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什么意思(愧所谓满不在乎)(1)

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什么意思(愧所谓满不在乎)(2)

晋代有两个皇帝,可以放在一起看看。一个是西晋惠帝,一个是东晋简文帝。

晋惠帝为一般人所知,大概因为一个小故事: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晋惠帝得到消息后,大惑不解:“何不食肉糜?”意思是,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喝肉粥呢?《世说新语》记载了简文帝的一则小故事,也是关于粮食的:有一次,简文帝带了一帮侍从外出,看见田里的稻子郁郁葱葱,但他并不认识。就问这是什么草,侍从回答说,这是稻子。他回去后,三天都没有出门,还说:“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意思是,哪里有依赖稻米生活却不知道稻子的!

晋惠帝脱口而出“何不食肉糜”时,一定是面无愧色、理直气壮的;简文帝自言自语“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时,一定是愧色满面、无地自容的。

“愧”字也是一块试金石。《说文解字》:“愧,惭也。”又:“惭,愧也。”惭愧,是指人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或者有缺陷、有弱点而感到不安或羞耻的状态,外在表现为“脸红”,内在表现为“自责”。从甲骨文到小篆,“愧”字都是女字旁,大概因为女性容易脸红、容易害羞的缘故吧。改为心字旁,其用意可能是:既可以男女通用,也可以由表及里。

说错了话还胡搅蛮缠,做错了事还强词夺理,就一定没有“愧”的概念;所谓大言不惭,所谓满不在乎,就一定把“愧”字抛到了九霄云外。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永远正确的人,有缺点,有不足,被别人指出来,“红红脸”是很正常的反应;有失误,有差错,就是不被别人指出来,自己“出出汗”也没有什么丢人的。最重要的是,要心有所触,情有所动,而后才能痛改前非,奋起直追。

简文帝经过了稻子事件之后,他一定恶补了许多关于稻子的知识,关于粮食的知识,甚至关于农业的知识……

(尚之)

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什么意思(愧所谓满不在乎)(3)

来源:啄木鸟

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什么意思(愧所谓满不在乎)(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