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1)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

字数:8195,阅读时间:约16分钟

编者按:高句丽作为隋唐两大帝国长达两百年的东北死敌,终于在唐高宗被攻灭。这也让高宗朝成为了唐代军事的最高峰。不过唐高宗灭亡高句丽的历史,因为被各种薛仁贵征东的评书演义,往往被歪曲得一塌糊涂。本文就来说说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的真正过程,以及薛仁贵在其中发挥的真正作用。

大唐高宗朝,唐朝版图扩展得最快最广,征战亦自然比前朝为多。唐高宗对于连串讨伐在民间所引起的不安,并非不无所知。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2)

龙朔三年(663年)八月,他便承认因为征海东,即朝鲜半岛,颇有劳役因而下令停止36州的造船事务。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征辽时,造船的准备似乎不过由3州负责,至贞观末,剑南道亦有数州参与工作。但高宗朝单是造船便有36州的数目,可见牵涉范围大为增加,而其他方面投入远征事业的人数必比前朝更多。苏定方在显庆五年所领渡海攻百济的兵数,有作10万或13万,规模亦比前朝往高句丽的海军为大。

不过高宗的诏书虽然意在减役,但仍然以为经营朝鲜半岛的战事是一场为了正义的斗争,这意味着时机成熟时,唐军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同时,他并没有提到其他边境战事的苦役,一个原因大概是外族将领,即所谓蕃将的活跃,减轻了汉军不少沉重的负担。有统计显示,贞观八年至仪凤年间(679年)的行军中,有蕃将出动的比率高达85%。而高宗朝除了讨百济一役因为以海军作主力,似未见蕃将外,其余每仗都可说有出身游牧民族的将领。

龙朔三年十月,绛州于介山和长安含元殿前的琅台阁内,据报均发现麟迹。究竟什么是麟大概没有几人清楚,但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却因此下令改来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而且同日大赦京畿地方,犯人各降罪一等,杖罪以下者得免。

不过,高宗虽然下令停建东征的船只,但朝鲜半岛上的战事并未中断。当年九月,曾经和薛仁贵一同出师铁勒的孙仁师,从朝鲜半岛传来破百济遗民和倭联军的消息;同年底,据《资治通鉴》,大唐又派出安西都护为行军总管,以伐弓月。这次的对手未知是否吐蕃,但西域出现的纷争似乎为时甚久,因为同书麟德二年(665年)闰三月的记录更记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总之,唐朝要维持在四邻的领导地位,长期的外征似乎难以避免。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3)

这种保持唐朝在对外关系上取得优势的方针,自高宗登位,特别是稳定了权力后,虽然基本上没有出现重大变化,但唐朝内政却由于人事的变故,有部分的更新。

朝臣中的文人,有不满武将势力过盛的情形。而另外较令人熟知的,无疑是武则天从先朝后宫蜕变成当代皇后。她对高宗的影响虽然往往受到后人的红颜祸水论而夸大,但高宗在某些事情上,特别是礼仪方面,似乎颇愿意听从她的意见,封禅礼的举行便是一个最佳例子。这个在中国传统上象征统治者大业功成的仪式,虽然在隋以至唐初经过多次建议和准备,但都因各种原因没有成功。经武后的提议和群臣的附和,却在乾封元年决定举行。这年春天,中央以至全国各地的主要政府官员、大唐四邻的使节,均齐集泰山行礼,场面盛大辉煌,是名副其实百年难得一见的盛事。

封禅大礼亦是当时的国际性大盛会。一些平日较少遣使到大唐的国家,亦派代表参加。其中最令唐朝人瞩目的一位嘉宾,就是高句丽王子。他在前一年的十月已经到大唐,究竟这次他是应邀到大唐又或主动示好,难以深究。但大唐在多次出征后,似未对高句丽有过任何妥协或准备和平的表示。所以他的出现,不免多少令人感到意外,也可能是在众外宾中,他特别被史官提到的原因。

不过如果考虑到高句丽国中的变局,高句丽王子到大唐一事,亦不难理解。一直以反唐姿态出现的高句丽大臣渊盖苏文,在麟德二年末去世,继位的是曾经在鸭绿江与契芯何力大战而最后被击败的渊男生,即中国史籍上因讳唐高祖李渊名的泉男生。或许由于与大唐交战失败的惨痛经验,泉男生主张改变先父所遗下的一套对唐策略,由反唐、疏唐改为亲唐未定。高句丽王子到大唐,可能正是高句丽新统治阶层新外交政策的一个转变表现。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4)

不过,唐代东邻的国家有像泉男生的亲唐派,也同时有他父亲那样的反唐派,两者往往会因对大唐方针的不同而出现政争。新罗在太宗朝向大唐请兵时,太宗提出的几个不同建议,便似乎令新罗统治阶级中出现不同意见,从而成为国内朝廷政变,即所谓毗昙之乱的一个原因。

泉男生时的高句丽亦似乎出现同一情形。他的政敌,就是他的两个弟弟男建、男产。泉男生的政策可能来得过于急进,加上有人在旁挑拨离间,他的两个弟弟趁他离开首都到地方出巡时,发动政变,借高句丽王命召他回京,男生恐怕遭害,未有从命。儿子被弟弟男建所杀,男生无法回京,于是率所部以国内城为基地,一边向契丹和靺鞨招兵买马,同时向大唐请援 。

泉男生虽然曾经试图为大唐与高句丽的新阶段铺路,但大唐可能认为高句丽王子参加封禅礼是理所当然的。而典礼刚完,新关系未有机会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唐廷对曾力抗唐军的泉男生要求军事援助,不免多少有些犹疑。因此泉男生不得不一再派使,以达到目的。他的第一次派人因受敌方阻拦未成功,第二次派出使臣,可能威信和说服力不足,最后不得不派出儿子献诚。献诚这个名字不知是他为了到大唐而改又或由大唐人所赐,但不管如何这一招果然奏效。唐高宗以献诚为右武卫大将军,赐乘舆、马瑞锦、宝刀,派使回报。用他作为向导,即行军的地理顾问。当年六月,以契苾何力为安抚大使,率兵增援。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5)

契苾何力是当年大破泉男生的唐将,由他领兵出援,反映了唐室方面或许依然未有完全信赖对方,因为泉男生若是诈降的话,在心理上必然较易出现胆怯之情。事实上,大唐方面并没有派出大军。当时以行军总管身份同时出师的,尚有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身为左武卫将军的薛仁贵则和左监门将军李谨行殿后或后援。唐初出兵记录中,殿后或后援的用语似乎在此役初见,亦可见大唐朝廷的小心。高侃过去有擒突厥车鼻可汗的战绩,但庞同善相信是凭父亲开国有功而得职,持军严整,并不惯于征战,以他而不是薛仁贵作前锋是一件令人稍感意外的事。薛仁贵虽然和郑仁泰均曾因讨铁勒事遭批评,但郑仁泰不久即领军往吐谷浑,可见他的能力未受忽视,所以薛仁贵按理亦可以一样领兵。看来,大唐这时仍未有意与高句丽有全面的军事冲突。

九月,朝廷收到庞同善的捷报,但若说他已经和泉男生会合,或许言之过早。据泉男生的墓志,当时他的势力,有国内城等6城和人口十余万户。国内城位于鸭绿江上游,在今吉林省集安,隋代已经被视为三京之一,可见十分重要。根据过去经验,唐军要先在3个月内越过高句丽的首度防线辽水,似乎不太容易。但不管如何,这个捷报,似乎促使高宗决定把握这个难逢的机会,出动大军去讨平高句丽。

十二月,大概在朝廷得到首批军队报告过高句丽形势后,高宗命令李績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总管兵讨伐高句丽。这六总管分由水陆进发,陆路是辽东道的契苾何力、庞同善,由水路出发的则有鸭绿道的独孤卿云、积利道的郭待封,另外毕(卑)列道的刘仁愿从百济出发,而新罗的皇族金待问则回国组织从新罗发动的攻击。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6)

为了支援这次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朝廷命令河北道诸州租税,全部拨归辽东军用,又特设粮使之职,可见高宗不惜代价而去争取胜利的决心。他起用李績为主将,亦是令人注目的决定。李績这年应该68岁,8年前从幸东都时曾在途中病倒,而这年行封禅礼时或许在顺道探望家人后坠马伤足,可见健康情况并不良好,并不适宜出征。不过高宗以他领军,也可说别无选择。高宗的一贯作风,是谁打胜了仗或表现良好便以谁为主将,成绩欠佳便换人。

因此苏定方能有机会再领军,而且多次成功。他在龙朔初年领军攻高句丽未成功后,又曾领兵往凉州安集吐谷浑。到了高宗命将出兵高句丽的一年,已经75岁,比李績更老,次年便去世,健康同样欠佳。其他的将领中,萧嗣业虽然领兵经验丰富,但不知是否因他的南朝背景以及在突厥长大的关系,长期都是率领蕃兵,少有独当一面的机会。郑仁泰曾参加过太宗的征辽,但他亦于龙朔三年去世,可见高宗实在有朝中无大将的问题。不过李績挑起重任,未必全是高宗主意,亦有他个人愿意的成分。在太宗朝时,他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但20年来唐朝虽一再出兵却一直无大进展,现在对方内乱,可说是绝佳时机,不容错失。

事实上,除了泉男生外,他的一个叔叔泉净土,亦曾受到泉男建兄弟的压迫,有意投奔于大唐,但由于被侄儿所阻,只好带4000多户投向大唐的盟友新罗。总之,高句丽的情势比起唐太宗时可说更加混乱,而大唐方面则比前更有决心达到征服高句丽的目标。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7)

薛仁贵的名字虽然未记在前述的六总管中,但他既属第一批出发到高句丽的援军,无疑仍在阵中。如果这场战役以契苾何力率领薛仁贵等在麟德二年六月上阵时为起点,则唐军经过了两年零三个月,才攻破高句丽首都平壤;即使以李績出兵时起算,也打了一年零九个月。高宗朝西突厥贺鲁反,自永徽二年至显庆三年始讨平,但当中分了好几次战役。这次征高句丽未知是否一气呵成。如果是的话,则可说是大唐开国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事。

虽然如此,现存的有关记录并不详尽,史料大多各有所偏,少有完整。例如唐军数目便不能过于肯定,李績军渡过鸭绿江时,有兵2万人。但到了最后一仗时,契苾何力的传记则载传主领兵50多万先趋平壤,这50万的数目虽然没有证据认为它不可靠。但以当时大唐出兵的习惯和需要来推测,说原本是5万,因传抄出现错误,不是没有可能。高句丽方面,史载有15万兵屯守辽河流域,这个数目与太宗领兵时来救安市城的援军数目相同,或许不是巧合。不管如何,高句丽一向对大唐有所防范,故肯定是有备而战。

唐军要打垮对方,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利用高句丽高层的不和,尽量分化对方,制造有利本身的条件。具体的任务,就是如何首先和泉男生接触与合军。在这件事上,薛仁贵可说立了一功。以庞同善和高侃为首的唐兵至新城后,泉男建夜袭唐营、薛仁贵曾出兵赴救,本传载他杀了数百人。事实或是如此,但整体来说双方似仍未分胜负。当时高侃所领一军进至金山,或因攻新城不下而转移目标,不论如何,作战又不利,被高句丽兵追击北退。但薛仁贵再次大显威风,引兵从横截击,把敌军截断为两部分。除了《新唐书》的传记作5000人外,多数记录都载他杀了5万多人,似乎颇有夸张,但大胜则不必怀疑。他所领的唐军乘胜追击,又取得南苏、木底和苍岩等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合。

如果事情单见于薛仁贵本传,我们不能不怀疑它是否是另一个以偏概全的例子。但泉男生的墓志又记同事,而且除原来所据的国内等六城外,又提到木底等三城。这三座城降唐究竟是由于泉男生的影响又或薛仁贵的功劳殊难决定,但按当时形势推测,或许与二人均有关。契苾何力的本传亦记他奋力破南苏城,斩首万余级,不过之后却和薛仁贵分道扬镳。

由此看来,任何一种记录所记都只是部分事实。三城必然与唐军有过一段攻防战,最后居民一方面慑于唐军之势,加上泉男生从中推动,终于降唐。尽管如是,泉男生之归唐,薛仁贵仍应记一功。他的传记还特别指出,高宗为表扬他的功劳,曾手写敕书,内容是:“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可见勇仍是他的本色。对于一个年过50的将领来说,不能不说相当难得。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8)

薛仁贵与契芯何力虽然颇有胜利,但唐军在李績指挥下所订的第一军事目标新城,仍未到手。这次跟过去隋唐两次征辽主要以辽东城为目标不同,个中原因,可能是辽东城在太宗朝后,依然为大唐所占据。不过李績的新战略并未取得很大的成功,唐军取得新城,是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换言之,这一仗打了半年,史书只简单地记载了过程。唐军和过去一样,在城西南占得高地,用《旧唐书·高丽传》的说法,是“且攻且守,城中窘迫,数有降者”,总之是一场拉锯战。最后唐军硬攻不成,反间计却收效,由城内的人将守城将领缚起,交给唐军,战事于是宣告结束。

这时又值秋冬之际,天气寒冷,但唐军,起码李績所领一军没有退兵迹象。一如既往,他仍然亲居最前线。新城破后,他以契苾何力驻守,自己却领兵继续前进。他的这个决定或与他曾约了新罗军九月在平壤会合有关,故相信行军与原定计划相差极远。不过高句丽失去重镇新城,军心民心似乎开始动摇。李績随后先取得16城,其他30城均自动投降。

次年,即总章元年(668年)元月,朝廷又派出在百济平定遗民运动多有经验的刘仁轨领兵,从水路加援。唐军进攻的形势这时亦开始变得复杂,分攻数路:主军由李績带领,另外又有海军及从南向北攻的新罗陆军,矛头直指平壤。

李績应该早对薛仁贵的勇敢有认识,他这时把本居后援的薛仁贵调到最前线,二人并肩作战,这次的目标是扶余城。薛仁贵本传把事情经过,写成另一幕以寡敌众的战事:他只带了2000人在各将军的反对下,身先士卒,独战敌阵,杀万余人后便把城池拿下来。薛仁贵必然在破城一役中有大功。但这个描述,特别是因提及主将李績名字,易令人觉得带有夸大的成分。扶余城是高句丽另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过去高句丽所建长城东北端,即以扶余为起点。

而高句丽泉男建军在失去此城前20多日,曾派5万人加强防卫,与李績军遇于名为薛贺水的地方,两军发生一次大战,唐军据报斩首5000余,获3万人。这一仗薛仁贵不知是否曾参加。目前大多记录,均把薛贺水之战与破扶余城事先后倒序。从地理上看,薛贺水似在今辽宁省丹东市东的赵家沟,亦即在鸭绿江下游,而鸭绿江上游属泉男生势力范围,故泉男建军大概先由平壤至鸭绿江下游的薛贺水,但在当地与李績军相遇。如果薛仁贵后来真的只带二三千人成功取城,或许正可能是因敌军早在由李劼领军的薛贺水一战,被打得七零八落未定。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9)

薛仁贵本传又谓扶余城破后,所谓扶余州地方的三四十城纷纷降唐,这亦不可能为薛仁贵一个人的功劳。究竟所谓扶余州地方有没有三四十城,亦是个疑问。《旧唐书》薛传载,薛仁贵三征高句丽的下一阶段,是“并海略地、与李績大会军于平壤城”。主张这数十州包括扶余城至平壤中的一段路,是一个可以接纳的解释。不管引文中“会军”是否应作“军会”,薛仁贵或许已经可以独当一面领军。但这数十州相信不是大型而只是小型军事堡垒,因为唐军下一个大型军事目标,是位于鸭绿江口不远的大行城。

之前的贞观二十二年,薛万彻所率的海军,曾以大行城为第一目标。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在鸭绿江登陆会比在平壤附近登陆安全,可以为陆军补给中继站;另一方面是海军在陆军未到平壤时,亦可以像李績在薛贺水战胜泉男建军一仗所示,截击平壤所发的援军。《薛仁贵征东》的小说中,有部分提到唐太宗被困凤凰城,得薛仁贵相救。凤凰城也算属于鸭绿江下游地区,唐名乌骨城,位于大行城西方,同样是个要塞。唐太宗的将领虽曾一度建议先攻乌骨城,但他未有赞同,所以他实在未曾到过凤凰城。唐军这次在李績领导下只攻大行城,或许早就攻下了乌骨城。

唐军花了多少时间攻破大行城史未明载,但在渡鸭绿江时确曾遇到不少困难。原来由郭待封所率海军在运粮时因船破失期,为了通知主帅李績而不被敌人识破,于是将消息巧妙地用离合诗表现出来。据本传,李績是个地主出身,家多僮仆,相当富有,但却似乎未有读多少书,有亦不喜欢离合诗这种玩意。他看不懂之下,老羞成怒,几乎把使人处死,幸而得军中通事舍人元万顷为他释义,始了解内容。

元万顷大概因此得到李績信任,受命作讨高句丽檄,在文中他竟然讽刺对方守鸭绿江。泉男建收到檄文后,连忙加紧鸭绿江防卫,而元万顷后来被高宗流放。郭待封用新方法传达军事情报的事,反映了离合诗在文人中的流行,而元万顷在无意中泄露已方重视鸭绿江,亦可见到新一代的文人对兵法认识不深,似乎不再是文武双全了。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10)

战事开始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唐军攻取大行城后,又取得另一座辱夷城,但地点不详。唐军攻拔扶余城事,在当年二月,破平壤事在九月,这场攻城战花了一个多月。换言之,唐军开始攻平壤当在七月左右,而为了渡鸭绿江,可能用了两三个月。另一方面,从百济方面出军的刘仁愿在八月因赶不及军期而被革职兼流放。正因此,在朝廷的高宗亦心急了。泉男生在和唐军会合后,在乾封二年一度到朝廷,被封为辽东大都督、上柱国、玄菊郡开国公。高宗把他也调到前线作为向导,即军事顾问,希望利用他对当地情形的了解以发挥唐军的攻击力。未知是否这个亡羊补牢措施的效力,唐军只花了个把月便攻下平壤。

胜利的主要原因,是高句丽统治层中再次有不同意见:曾经派王子到唐的高句丽王,是否一开始即愿意真心倾向泉男建一方,本来便不清楚,现在则主张投降。值得注意的是,他这次和泉男生的弟弟一起,带同98位将领和官员出降。仍然坚持抗唐的,只有与乃父性格上又或对唐方针上最接近的泉男建。但男建实在与当时高句丽的人心乖离,他把军事重责交托给僧人信诚,但信诚却人不如名,自行为唐内应,开门纳唐军。男建自杀不遂,最后为唐军俘虏。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11)

隋唐帝国经过近四分之三世纪,终于达成征服高句丽的愿望。总章一役后,唐高宗封高句丽王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泉男产为司宰少卿,僧信诚为银青光禄大夫,泉男生为右卫大将军。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12)

另外,战时到前线视察军情的贾言忠,在向高宗述职的报告中,只形容薛仁贵一人为勇冠三军。而高句丽灭后薛仁贵除了升职为右威卫大将军外,又被任命为检校安东都护。不过首席人选亦非如史籍所载是他,他的任职不过是为填补首任者魏哲突然死亡所出现的空缺。

魏哲的官历和薛仁贵不无相同之处:他同样饱读诗书,而且一任官便当起国子博士,亦即官学的老师,但后来亦投笔从戎。贞观十六年,他任北门长上,后来又参加征高句丽,但至贞观二十年始任游击将军、果毅都尉;高宗朝时,他在显庆四年任铁勒道行军总管,在麟德元年始迁左骁骑中郎将和右监门、左武卫将军;征高句丽一役,他是辽东道行军总管。

目前各种版本记他在乾封二年诏加上柱国,仍检校安东都护,二年当是三年之误。他在次年三月十六日在“府第”去世,未知是否指安东都护的官邸。正史中未见他名字,或许是他在征战中未有特别出众表现之故。唐室命他为刚成立的安东都护首任长官的理由,并不清楚。但他征辽的经验,无疑有助他登上此职。不过是他在任不久去世,便由薛仁贵接任。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13)

薛仁贵正式的职位是检校安东都护,同时又升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他的征辽经验可说较魏哲更丰富,但在行政方面却一片空白。高宗和其他决策者,可能希望借他的战绩与威望使唐在高句丽的统治能够顺利,不再出现百济亡后唐军所遇到的反抗 。

但都护长官不是一件易为的差事。两《唐书》薛仁贵本传记唐军胜利后,一起留在高句丽的尚有刘仁轨,但后者在次年即以疾病理由请辞,高句丽的管治任务于是全落在薛仁贵手中。旧传记薛仁贵在高句丽的政绩云:“移理新城,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句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这种公式化的记载,在什么程度上反映实况,不易断定。但薛传所记,显非全部属实。

总章二年(669年)五月,唐将近3万高句丽户,加上车马牲畜移人内地。唐破四邻各外族例如百济后均曾移民,但如此规模并不多见,这部分自是与高句丽人口较多有关,但同时亦显示了唐在高句丽的统治上遭遇困难。事实上,两个月前,高句丽贵族安胜曾率4000余户投新罗。同年八月,高宗放弃西巡部分原因,是“高丽新平,余寇尚多”。反唐运动,亦于次年初在钳牟岑的领导下展开,这正是唐室列辽东地州县的时候。近人在东北地区有见薛仁贵祠坛碑,又有薛礼庙;而现今仍存留的传说中,又包括他曾修一高丽城,但不管这些可否视为薛仁贵的政绩,也不论他曾否“抚恤孤老”,高句丽人未有“欣然慕化”一点,却是无容争论的。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大唐攻灭高句丽)(14)

唐室本来的计划,似乎是由薛仁贵和刘仁轨一文一武共同治理高句丽。薛仁贵没有行政经验,刘仁轨离去,局面更难应付,故薛仁贵未能有效地管治高句丽并不为奇。他亦未有充分机会去表现本身可能有的治能。不过,灭高句丽之役却无疑使薛仁贵的军旅生涯推至近乎顶峰。

唐初能从大将军的职位再上一级的并不多见,贞观朝侯君集和李績曾先后为兵部尚书,高宗朝的兵部尚书唐临、任雅相、姜恪,真能用兵的却似乎不多 。高宗喜欢升迁刚得到胜利的将军,薛仁贵若能把握下次机会,不无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但位高势危,侯君集的结局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看薛仁贵后来的行径,虽有大非川之败和被流放象州,但最后也算是得以善终。

参考资料:

《旧唐书》《资治通鉴》

《中国军事史·唐朝》《三国史记》《唐高宗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文定,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