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里约奥运一直都在牵动着世界各国人民 的心,每一年的奥运总会出各种各样的话题,本届奥运也不例外,从开幕前一直都话题不断,首先是中国蚊帐、拔火罐的莫名走红,接着是中国国旗的制作失误,又 是行走的表情包等,在源源不断的话题中里约“碧池”也算是深入人心。那么里约泳池为何一夜惊变“碧池”呢?这绝对离不开化学,小编对此整理了一堆相关资 料,我们一起深扒这里约奥运泳池的秘密。

奥运泳池水变绿(里约奥运泳池一夜惊变)(1)

泳池变“碧池”惹争议

在里约奥运期间,其泳池变绿让人大跌眼镜,当时看到此景时,网友也都是惊呆了,有网友便说,巴西故意弄成绿色以此呼应国旗的颜色;也有网友说,这是主办方贴心,特地为运动员把泳池调成绿色,好缓解强日光对眼睛的刺激……

更有脑洞大开的网友表示,蓝 黄=绿,这是尿的吧!小编想说,其实尿也不是没可能,据了解,尿液消耗约45%的氯气,但是仅仅只是尿液绝对不可能将一个泳池变成“碧池”滴!

还有外国网友说:“这颜色让我想起豌豆薄荷汤!”

中国有网友表示:“里约奥运会,果然真碧池~”

甚至引得好事网友作诗一首:

一池碧水藏春意,满树红花娇艳开。

泳池中常见的DBPs。图片来源:ACS C&EN

而这些DBPs三氯化氮是重要的DBPs之一,这很容易引起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有研究人员表示,纯 的三氯化氮为淡黄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挥发性毒性。它在水中微溶(0.025 mol/L,25 ℃,pH 1-10),油水分配系数为log D为2.64(25℃,pH 1-10),挥发速度是氯仿的4倍。人体汗液和尿液中多种含氮的有机物大都能生成三氯化氮,其中含酰胺和氨基酸官能团的尿素、α-氨基酸、肌酸酐以及铵离 子是主要来源,特别是尿素,在酸性pH2.5下能有96%能转化为三氯化氮,中性pH值范围下有所降低,在真实泳池环境中尿素 与次氯酸反应,约有1%尿素转化为三氯化氮,是最重要的前体物。水中这些DBPs不能被彻底消除,只能控制在一定限度之下,如法国规定室内游泳池空气中的 三氯化胺的浓度不得超过0.5 mg/m3。

由此可见,泳池中有害的化学物质不在少数,这是必须得重视的,如何能够比较健康的游个泳,我想着还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首先,泳池的水质要保证,另外,游 泳的人在游泳之前洗澡,不要在游泳时嘘嘘,那么DBPs就会相应减少,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其实综合起来就多了呢!

【编后小记】里约“碧池”事件依旧在持续发酵,在事件之后,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去猜测,而是该关注其中的原因,从而吸收经验,为了健康减少DBPs,另 外,小编要支持下杀菌剂和消毒剂方面的研究,据说新型消毒剂如三氯异氰尿酸(trichloroisocyanuric acid)和溴氯海因(bromochlorodimethylhydantoin)在研究中。最后希望各方面减少DBPs,游健康泳,拒绝“碧池”!

文章由盖德化工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guidech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