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光逵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501期

泾县和徽州同处于安徽的皖南,它们的传统建筑在外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由于徽州建筑的名气越来越大,同处皖南地区的很多泾县人为了宣传自己的家乡,有人就不加思索地开口就称自己家乡也都是徽派建筑,甚至以挂上“徽风皖韵”的招牌而感到自豪。我也是泾县人,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总感到这是一种泾县人的屈辱。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徽派建筑首先是一个地域建筑的概念,它指的是徽州地区历史上的传统建筑。徽州历史上的地域范围就是六县一市,即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和屯溪市。这六县一市历史上属于徽州府。而泾县历史上是属于宣州宁国府。跟徽州府是平行的两个行政单位,不分高低,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现在人家的东西火了,你就想跻身其中,这种跟在人家后面拾穗的心态非常有碍自身的发展和强大。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1)

清朝时期宁国府和徽州府所辖范围图

二、“泾县”比“徽州”早(1121 前222)1343年。

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之一浙江西道的组成部分。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府治设在歙县。

据百度泾县历史沿革得知:泾县置县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自古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因此泾县的名字比徽州的名字要早出现1343年。自身如此悠久的泾县,为何不去挖掘自身的强项和优点,而非要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趋呢?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嘛。

三、徽州因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诗《游黄山白岳不果》“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而闻名于世。

泾县则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千古流芳。

据我理解:明代戏剧家和唐代大诗人只有在时间前后的差别,文才上应该不相上下,各有千秋。名气上似乎李白要更胜一筹。最主要的是他俩所赞咏的内容完全不同:汤盛赞徽州的“物”充满金银之气,李盛赞泾县的“人”惜才之深。一个对表面光鲜的物充满好奇的眼光,一个对内在的素养充满感激之情。这个差别之大就不好相互比较了。这使一生开创党性高于一切、从不讲人情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都为之动容,从而在浩瀚的唐诗中唯独挑选出李白的《赠汪伦》加以题字,流传至今。这应该成为我们泾县人的骄傲。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2)

毛泽东主席题写的《赠汪伦》

四、具体拿两地的建筑来做比较,也是相同的地方少,且都在外表;而有别的地方多,全在内里。详细请见下面的比较。

乍看,相同的地方有四处:

1、建筑环境:都是青山绿水。

徽州宏村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3)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4)

泾县桃花潭

2、建筑色彩和外形:都是粉墙黛瓦、马头墙。

徽州宏村民居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5)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6)

泾县凤村民居

3、村落的规划布局:都是依山傍水,有活水穿村。民居都是前院后园,中间都有天井。

4、建材和用材原则:露天用石,外墙用砖,内墙用板壁。木屋架承重。全都就地取材,生态环保。

细看,其不同的地方有十三处:

1、细看村落的外部环境不同:

徽州:开门见山视距近,逼促。只有近景,少中景,无远景,层次少。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7)

徽州南屏村(注意:空间缺少层次)

泾县:视距适中,近景、中景、远景齐全,层次丰富。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8)

泾县查济村(注意:空间层次丰富)

2、细看村落的内部环境也不同。

徽州:民居多是三开间楼房,狭小、高耸、密集、拥挤。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9)

徽州村落小而密集拥挤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10)

徽州民居多为三开间,狭小、高耸

泾县:民居多为五开间楼房,开阔、低平、舒展。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11)

泾县村落大而开阔、舒展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12)

泾县民居多为五开间,低大、平阔

3、细看村落的入口牌坊更不同。

徽州:大多是冲天柱式,柱子超过屋顶。用异形抱鼓石固定石柱。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13)

徽州棠樾牌坊群(冲天柱式牌坊,用异型抱鼓石固定石柱)

泾县:都是楼阁式牌坊,柱子在屋檐以下。用石狮支撑石柱。像古代衙门前的牌坊。

徽州建筑与安徽民居的区别(泾县与徽州在传统建筑上的异同)(14)

泾县黄村村口的百岁坊(楼阁式牌坊,用石狮与竖向抱鼓石固定石柱)

制作:童达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