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1)

鱼类缺氧翻塘,多发生在鱼类密度过大或者气候恶劣时,造成水体严重缺氧而成,鱼的放养密度过大,这是缺氧的首要原因,气候异常居次之。溶解氧不足,增氧没跟上,造成缺氧翻塘就在所难免,这些知识似乎大家都能或者都有一定的掌握。在这其中,有三个特别的影响因子也许大家不一定知晓,或者不一定能全面熟悉。因此,这三个因素我们养鱼人不得不知,以便更好地掌控养殖使"局势"不致失控。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2)

水的密度、水层对流、冷热分层,这就是本文所要说的特定的气候与水文(水生态系统)三大重要影响因素,它能够影响、导向整个缺氧翻塘的进程。这些影响因素最容易让我们疏忽大意,多让人猝不及防,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水的密度:热而轻,冷而重。

世间万物大多是"热胀冷缩"的现象,而水却是相反的是"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就水的密度大小而言,即水是"热轻冷重"的性质。白天的水经过太阳晒了后,"热而轻"的水总是浮在上边,太阳落坡之后,随着气温的下降,上层水受冷,密度增大,"冷而重"的水开始缓慢地向下沉降,这就是水的密度流。如果夜里气温较高,水的温度下降缓慢,上层的水要到凌晨时才会降到水底。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3)

白天和晚上温差过大比如温差在10℃以上就很危险,如果水温持续下降,因为淡水水温越高其密度越小(轻),温度越低其密度就越大(重),密度越小的水会上扬(上浮),密度越大的水会沉底。如果昼夜温差(包括:白天和晚上的气温之差,白天和晚上的水温之差)在6℃以内,或者气温水温的同步温差(白天和晚上的气温与水温两者同步之差)很小,或者都是无差别的衡温,水中鱼类则基本上安全,水体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当昼夜温差、同步温差较大时,我们就得注意水体可能缺氧,提前采取增氧措施方保平安。

水层对流:上层水下降,下层水上升。

在夏秋季节,白天是晴天,如果遭遇傍晚或者夜间突然降温,或者突然降下雷阵雨或者暴雨,并且降温幅度较大时,表层水会首先(先于底层水)降温,雨水也使表层水温迅速下降,导致水体上下水层发生迅速对流,也就是说,由于水的密度流(见上"水的密度")原因,上层水下沉,下层水上升。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4)

上层溶氧高的水对流到下层,下沉下去的水很快会被底层本就欠氧的水和有机物分解消耗掉氧气,导致整个水体的溶氧水平急剧下降。加上下层水受"压迫"上升时顺带底层的残沉饵料、剩渣、粪便、生物残体等升浮到水的中上层来,触发激活水质变坏。另外,本来夜间就缺乏光合作用造不了氧,水中生物又必须吸氧生存,只有耗氧而又造不了氧,矛盾非常突出。因此,无论鱼多鱼少,在此密度流较大的情况下,各种耗氧因子会叠加在一起,特别容易引起水体缺氧而致鱼类浮头,这也是有时候养鱼密度不大也缺氧的缘由。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5)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比如:发闷、高温、忽冷突热、忽热突冷等,在这种情况下底层水温度往往高于表层水的温度,甚至发生"底热"现象,往往引发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不良物质产生,使水生态系统遭遇破坏逆转,随着底层高温水的上行,连带“翻底”(返底)沉渣泛起,水中溶氧会很快消耗殆尽,此时的鱼儿因缺氧而浮头就"顺理成章"了。

冷热分层:上轻下重,水温分层。

在热天时节,鱼池水中的溶氧变化和差异是很大的。如果久晴无雨,水温会逐渐升高。这时的上层水的水温下层水的水温高,即上热下冷,因为"热轻冷重"水的特有规律的缘故,刚好保持上轻下重的整体平衡状态,水体不能(自动)对流,停止上下流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温跃层"现象,即冷热分层,又叫水温分层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6)

白天,上层水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氧气,有时甚至超过溶解氧饱和度的2-3倍。随着冷热分层的久而久之,底层水因不见光又不产氧,又没有另外的溶氧补给来源,因此,底层水体的氧气会越来越少,甚至形成"氧债"等待急需补偿。只有在夜间到来时随着温度的下降,表层水逐渐变冷后才会缓缓沉入下层水域,下层水的溶氧才会得以补充,"氧债"才会偿还。但是此时这种"劫富济贫"的运行会让整个水体的溶氧"均贫富",往往会造成晚上水体会更加缺氧。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7)

水的冷热分层,在高温时期除了有利于不耐高温的(冷水)鱼类"避暑"而栖息于底层"冷水"外,严重的水温分层割裂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利于水产养殖,我们就得想方设法打破它的水体"分割",破坏它的分层。如果有风起浪则会自然让水体上下融合,当然最简单最有效的就是开动增氧机,利用增氧机打起水浪引发水流的形成,就可以轻易的打破水体分层,让富氧的上层水补充到下层水,从而让水层融为一体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8)

春冬两季低温时期,上下水层的温度大致平衡,水的分层现象则不明显。但在夏秋两季高温时期,表层水温高于底层水温,水体分层现象就是必然的。

综合

水的密度大小,让热水轻浮,让冷水沉重,水体的水层对流是可以不流动时它流动了,水体的冷热分层则是要它上下交换时它却不流动,水的密度流是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各自不同相互联系,这就是自然规律,可敬可畏。当有可能出现这些不利现象时,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在水体对流时开动增氧机,最大化增加水中的溶氧均匀度;当水体分层时开动增氧机,打破水的冷热之分,融合水的温度差密度差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9)

如果在天气明显出现(比如闷热、雨没落透、即将暴雨等)异常状况时,或者感到特别不舒服或憋闷时,这些都是自然界在向我们发送危险信号,提醒要特别注意防范水体缺氧。在明显有缺氧的先兆而仍忽略大意,或者为了节省电费而让增氧机"玩忽职守",仍然还是浮了头死了鱼,别以为受了损失值得同情,其实这是在犯"谋杀罪",这是行业上存在已久的痼疾,值得大家反省和惊觉!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水体缺氧与三个特定水文因素)(10)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质##氧气##水##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