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1)

本月要读的经济学常识书,是薛兆丰所著的《经济学讲义》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2)

见常识 Vol.5 | 《经济学讲义》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3)

2006年开始,美国开始蔓延一场史无前例的次贷危机。因为大量的房屋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许多投资基金倒闭,从而导致美国股市剧烈震荡,最终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次”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实际上在美国,人们很少会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

在2000年前后,美国房价是一路攀升的,即便经历911事件之后仍然如此。但到2006年时房价开始掉头向下,从而像蝴蝶效应一般引发一系列动荡。关于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最粗浅的解释就是由于资本家的贪婪——但资本家什么时候又不贪婪了?用贪婪来解释,似乎太过笼统。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4)

另一种解释,危机是由于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所致。持论者认为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倒手转卖的链条太长,最终导致危机一发不可收拾——然而其他行业也牵涉金融,若是都缺乏监管,怎么没像房地产业一样倒塌呢?似乎仍然不足以自圆其说。

而薛兆丰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始于上世界六十年代深刻改变美国的平权运动。

历史上,美国人的购房率一度长时间走低,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审慎的银行家不见红利、不轻易放贷,因此贷款买房的美国人,基本都是能正常支付偿还贷款的人。

从1960年开始,美国兴起了平权运动,目的是矫正种族不平等的现象,从各个方面扶持黑人和有色人种,让他们能跟白人一切共同进步。黑人不但从此能进入高校正常就读,而且在高校招生时有相当比例的优先录取权。要是没有六十年代的平权运动,后来像奥巴马这样聪明的黑人即便能进哈佛,也要比现实中更困难。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5)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6)1991年,美国商业银行放贷的数据首次被公开,大众发现能获得贷款的大多数是白人,而少数族裔、弱势群体获得房贷的几率要低很多。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7)1992年,联邦储备局波士顿分行发布统计报告,声称美国商业银行在放贷时,肯定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社会舆论很愤慨,由此掀起了一场要求对弱势群体发放更多贷款的运动浪潮。虽然他们并没有想过:商业银行迫于竞争压力,如果可以放贷而不放贷给弱势群体因此获利,因歧视而受损最深的是银行自己。而要求他们随便放松贷款限制、承担不应有的风险,最终的后果是要整个社会来承担的。

但在民意汹汹之下,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8)政府也不得不顺势而为,出台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放贷。政策可谓软硬兼施:软的,是让有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9)政府背景的两家房地产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去收购商业银行的贷款合同,也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10)政府来承担放贷的风险;硬的,则是规定一旦查证银行歧视属实,将课以巨额罚款。

既有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11)政府包揽风险,又有大棒高高在上,商业银行自然改变了以往严格放贷的观念,对贷款人的资格审查也不像以往那样严格。相反,鼓励人人尤其财务状况堪忧的弱势群体都来借款——为了平等。

于是美国的房价就从2000年开始一路上升,银行乐意放贷、个人乐意借贷,没多少人去想低收入者怎么偿还贷款的问题。银行当然知道:房地产市场的短期繁荣伴随着泡沫——然而每家银行都在这么干。银行寄希望于“大而不能倒”的政策——放贷越多、影响越广、雪球滚得越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12)政府就越不会眼睁睁看着你倒台。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13)

终于到了2006年,许多低收入者还不起房贷的时候,危机就抬头了。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当初放贷市场繁荣时的高价。越来越多的银行深陷泥淖,于是大面积次贷危机就无可避免了。

事实上,次贷危机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锅最后也未必全部都由平权运动来背。何况,平权运动也确实对社会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而非“如愿以偿”的学科。经济学只是想提醒人们:不是好心办事,就一定都会有好结果。出于好心去打开潘多拉盒子,放出希望的同时,可能同时也放出了一个灾难。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危机预案(危机竟然是由好心造就的)(14)

每月都会有4~5篇读书稿件于周末发布阅读时的任何感受和观点

都欢迎留言或后台我们将与更多的读者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给头脑一点常识,给自己另一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