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

而博物馆

就是收藏各个历史时期

文物珍品的宝库。

人民日报文创特推出“馆藏国宝”栏目,

带你欣赏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本期探秘的

是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1)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2)

所处时代:西周

器物规格: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

出土时间:清光绪中期

出土地点: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

大克鼎,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大盂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毛公鼎,被誉为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作为鼎中重器,虽然百多年来考古成果斐然,但大克鼎仍与大盂鼎同为有铭文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两件,至为尊贵。

大克鼎是西周中期圆鼎的典型式样,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腹略鼓而呈下垂之势,腹壁厚实,蹄足,形制厚重,充分表现出了青铜鼎威严、庄重的礼器特性。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命令。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著。

晋侯稣钟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3)

所处时代:西周

器物规格: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为甬钟

出土时间:1992年

出土地点: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

晋侯稣钟是西周晚期晋献侯的随葬编钟,共16件,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编排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和谐的编钟。其中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4件是从香港购回入藏,另两件经科学挖掘,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这套编钟看起来虽然并不出众,却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每一枚钟上面,都有大量铭文,铭文全部以利器刻錾,此为西周青铜器首见。铭文共有355字,记载了晋侯稣随周厉王亲征东方夙夷的事件,为史书所阙载,是对西周史料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可据此推算西周历谱。

唐 孙位 高逸图卷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4)

所处时代:唐

器物规格:纵45.2 厘米,横168.7 厘米

《高逸图卷》,自北宋以来就迭经皇室和名家收藏,屡见于著录之中,极为珍贵。此图是唐代著名宫廷画家孙位唯一的存世作品,它的存世,对研究孙位个人艺术风格、唐宋两代人物画风格演变,有着绝无仅有的重要意义。

《高逸图卷》为《竹林七贤图》残卷。“竹林七贤”时候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此卷仅剩其中四人,经考证,从右至左分别为山涛、王戎、刘伶和阮籍。四人均坐于花毯之上,形态、表情各不相同,四位童子侍立其旁,配合以不同的器物,使人物的个性特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除了人物的刻画,孙位对蕉石和器具等衬托物的用笔也费了一番心思,作为点缀山石用到的渲染和皴染手法,开启了五代画法之先河。

唐 怀素 苦筍帖卷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5)

所处时代:唐

器物规格:纵25.1厘米,横12厘米

《苦筍帖》,是中唐著名草书家怀素传世作品中唯一被大家所公认为真迹的名作。此帖虽只有寥寥14字,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禅宗、茶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亦具有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

《苦筍帖》为怀素代表作,草书二行,释文为“苦筍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全帖字圆锋正,精练飘逸,神采飞动,兴到笔运,如骤雨旋风,虽变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被尊为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合称“颠张狂素”,张旭以浑厚取胜,怀素以瘦劲取胜,《苦筍帖》很好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审美意趣。

东晋 王献之 行书鸭头丸帖卷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6)

所处时代:东晋

器物规格:纵26.1厘米,横26.9厘米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为数不多存世的真迹作品之一,为王献之行草代表作。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擅长行书和草书,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他的书法不为其父所囿,独树一帜,别创其法。

《鸭头丸帖》全帖共15字:“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从字数和内容来看,此帖仅仅是作者随手而书的一纸便札,但这种“随意”,恰恰使王献之的“破体书”登封化境。《鸭头丸帖》整体风格俊逸爽迈,超逸优游。帖中十余字笔画圆曲而奔张,寓刚于柔,用墨枯润有致,墨色分明。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大家吴其贞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子仲姜盘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7)

所处时代:春秋

器物规格: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青铜器,1997年香港太阳集团董事会主席将其赠予上海博物馆。盘是盛水器,商周时期宴飨时要举行沃盥之礼,以盘承接弃水。子仲姜盘是晋国大师送给夫人仲姜的礼物,这件2000多年前铸工精良的铜盘凝聚了其对爱妻的浓情爱意。

子仲姜盘器形较大,折沿潜腹,颇为厚重。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它们不仅造型生动,而且每个圆雕动物均能原地作360度的旋转,当水注入之时,鱼禽若游弋其间,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小动物与盘底的浮雕相映成趣,构成了立体与平面、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是前所未有的绝妙创作,体现了这一时期极高青铜铸造工艺。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8)

所处时代:清

器物规格: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曾创下(2002年)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后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捐赠于上海博物馆。粉彩是清朝雍正彩瓷最著名的品种之一,粉彩蝠桃纹瓷器以盘类居多,在橄榄瓶上极为罕见,此瓶乃存世孤品,所以堪称绝世宝瓶。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既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瓶釉色纯白匀净,釉层肥厚莹润,以粉彩蝠桃纹为装饰,画面构思精巧,枝头硕果累累,枝叶间饰有瑞蝠,展翅翻飞,一幅丰收喜庆的场景跃入眼帘。“蝠”是“福”之谐音,而桃则是“寿”的象征,合之寓意“福寿双全”。《陶雅》中称赞“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代表了雍正时期粉彩工艺的最高水平。

南宋 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9)

所处时代:宋

器物规格:纵107.5厘米,横180.8厘米

缂丝莲塘乳鸭图,朱克柔传世之作。朱克柔以缂丝著名,所作人物、树石、花鸟及其精巧,运丝如运笔,独创“朱缂法”,所缂作品令人缂绘难分。此缂丝画幅极大,色彩丰富,丝缕匀称,技法高超,堪称古往今来缂丝绘画之杰作。

缂丝莲塘乳鸭图以春夏生趣盎然的莲塘实景绘成缂丝底稿,全幅以彩色丝线缂织而成,层次分明,花卉虫鸟惟妙惟肖。图中双鸭浮游于荷梗萍草间,岸边的白鹭、翠鸟与之相映成趣,蜻蜓飞舞,草虫唧唧,将莲塘的自然生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巧夺天工,精湛绝伦。缂织画作只能依着织造顺序,经纬相错,自上而下一丝一纬累加而成,不能反复,所以完成作品难度更高于画作。可见朱克柔心有画意,极尽能巧,方能完成如此巨作。

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10)

所处时代:战国

器物规格:通长 18.7厘米,内口长 12.5厘米,宽 7厘米,高 2.3厘米,容积 202.15立方厘米

商鞅方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采用以度审容科学方法的一个量器。方升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此器外壁刻有铭文记载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大良造鞅”即商鞅,本件器物因此得名。

享有“强国重器”美称的商鞅方升,造型为一个平平无奇的斗状物,极其简单,既没有古代青铜器上复杂的纹饰,制作工艺也并不复杂,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方升前段有“重泉”二字,表示这件方升当时先颁发于重泉县(今陕西蒲城);器底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度量的诏书。商鞅方升是商鞅为秦变法统一度量衡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便利全国的经济往来,是国家统一关键的一个环节。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11)

所处时代:唐

器物规格:高10.8cm,口纵23.3cm,口横32.2cm,足径11.4cm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越窑青釉海棠式碗是传世唐越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此碗器型大而规整,在传世越窑碗类中实属少见,反映了唐代越窑制瓷工艺的高度水平。

这件器物的口沿作四棱花瓣形状,俯视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全器施釉均匀,釉色青中闪黄,润泽如玉,恰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里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海棠式碗是唐代新兴且极为流行的造型风格,在当时的金银器中也多有出现,从浙江慈溪上林湖唐代越窑窑址看,海棠式碗在当时有一定的烧造量,但无论出土品还是传世完整实物,类似这样的大碗十分少见。


出品:人民日报文创

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摄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