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徽音(本文为作者授权使用)

偶然一天看百度百科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思来想去,总觉得似有一双无形的上帝之手在冥冥中操控着这一切。

今天中国的山东省和山西省虽然隔得老远,但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省名分别以地处太行之东和太行之西而命名;两省土生土长的居民标准长相相似;都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省都有着的许多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建筑。

更重要的是,春秋时代诸侯竞相争夺的霸主地位也都是由这个省出产的名人:齐桓公、晋文公开启的,围绕着齐桓晋文,有着许多无法言喻由惊人的相似之处。

历史故事春秋第二位霸主齐桓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

齐桓晋文,春秋二霸,山东山西,三家分晋,田陈篡齐,国亡于内。

历史传奇,总是惊人的相似!

(节选一段百度百科中的文字)

齐桓公

桓公的历史地位与使命(参考作者:顾颉刚):东迁洛邑以来,华夏内部中原诸国化作一盘散沙,戎狄的势力与威胁又不断的壮大,夏、商、周以来积累了千余年的文化真动摇了。齐桓公处于如此艰危的时局,靠着自己的国力和一班好辅佐,创造出‘霸’的新政治来,维持诸夏的组织和文化,使得各国人民在这均势小康的机构之下慢慢作内部的发育,扩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齐国纪,画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余年,文化的进步真是快极了,战国时代灿烂的建设便是孕育在那时的。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该注意的人物!……

由此可见齐桓公是有天命之人,可怜桓公一死,中原诸国依然是一盘散沙。……齐桓公的霸业已全部倒坏了。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黄河上游的惟一姬姓大国而且有大才干的君主晋文公就接趴齐桓公而起,担负了第二度尊王攘夷的责任。

这个人便是晋文公

晋文公

历史故事春秋第二位霸主齐桓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

晋文公

在齐国(今山东)西边的另一端,姬姓大国晋国(今山西),在齐桓公所统治的齐国退出盟主的舞台,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以后,接过了尊王攘夷这尊大旗和维护华夏文明、抵御夷狄的重任,为晋国开拓了霸权,登上了盟主的地位。

公元前643年,晋文公重耳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早年生涯,在这段路程上有我们非常熟知的介子推割股充饥,心酸的历程并没有让重耳心性扭曲,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在结束了流亡的生涯后晋文公如愿以偿的回到了故国继承了国君的位置,此后便是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勤王周室、图霸中原、城濮大战、称霸诸侯,任何一项功绩都足以在当时成为闻名的雄主,而重耳都做到了,不愧为一代帝王,公元前632年,万事俱备只欠一个仪式的晋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正式确立他的霸主地位,自此开启了晋国四世霸主的时代。

而那些早年追随晋文公的人呢,晋文公不是勾践之辈,有这样一个轶事典故:秦穆公在黄河边送晋文公回国,晋文公的下属们将曾经流亡时用过的衣物与壶碗纷纷装好上船,准备带回国内,这些自然都是粗粝之物,晋文公见了笑道自己归晋为君,自然锦衣玉食,要这些残敝之物有何用,叫他们都丢掉。追随他的狐偃泣曰: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他日必然也将我等看做残敝之物,何等凉人心,不如辞去。

晋文公哭着说:舅氏责之甚当,孤之过也。

晋文公也确实没有违背自己的初心,当年追随他颠簸列国的人在回到晋国后纷纷得到高官厚禄,十九年的颠沛辛酸得到了回报。昔日向农人乞食而不得,今日遍尝珍馐,当年夜枕大地而览繁星,而今高宅深府,没有鸟尽弓藏,晋文公的忠诚仁厚是古代臣子们所期望的那种帝王。

世人皆对兔死狗烹的帝王嗤之以鼻,简单的认为这是帝王自私自利,心性残忍的原因。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

兔死狗烹固然让人不齿和心寒,但善待功臣就一定能让江山永固,蒸蒸治世吗?我看未必,朱元璋曾让朱允炆捡起一条满是刺的荆棘,并告诉他,功臣就像这刺上荆棘,只有除掉才会让你坐稳江山,让天下永远姓朱。如今看来,朱元璋果然是深谋远虑。女皇武则天不传位于武三思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她知道武三思拿不住底下的那群念念不忘匡复李唐的大臣。

晋文公重耳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他回国后为当年追随自己流亡的那批人封侯拜相,介子推不愿做官,他甚至想出了放火烧山这种下策,可见重耳宅心仁厚之人。他雄才大略,一手开创了晋国历时百年,共计四世的霸业,维持了领袖的地位近一个世纪, 晋国的辉煌正是晋文公和各家卿族历经十几代励精图治奋斗的结果 。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不管晋文公重耳和他的臣僚们如何情深义重,他们的后代却没有他们的那种的同甘共苦的经历,人与人是不同的。晋文公重耳死后他的国家自然由他的子孙,也就是晋国宗室来继承,而曾经追随重耳流亡的晋国重臣们死后,他们的官爵与私产也由他们的子孙继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淡化稀释的不仅仅是人的基因和血缘,还有感情与关系。

从晋文公、晋襄公父子相继称霸后,晋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异氏的大臣手中,结果是国君越来越弱,异氏卿族越来越强。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六卿之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 其间的恩仇故事跌宕起伏,兼并厮杀极其残酷,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当时各个国家间的纷纭争斗。

一百多年以后,晋文公的后代们身为国君却逐渐衰微,而曾经追随晋文公的那批人,他们的后代在晋国逐渐壮大,慢慢的把持了晋国,出现了“六卿弄权,晋君失势”的局面,晋国的权力和土地被他们瓜分。

公元前457年,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所辖仅二城。

公元前406年,韩,赵,魏被周王册立,正式建国。

不知当年称霸诸侯的晋文公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亡他国的,竟是当年随他流亡,他视为国之重臣的后代。

如果晋文公兔死狗烹,这样的局面或许不会出现,但失了臂膀的晋国也不会称霸,甚至有虎狼觊觎的危险,如此来看,晋文公没有杀功臣是对的,至少当时是这样。

三家分晋、田陈篡齐竟是如此的相似,间接亡于的他们引以为傲的霸主之手。

更有意思的是,齐桓公与晋文公齐名,并称为“齐桓晋文”,为春秋时代无争议霸主;

他二人的称霸为春秋时代的开端;

他二人的国家一个在今天的山东,一个在今天的山西;

他二人一样亲手为自己国家的灭亡埋下的祸根;

一样亡国于内,而国的灭亡,却也都是战国时代的开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品神魔,可观看更多关于西游记的解读视频,观看全部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