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盛夏的末梢,不经意间就进入了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1)

每个节气有三候,每五天为一候。

一候凉风至,第一个五天,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来自高纬度大陆的风温度较低,给人们带来了凉意。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2)

二候白露生,立秋节气的第二个五天,白天开始变短,夜晚开始加长,昼夜温差变大,地表水蒸气低温凝结,清晨的大地上出现白茫茫的露珠。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3)

三候寒蝉鸣,在立秋节气的最后五天,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4)

早在周代,逢立秋这日,天子就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来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二来品尝新秋收成的米谷,以示庆祝,足见古代先民对立秋之日的看重。

立秋前后,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晚稻移栽,中稻开花结实,华北的大白菜、北方的冬小麦,要抓紧播种,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在古代,倘若立秋之时遇到干旱,地方官就要张罗求雨。公元1073年立秋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周邠和徐畴求雨,《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云:“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立秋后,会迎来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早在汉代就已定型了。千百年来,也让诗人们为此留下了许多名句佳作。印象较深的是白居易的《七夕》,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写七夕秋色,抒七夕情怀,立意卓然,言简意丰。[!--empirenews.page--]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5)

立秋之后天气为何还炎热

“立秋”等二十四节气,属于天文学范畴。为了适时播种、收割,就必须要有准确的季节区分,古人便用“立杆侧影”等方法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因南北气候差异等原因,容易出现真实气候情况与节气名称不符的问题。

气象意义上的“入秋”,其判定标准要看温度变化,当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这5天里的第一天就是当年的“入秋”之日。

立秋之后还在“三伏”,“秋老虎”虎视眈眈,炎热的暑气还一时难消。“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的形象说法,一般出现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在气象学上,处暑节气后连续5天最高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连日晴朗、日照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这样的天气就可以称为“秋老虎”。

但不管怎么热,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转凉,立秋后下一场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这便应了民间的一句歇后语:“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不过,这句歇后语,其内涵在不少的文字表述中又有了另一层面的外延。

这个季节,随着物候更替,街边院落不起眼的角落里,凤仙花悄悄开了。在各种花卉当中,不以色香诱人,仅凭姿容取胜的非它莫属了。“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夏末秋初,香红嫩绿的凤仙,就像栖息在碧绿桐枝上的彩凤,绽露出了妖娆的芳姿。

凤仙花的花朵妖娆“宛如飞凤,头翅尾足俱全”,花姿翩翩“欲羽化而登仙”,凤仙花正得名于此,又因其能染指甲而被称为指甲草、指甲花。

爱美的女孩子,采摘红色的凤仙花瓣,拌上少许明矾,放在碗内捣烂,然后敷在指甲上,再用叶片把手指头包好,隔夜指甲便染成红色,就像涂上了一层蔻丹一样的漂亮。“纤纤素手,十指丹蔻”就是最早对于美甲的诠释。虽然现在有了指甲油,可是还是有很多女孩更愿意用传统的凤仙花来染指甲,虽着色时间长了些,可是它不含任何防腐剂,没有添加剂,更没有刺鼻的气味。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6)

立秋一起来“啃秋”

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啃秋”等趣味习俗。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除此之外,民间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啃秋”,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

“啃秋”的习俗,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寓意着五谷丰登。

还有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敬社神”、“煮社粥”。

立秋后不妨喝三汤

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开始干燥,中医认为燥邪最易伤肺,而这三汤食疗方,有助于润肺降火。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7)

莲子百合汤

做法及功效:莲子15克、干百合15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将莲子去芯,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至莲子肉烂,再加入鸡蛋、白糖。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可补益脾胃、润肺,宁心安神。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8)

雪梨银耳汤

做法及功效:雪梨1只、水发银耳30克、贝母5克、白糖适量。将水发银耳去根、去杂洗净,撕成小片;将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块。将银耳片、雪梨块、贝母、白糖同放在炖皿内上笼蒸30—40分钟,取出,即可装盘食。此汤滋阴清肺、消痰降火。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9)

芝麻木耳汤

做法及功效:把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与用温水发泡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锅里,加水煎煮,煎煮好可加一点白糖,分几次食用。芝麻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尤适用于大便干燥者。

立秋日登乐游原断句(立秋故人千万里)(10)

古代诗人青睐秋之美

诗人们也会在立秋这天,吟诗寄怀。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诗中有“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这是他在立秋日惦念远方的朋友元稹。

清代乔崇烈《立秋日枕上》说“新凉涤残暑,细雨作秋声”,写立秋之景,突出节候变凉。

在古代的诗词中,节令之秋往往隐喻着人生之秋,透着一种苍凉之态,如晚唐诗人令狐楚的“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北宋诗人宋祁的“白发光阴诚可惜,五年骚首问长安”。唐代诗人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最有代表性,诗云:“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作者联系自己一生为官,现如今两鬓如雪,感慨系之,无限悲思。起句感叹人生世事如过往云烟,承句感怀镜中之我已老态龙钟,转句自嘲一生所得惟鬓上白发,结句惜时怜己,岁将暮矣,人将老至。

就在众多诗人抒发光阴虚度感怀悲秋情结之时,唐代诗人刘禹锡却独树一帜。他在《秋词二首》的一首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反往昔悲秋的文人时尚,表达了爱秋喜秋的新意境。尽管王维的《山居秋暝》已流露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尚秋情绪,但这还只是一种归隐意识,而此诗却独辟蹊径,气势豪放,立意更深刻了。

除了怀旧和感伤,在历朝历代诗人心中,秋,自有独特之美。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落霞、孤鹜、秋水三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流动着的壮美图画。那盈盈秋水,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然的哲学之美。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杜甫《立秋》)跨过立秋这道栅栏,夏日的浮躁渐次内敛为深沉的美丽,秋日的草木摇响了季节的风铃,一个金灿灿的季节正向我们悄然而来。

来源:光明日报、人民健康网、成都商报、中国气象报、北青网、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