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印度。
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此时正值盛夏,空气中浮动着无数燥热的因子,牢房密不透风,便更显得闷热难耐。
然而,铁窗后的那个男人却仿佛浑然不觉似的奋笔疾书,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他却仍未停下手中的笔,即便身陷囹圄,也没有半分颓然。
这个男人,就是印度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尼赫鲁。
正是他,缔造了印度独立的传奇。
而彼时,深陷狱中的尼赫鲁正在写一本书,名叫《印度的发现》。在书中,尼赫鲁斩钉截铁地写道:“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实际上,印度的大国之梦,是萦绕在尼赫鲁心中一生的期待。这一梦想是如何诞生的?为了追求大国之梦,尼赫鲁做了哪些努力?而想要成为强国的印度,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尼赫鲁的出身说起。
一、希望萌芽:尼赫鲁“大国美梦”的缘起说起尼赫鲁的出身,或许只有“尊贵”二字可以概括。
众所周知,印度实行种姓制度,赤裸裸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其中最高的种姓叫婆罗门,而“尼赫鲁”这个姓氏恰恰便属于婆罗门。
尼赫鲁家族世代从政,拥有着悠久的参政议政传统,尼赫鲁的祖父曾是德里市的市长,他的父亲也在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工作过,后来更是成为了国大党的主席。
更难得的是,印度的高种姓家族往往最为恪守传统,可尼赫鲁的父辈却推崇西化。于是,在这样一个家族中长大的尼赫鲁,从小便接受了全套的西式教育。
1905年,尼赫鲁远渡重洋,前往英国哈罗公学念书。两年后,他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三一学院,进一步深造。
尽管身处大洋彼岸,可尼赫鲁的心却始终牵挂着生长的家乡。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尼赫鲁对于改造印度有了越来越多的想法。
因此,留学归来后不久,尼赫鲁便放弃了律师的工作,投身政坛。
在尼赫鲁心中,他始终怀揣着一份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而尼赫鲁的大国之梦,最初也源于复兴印度民族的强烈使命感。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始终是尼赫鲁心中的骄傲。
尽管进入近代后,印度遭到了多方的殖民与掠夺,可尼赫鲁始终相信,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拥有着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早在国家独立前夕,尼赫鲁就曾为印度的未来勾画出了一张美妙的蓝图。在他的设想里,印度将成为从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的经济与政治活动中心,更会成为一个类似美苏的超级大国。未来的印度,不仅将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更会超越任何一个古代印度帝国。
这份由浓浓的民族骄傲感所构筑的图景看似感性,实际上它的背后还蕴含着尼赫鲁对于当时国际局势的敏锐判断。
1947年,印度独立,这为尼赫鲁的大国梦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印度独立之初,同为亚洲大国的中国正忙于国内的解放战争,暂时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国际上的事务,这便给印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不仅如此,英、法、德、日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处在战争的后遗症中,还没能完全恢复,更是从侧面凸显了印度的重要。
很快,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一时间,同时拥有着资源、人口与市场的印度成为了美苏眼中的“香饽饽”,两方都想争取印度的支持,这种积极的态度,让尼赫鲁看见了印度大国之梦的雏形。
而英国的长期殖民,也在阴差阳错间为印度提供了丰厚的“遗产”。
尼赫鲁把握住机会,继承了殖民地留下的工业,为人民所用,助力于印度的大国梦想。他曾经在印度人民院中毫不避讳地承认,印度继承了英国好的与坏的遗产。
而印度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让野心勃勃的尼赫鲁坚信,这场大国之梦,绝不会成为泡影。
原来,印度地处南亚的中心位置,而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模块,印度一个国家的面积便占到了72%。
也就是说,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印度成为了南亚唯一具备追逐大国崛起之梦的国家。唯有它,才是一个广阔而完整的综合体。
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似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遥想着印度光明的未来,尼赫鲁心中有着无数的期待。
在担任印度总理后,尼赫鲁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印度将再一次发展为一个强国,还要成为一个在世界事务中有影响力的国家。
就连美国总统尼克松也看出了尼赫鲁的野心。
尼克松调侃道,尽管尼赫鲁常常自诩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又或者是不结盟运动的缔造者,但是尼赫鲁的所有举动都表明,他希望世界能够真正将印度作为大国对待。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尼赫鲁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二、锐意进取:通往大国之路
印度解放后,尽管在名义上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实际上国内依然矛盾重重,各方势力盘踞。
作为这个崭新印度的最高决策者,尼赫鲁上台后,在十七年的时间里锐意进取,试图从各个方面改变印度,开辟出一条通往大国的康庄大道。
尼赫鲁迈出的第一步,便是政治上的改革。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实行省邦并存制度,省归英国殖民局管辖,剩下将近六百个土邦则由封建王公进行统治。
而这些所谓的封建王公实际上就是世袭君主,在各自的领土氛围内拥有着极大的权力,成为了封建专制的顽固堡垒。
尼赫鲁深知,印度若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就必须消灭土邦制,废除封建王公的特权,统一行政区划。
因此,尼赫鲁先将省与邦进行了合并,让它们全部处于中央的管辖之下。随后,他又根据民族和语言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划,取消了王公们的特权,还通过法律设定了14个省与7个直辖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度封建的地方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他也在中央召开了立宪会议,为印度制定了宪法,大力推行议会民主制度。要知道,印度是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国家,如何处理世俗与宗教间的关系关乎着国家是否能够成功地走向现代化。对此,尼赫鲁坚决主张政教分离,既尊重了宗教的传统,又保障了法制的基础。
而在经济领域,尼赫鲁更是铆足了劲头,发誓要让印度迈入大国行列。
面对着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度,尼赫鲁深知经济的重要性,也明白唯有选对道路,才能帮助国家取得发展。
在印度独立之初,尼赫鲁奉行计划经济,希望能够先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各大产业,帮助印度摆脱贫困。
195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尼赫鲁亲自担任主席,可见其重视程度。第二年,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而在他担任总理的十七年间,印度一共推行了三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到工业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第三个五年计划后,印度就基本摆脱了殖民经济的形式,甚至有个别轻工业部门还赶超了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谓是形势喜人。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尼赫鲁意识到,光有计划经济还不够,印度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更进一步。于是,尼赫鲁的“第三条道路”便应运而生。
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实行混合经济模式,一方面引进外国的资本与技术,鼓励私营经济,激发人们的劳动与创造热情,另一方面依然推崇公营企业的地位,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快速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
正如尼赫鲁在1955年冬天自己所说的那样,要在印度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
除了发展国内的各项事务外,尼赫鲁也不忘带领着印度,驰骋于国际舞台之上。
想要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必须先成为地区性的强国。亚洲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有像日本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盘踞着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可谓是劲敌颇多。因此,尼赫鲁巧妙地利用地缘政治,一心一意要将印度变成南亚的领头羊。
在他看来,喜马拉雅山区的各个国家都是印度北部的天然屏障,为了印度的国际地位,他必须精心排兵布阵,进行统帅。
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国,尼赫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依然与它们维系着英印帝国时期的特殊关系。
但对于实力较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他则是摆起了大哥的威严,反对印巴分治,强力施压。而对于相对中立的斯里兰卡,尼赫鲁便积极拉拢,不断加强经济外交上的关联。
而在面对全世界的目光时,尼赫鲁则高高举起了不结盟政策的大旗。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总理,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深谙国际社会中的种种隐性法则。尼赫鲁以大国的姿态塑造着印度,不遗余力地宣传着印度热爱和平,保持中立的国际形象。对于他的这种举动,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就曾经给予过精准的评价。
他说,自从印度独立之后,尼赫鲁因为大力提倡和平,从而为印度赢得了世界的地位。
然而,这种所谓的和平不过是印度跻身大国行列的工具而已。不结盟既是一种姿态,也是经济与政治的实际考虑,更是由于印度在建国初期,军事力量十分有限,而相对和平稳健的外交手段,可以用来弥补这些不足。
尼赫鲁的野心不小,甚至想要让印度成为引领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强大存在,他也曾自信地表示,在不结盟的鲜艳旗帜之下,很快绝大部分的小国可能就会追随印度的脚步,而非其它强权的领导。
毫不夸张地说,尼赫鲁为了能够圆梦印度的大国计划,可谓是步步为营,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
但遗憾的是,印度如今的发展,距离大国还有着很长的距离。那么,尼赫鲁周密的计划究竟在哪里落了空?印度想要成为一个强国,到底面临着多少的困难呢?
三、困难重重:印度的困局实际上,印度的大国之路,必然处处充满着荆棘险阻,纵然有如尼赫鲁一般的人物出现,有许多事依然力不从心。
尽管尼赫鲁在执政的十七年间大力发展经济,但实际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增速明显下滑,与此同时人口增长过快,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不仅如此,在尼赫鲁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多数的财富被握在少数人手中,社会动荡加剧。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农业也发展缓慢,农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粮食增长率仅为1.7%,甚至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未来很有可能发生粮食供应危机。
经济发展不够理想,但印度的生态环境却日趋恶化,未来想要实现清洁的可持续发展无异于天方夜谭。
即便是首都新德里,也有百分之三十的家庭患上了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其它更偏远的地方便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印度政坛上的党派斗争也从未停止。
过去,国大党一家独大,后来却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腐败现象,党内动荡不安,不得民心。后来,印度推行各个党派联合执政,可这不仅没有带来民主的曙光,反而让政府内部的构成变得更加复杂,矛盾重重,所有的改革政策都难以推行下去。
据不完全统计,印度目前一共有七百多个政党,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各个党派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加上地方主义、种姓制度与宗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彼此之间很难相互妥协,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一团乱麻。
而印度的宗教问题,也是老生常谈。尼赫鲁的政教分离政策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只要宗教与世俗的根本冲突依然存在,印度就难以跻身大国行列。
与国大党分庭抗礼的印度人民党就是曾在声势浩大的印度教复兴运动扶持下登上政治舞台的,教派与教派之间彼此争斗,严重时甚至会爆发流血暴力冲突,危害社会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放任宗教不予管理,往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可若是政府插手,就必须重新商定政教的管理范围,更令人头痛。
就连尼赫鲁所精心耕耘的外交领域,印度近年来也表现不佳。
一直以来,印度政府以极低的办事效率闻名全球,政府面临着重重掣肘,难免层层加码,手续繁琐,这使得印度在国际世界的声誉大打折扣,就连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冷战已经结束,不结盟的政策无法再帮助印度获取全球性的声望。
相反,经济的不断下滑也对印度的国际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在针对金砖国家的评级中,印度排名倒数第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更是毫不留情的指出,印度当前问题重重,是个不适合投资的国家。
就连在国家安全领域,印度也不能完全令人放心,其与邻国巴基斯坦的矛盾由来已经,至今仍未获得解决。
印度一味地引进西方先进武器,却没有将心思用在提高部队整体素质上,从而造成了人跟不上武器的窘境。
而这些,仅仅是印度明面上所遇到的阻碍,印度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依然阻碍着它成为梦想中的大国。
时至今日,印度女性的地位依然十分低,社会等级划分严格,这与现代国家的基础精神,便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遥想1954年,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尼赫鲁壮志昂扬,曾面对着世界,说过这样一段充满自信的话。
他说:“现在环顾世界,除了美、苏、中这三个大国,还有许多先进的、高度文明的国家。如果你展望未来,如果不发生什么差错,比如战争等等,显然世界上第四大国将是印度。”
然而,此后的种种都证明,尼赫鲁的印度大国之梦,还将面临着一段极为漫长而又艰难的旅途。
参考文献:
1、季慧.印度开国元勋尼赫鲁[J].海外文摘·学术版,2019,(第10期).
2、尚劝余.尼赫鲁与现代印度[J].南亚研究季刊,1993,(第3期).
3、葛家健.印度现代化中的“尼赫鲁家族因素”初探[J].决策与信息,2016,(第12期).
4、张忠祥.试析尼赫鲁的追求大国地位的思想[J].历史教学问题,2003,(第5期).
5、杨磊.聚焦印度的大国梦[J].国际展望,2002,(第8期).
6、江军.印度:泱泱大国梦[J].中国老区建设,2001,(第9期).
7、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孜孜以求的大国梦 印度:南亚“大象”负重前行[J].世界博览,2013,(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