,将蔺相如对其舍人说的话复述于廉颇。接着又说道:将军不欲托身于赵则已。若欲,你们两个大臣一让一争,恐盛名之归,不在将军你吧?

廉颇恍然大惭道:如果不是先生你这般比醒,我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我的心胸眼界真的不及蔺君啊!

于是,请虞卿先去致意相如,自己将肉袒负荆,自去蔺氏门上谢罪。

翌日,廉颇果然负荆前往。

相如得知,疾步跑出来,赶忙将廉颇拉起来,激动地说:吾二人比肩事主,为社稷臣。将军能见谅,已幸甚。怎么还能让你“负荆”请谢!说完,两人相持泣下。互拜,相如即刻吩咐设酒宴请廉将军,把酒相恤,极欢而散……

自此将相和睦,赵国声望远播,觊觎者皆审时度势,不敢小觑……

蔺、廉的交好,利国益邦。后世誉之为:“刎颈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