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资产金融行业的一员,保险业,尤其是人身险业注定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这也是为什么监管要对保险公司股东准入资质进行严格限定的原因所在——行业性质特殊,非财力雄厚者不得入内。

一家人身险公司究竟有多少钱?近期,通过观察非上市险企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发现,每家新险企几乎都会经历成立初期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企,伴随业务成长又快速下滑的过程,而这种快速下滑背后,是熊熊的资本在燃烧。

保险公司是如何盈利的(开一家保险公司究竟有多)(1)

为了便于透过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观察人身险公司的“烧钱”速度究竟有多快,统计2016年以来成立的13家人身保险公司(不含养老保险公司)每年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情况(2016年偿二代正式实施,与这之前险企按照偿一代要求披露的偿付能力数据不具可比性)。

“烧钱”究竟有多快?我们发现,13家新险企,最长经过6年,最短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无论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还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都快速下滑,如今更是全部低于200%,这与行业平均水平有不小差距。

01

新生代险企个个实力不俗,原始注册资本金高企

虽然按照《保险法》第七十三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人民币,但因为按照相关规定,注册资本金较低的话,其能实际开展的业务十分有限,所以近年来成立的人身险公司初始注册资本金(初始运营资金)都远远高于这一最低要求。

13家纳入统计的新险企中,人寿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基本都是10亿元起步,15-20亿元最为常见,北京人寿高达28.6亿元,而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招商局仁和人寿更是高达50亿元,一举超越很多成立多年的中等体量险企。

即便是采取相互制的信美人寿,其初始运营资金也达到了10亿元。

健康险公司经营范围相较人寿保险公司大幅收窄,对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相对也较低,所以,2016年以来成立的两家健康险公司,其初始注册资本金均为5亿元,显著低于人寿保险公司。

02

险企扩张期也是烧钱期,13家新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下滑

“开保险公司”着实是一件烧钱的生意,几乎所有的险企,都在开业初期经历了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快速下滑。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末,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6.3%,同比下降1.4%;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3%,同比下降2.5%。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9.6%、277.9%和319.3%。

人身险公司2020年末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9.6%,而同期13家新险企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却只有193%,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差超过40个百分点,进入2021年,这一数据更是进一步下滑。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13家新险企,最长经过6年,最短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无论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还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都快速下滑,如今更是已经全部低于200%。

不过这样的快速下滑是可以理解的,险企成立之初,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正是企业最烧钱的时期。

一方面,这些企业均处于扩张期,分支机构的开设、人才的招募以及前期的亏损等,都加速了资本金的消耗。

另一方面,新公司业务主要通过专业代理、兼业代理、互联网渠道等获得,产品利润率低于成熟公司,业务规模的增长对于资本金的需求逐年递增。

03

13家新险企一面快速烧钱,一面遭遇增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13家新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齐齐低于20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这还是其中一些公司通过增资发债等方式补充注册资本金之后的结果。

例如招商仁和人寿,其在2020年4月,就已经获批变更注册资本至65.99亿元,三大国有股东合计出资约15.99亿元,此外,其还通过发债的形式募得资金11亿元。

对于包括13家新险企而言,增资已经成为当下最迫切的工作之一,但其同时又面临着增资难题。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尚未有所有股东参与、等比例增资的成功案例。不得已之下,险企纷纷通过发债,乃至股东捐赠的方式筹措资本金。

典型如复星联合健康,曾先后于2018年9月、2019年5月两度发布增资计划,最后均撤回。最终,在偿付能力压力之下,股东选择通过捐赠的方式提升注册资本金。2019年12月,复星联合健康股东上海复星产投以现金形式向其捐赠3.5亿元,捐赠完成后,2019 年末,复星联合健康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 156.86%,相比 2018 年的152.99%略有上升。2021年1月,其另一股东,上海丰实资管又以现金形式向其捐赠3亿元用以补充资本,提升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是如何盈利的(开一家保险公司究竟有多)(2)

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保险业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而偿付能力充足,是险企维持机体健康运营的关键,面对愈发紧张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少公司已经开启了业务模式的转型,但这种方式起效较慢,最直接的方式仍然是股东直接注资。2022年将至,哪些公司能成功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