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蝶晓梦/透过故事看本质

一个值得你关注的原创情感号

插图/来源于网络

一个成熟的人少发朋友圈(一个人成熟的标志)(1)

石黑一雄在《无可慰藉》中写道:“身处一个科技爆炸、沟通无限的世界,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史无前例的孤独无助。在全世界都可以社交起来的时候,我们却无法用最原始的方式获得真正有效的沟通。”

这像极了用微信与朋友圈联络感情的当代年轻人。

节假日群发个微信,在朋友圈点个赞,彼此好像很熟悉,又好像很陌生。

微信好友列表几百人,在你孤独无助时愿意陪伴你帮助你,在你缺钱时愿意借钱给你的人却屈指可数。

这就是“科技爆炸,沟通无限”的世界带给我们的孤独感。

年轻时候不懂,总以为微信好友里的是好友,朋友圈里的是朋友,等到真正成熟之后才发现一切皆是幻想。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并不是他突然找到了人生理想,也不是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大是大非,而是他不再在朋友圈里找朋友。

一个成熟的人少发朋友圈(一个人成熟的标志)(2)

好友列表里不都是好友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段子,两个年轻人坐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的手机突然响了,另外一个发现他的好友列表里竟然只有9个人。

他忍不住嘲笑他:“你怎么才这么几个好友呀?9个人能干什么?我有300多个好友。”

被嘲笑的年轻人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直接打开微信,选中其中一位发了这样一段语音:“哥们儿,最近手头有点紧,能借我2000块钱吗?”

不到30秒的时间,他就收到了转账提醒。

另一个年轻人特别惊讶,他打开自己的好友列表翻了老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愿意随便借他钱的朋友。

一时之间,两相无语,久久沉默。

他的微信里只有9个好友,这9个人是他的至亲和挚友;他的微信有300多个好友,但没有一个是有用的。

微信好友列表里的人是怎么加上的?他们是我们曾经的同学、同事、客户、朋友。

加好友时我们并不是抱着将彼此当成人生挚友的心态去添加的,而是为了有一个联系方式,仅仅是一个联系方式。

一个成熟的人少发朋友圈(一个人成熟的标志)(3)

有些人隔三岔五会联络,不管是出于感情还是出于工作需求;而有些人一直躺在好友列表里,数年时间竟无任何互动。

好友列表里的不全是好友,有的甚至是陌生人。

大家有彼此的联络方式,但却很少联系。

真有很久不联络的人突然冒泡,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害怕。

朋友圈里未必是朋友

一个朋友曾跟我说过他很喜欢刷朋友圈,因为在那里他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只是他一直处于一个旁观者的状态,他既不会点赞也不会评论,而他自己则从来不发朋友圈。

他就像一名观众,坐在观众席上盯着台上人的一举一动,而他自己却从来不上台。

他告诉我说他之所以不点赞不评论,是因为他跟那些人的关系也没有好到那个程度。

他一直关注朋友圈,并不是因为他关心他们的生活,而是因为他无聊,他想通过朋友圈来打发时间。

一个成熟的人少发朋友圈(一个人成熟的标志)(4)

我想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应该都有与他类似的心态,这就是大家对待朋友圈的态度。

朋友圈里的未必是朋友,有的是不太熟悉的人,而有的干脆就是陌生人。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原本熟悉的人变得生疏,也可以把一些深刻的记忆吹散在脑后。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也曾有过我们所在乎的人,但那些人都已经消失,而留下的往往都不是特别重要。

除了家人之外,其他人的生活动态于我们而言确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看着曾经的朋友发布的动态,我们也曾想过用互动的方式来维系这段感情,但当大家真正去做之后才发现一切都已经回不到从前。

时间冲淡的岂止是回忆,还有那些大家曾经所以为牢不可破的关系。

一切都回不到从前了,渐渐散了,朋友圈变成了时光机,甚至于电视机,就是没有变成真正的朋友圈。

虚假的网络照不进现实

科技带给人们便捷,自从网络变得越来越发达之后,人们的联络方式也变得轻松起来,整个地球于大家而言都仿佛是一个村庄。

一个成熟的人少发朋友圈(一个人成熟的标志)(5)

那些许久不联系的朋友,那些曾经共事的同事,他们都在我们的好友列表里,也在我们的朋友圈里。

有时候我们会在网上互动的非常热情,可真在现实中见面之后,大家根本聊不上几句。

网络与现实终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网络照不进现实,现实也替代不了网络,我们就在这无形的纠结中生活。

网上互动频繁的人未必是朋友,大家可能并不熟悉,而在网上几乎很少聊天的人,或许才是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人。

网络是虚拟的,生活是真实的,人也是真实的。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把网络世界太当一回事,他会努力专注于自己的生活,珍惜身边人,过好当下的日子。

不在网络上找朋友,不在网络上动感情是一个人明智的表现,也是成熟的开始。

庄蝶晓梦/情感专栏原创作者

愿你的生活充满惊喜,愿你的幸福如期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