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清代东北人口骤增的重要因素
清代东北人口增加,一般全部归功于闯关东等方面的直接原因,而忽略了一个本不该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玉米的广泛种植。
清代以前,一直处在人口增长与粮食短缺的巨大矛盾之中,加之天灾人祸,大批难民闯关东,东北人口增加了,可是仍旧摆脱不了粮食短缺问题,饥饿限制了人口的增长。自从玉米引入东北,才逐渐改变了这一困境。
玉米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促进了玉米在全球的传播。玉米于明朝末年传入中国南方,被称玉蜀黍,清代前期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以开原为例,明代史料没有记载,清初史料如康熙二十三年《开原县志》亦无载,咸丰七年《开原县志》第一次记载,且排在传统的十几种粮食品种之后,位列最末一位。民国六年本《开原县志》高粱、谷子、粳子、糯米、稗子、小麦、大麦、荞麦、黏高粱之后,位列第十。
由于玉米高产,且耐贫瘠,很多高梁、小麦、稻类无法种植的土地,深山苦寒地区,都可以种植,发挥了救饥救荒的作用,成为普通百姓的主食。玉米广泛种植,大大刺激了清朝人口的增加,全国人口也由6000万人徘徊愈千年而于清朝迅速破亿,到清末达至全世界第一的4亿,玉米与蕃薯、马铃薯等蔬菜居功至伟。特别是新中国以来,经过不断改良与推广,玉米种植面积超过了水稻、大豆、高梁,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主粮品种。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玉米虽然早已退出了人们的主粮粮单,但却成了最重要的饲料与原材料,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人口红利消失甚至呈现副增长趋势的今天,从历史上玉米对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方面,是否还要思考防御粮食风险与确保粮食安全的“玉米”现象。
2022年10月4日刘兴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