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为标题为难了好久,实在不是容易的章节,所以才有人说,哲学家都是一群疯子。
但好在,透过这扑簌迷离的虚无外衣,我们还是能够发现,老子道家学说同样是充满现实政治理性的论述。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我们都知道道,儒两家的思想宗旨对立,彼此之间相互攻击不在少数。但在思维方式上,两者却多有相通之处。
例如,儒道在贯彻思想宗旨方面都主张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身及物。
而本章也是反映了老子这种身,家,国,天下的逻辑思维关系,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通过六个疑问句的方式,逐一深化他的这种修身治国的理念。
他先问,精神和肉体合而为一,能做到不相分离吗?积聚精气,达到柔顺如一的境界,能达到婴儿那样的状态(赤诚无知)吗?排除杂念,澄清心灵,能做到不留半点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够放弃运用聪明智慧吗?面对自然的对立变化,能够甘心退居柔雌的地位吗?通晓事理,了解奥妙,能进入清净无为的境界吗?
通过这六问,从个人修身养性的角度进入,积极提倡善于知雄守雌,退守谦让,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并进而将这种态度散播到社会政治领域,要求做到甘守其柔,无为而治。
让万物生长,繁殖,生养了万物但却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却不恃为己功,导引万物却不妄加主宰。
这就是最深远博大,不可测知的至德。
其实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去耕耘。
可见,顺自然之大道,应四季之变迁,是道家所极为推崇的修身乃至治国之重要方式。
春秋时期,楚有庄王,即位时年不足二十,整日田猎饮酒,钟情声色犬马,不理政事,政务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处理,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上面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短短三年间,各地战乱,天灾人祸,逼得楚国几近崩溃。
大夫伍举悲楚国之衰,向楚庄王进言,曰“大王,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面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且说说。”
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在朝堂上,历时三年整,不鸣也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得意思,笑着说道:“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的退了出来。
可是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旧我行我素,既不鸣,也不飞,照旧钟情声色犬马。
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去见庄王。
他才进宫,便大哭起来。楚庄王问他为何如此伤心。
苏从答曰:“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
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
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
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
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
楚庄王终于同意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楚庄王的争霸之路就此开启,成就了一代霸主。
不过君王这治国平天下的路离我们太远,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
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烦恼忧愁和困扰,而能不被这些琐事所困扰的也就只有两种人了。
一是圣人,再就是婴儿了。
婴儿我们是回不去了,圣人恐怕也是很难很难达到的,但还有希望不是,所以呀,努力吧,努力总能看见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