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六年级女儿写开学寄语(女儿七年级开学寄语)(1)

《女儿七年级开学寄语》:

9月1日迎来开学季,开学前,要在女儿综合素质评价中,写些对孩子的上一年表现的寄语,匆忙写了几句歪诗,算是完成了家长的作业:

悠悠春复秋,

一载倏忽过。

今又秋风起,

才逢冷雨落。

人生佳年华,

努力好时节。

莫作白头悲,

万事成蹉跎!

随便聊聊:这一次聊古诗

根据目前通说,民国之后的诗分为古诗和新诗,古诗又分为古体诗(如诗经、楚辞、乐府等)和近体诗(律诗和绝句);新诗也叫现代诗、自由体诗。

我喜欢古诗,就像有人喜欢钓鱼,打牌一样。我还喜欢整两句,就像爱喝酒的人喜欢整两盅一样。对于古诗我几个想法:

1古诗的平仄是其抑扬顿挫之美;古诗的对仗是其形式艺术之美;古诗的押韵是其吟诵歌唱之美。

2当代人写古诗特难,除了我们平时对于古文言的运用率远远低于古人之外,很多大量新词汇、中外混杂词汇、网络词汇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运用到古诗之中,即使是像我这样强烈提倡“口语入诗”的人也弃之不用。王安石说过:“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可见,强如千年前的宋人,更强如八大家者,在高山瀚海面前,也是仰首兴叹,更何况今人你我。

3我提倡或者说推崇“口语入诗”。举例来说,就像李白的“一杯一杯复一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石壕吏》,还有《木兰辞》、古诗十九首这些口语化且很具艺术性的名篇。归纳来说,可以用“今人之语,古文之体”来概括。口语入诗,也须谨慎,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打油诗。不过,打油诗,如果语言轻快顺畅、内容向上,也是我们要十分尊重的。

4顺着上面这个观点,说一说诗的雅和俗。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很多争论。应该说,雅和俗都是中性词,没有什么不好和好。或者说,雅和俗有个时空限定,就像有的学者所说,宋词一开始出现时,对于唐诗来说,宋词就是俗;宋词大放异彩之后,宋代话本、明清小说对于宋词而言,在当时人来看,也是俗语俗物。但是对于我们当代人而言,宋代话本、明清小说又是可望不可及的雅文。当然新诗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对于古诗而言,也是俗体之流。但即使是新诗,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新派诗人也是雅人了。

5结合口语入诗和雅俗之分,前人包括今人,都有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宋人梅尧臣,主张无事不可入诗,“虱蚤蛆蝇”皆可入诗,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鸡啄蛆》,甚者有的作者“屎尿”入诗都写得“津津有味”。这方面为人诟病的代表作,今人能与之有得一拼的,当属这一阵子很火的贾浅浅《雪天》诗。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作者的一两首“歪诗”就作为其整体来肆意贬低,但是有些事情,最好不要尝试。不过,梅尧臣的“虱蚤蛆蝇”诗,虽然看似不雅,但起码功力深厚。

6关于有些诗或文的晦涩难懂,分两种情况,一是大量使用生僻字,二是造用一些只有自己才懂得词句。

第一种情况的代表是韩愈的某些诗,大量使用一些查字典都很难查到的字和词,如: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错陈齐玫辟华园,芙蓉披猖塞鲜繁。

对这段诗的引用,我只能从网上复制后粘贴到这里,懒得去认识它们到底怎么读以及什么意思。在此给韩愈100点鄙视。有人说这是韩愈对于作诗的一种尝试性的探索,精神可嘉,姑且吧。记得前两年有一篇高考作文《住在树上的人》,也是用了若干生僻的词。作为应试文章,偶尔炫技,这样做或有些可取之处。但平时作文就不建议这样,还是以简洁、流畅、明白为原则。

关于自己造用的一些只有作者本人才懂的词句,就不说了,也或许是只有我不懂,我才认为别人都不懂。当然这方面也有很成功的典范,苏轼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中,编造杜撰了一个“皋陶杀人”的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因为是杜撰的典故,考官们肯定都没见过,但谁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没见过,还一个劲的大加赞赏写得好;考官们更不敢指出这个典故是假的,怕被苏轼打脸,万一是真的咋搞啊。小苏是真调皮呀,怪不得大家都不待见你,改革派挤兑你,保守派也挤兑你,怪不得后来贬你三次,流你三次,一次比一次远,不冤啊。不过苏轼也是很享受,自言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要我说,应该是“问汝平生功业,全因当年胡诌”,玩笑。

7下面是我个人关于律诗的态度。

律诗,是衡量一个写古诗人水平和功力的标杆。律诗成型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古体诗也讲押韵,但是不严格;古体诗可平可仄,无所谓对仗与否。但是律诗在平仄、对仗、押韵这三方面非常讲究,甚至严苛。对仗对我们来说好懂一些,也稍微简单一些。对所有诗而言,押韵都是必须的,这也算好懂,但是律诗押韵规则的掌握,对于今人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关于平仄,特别是律诗中平仄的运用,即使是对古人来说,也属于技术层面较高的范畴,何况今人。

下面我尽量用平实、简要的语言说一下律诗的对仗和押韵,以及我对今人写律诗在这方面的观点。有些我掌握得也不深入精准,讲错了,批评指正;观点不一致的,可以切磋,也可以同存异,都好。

南朝的周颙,他结合印度梵音,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的四声法。再加上后来沈约提出的关于五言诗的“八病”说,从而基本奠定了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在这期间(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涌现出了很多诗人,形成一个群体,推广这种讲究四声、避免八病的声韵格律五言诗,使得这种五言诗得以盛行并被人们广泛接受,这就是永明体。永明体,基本奠定了律诗的所有规则,因为它过于严苛,越写越难,越走路子越窄,导致了隋唐之际的变通。就是将平上去入四声化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和入声,将阴平阳平统归为平声,将上去入统归为仄声。这样的律诗,就开启了平仄二元规则,简单明了,易于使用,且不失于抑扬顿挫的美感,从而导致了近体诗在唐代的迸发。

如果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和古代的平上去入做个对应比较的话,分别是:

一二声对应平声,

三声对应上(因赏)声,

四声对应去声,

关于入声,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它的位置了,因为在元代的时候已经消失了。古代的入声在元代就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了。但是韵书中仍然把这些字归到入声里面作为仄音字,导致了有一部分字平中有仄,仄中有平,平平仄仄,无法分别,所以就给我们带来了现代人写律诗的困惑。

汉语拼音中没有对应的入声,但是平日里汉语的发音却还是有入声的,只不过没有标注。比如我们读“又一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时候,这个“一”就是入声,我们读的时候读四声,但字典里标注都是一声,这就是汉语读音未能囊括全部现有读音的例子。多说一句,“一视同仁”的“一”我们都读二声,字典里也没有二声的“一”。诸如此类,平时很多,只不过我们不注意,但是古人写诗的时候,按照格律,是把“一”划到入声部里去的,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比如一些字如“节、国、白”等,也是入声分化为阳平的例子。我们写诗的时候,这些字都是作为入声仄音来看待的,在古诗里面,有这些字的时候,在读的时候,原则上还是要读作四声,而不是读作二声,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只留清白在人间”中的“节、白”都读四声(节,康熙字典子结切;白,康熙字典薄陌切),初读起来,比较别扭,经常吟诵之后,你会觉得这些字在诗中读仄音,还是很有味道的。这也说明了律诗的平仄规律是人们根据音韵美的现实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凭空臆想。

当然有些字看似例外,我也不明白,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目前的课本里标注为“qi二声”,这样不但不符合古诗最基本的平仄要求,而且从吟诵美感上来说,荡然无存。心有不甘,看了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都是渠羁切,明前是读“qi”。但是记得当年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得很明白,骑(qi二声)是动词,骑(ji四声)是名词。后来又看了韵书,韵书上讲得明白,动词读qi,名词读ji,所以这里显然应该是读ji(四声),最起码也要尊重一下杜牧的写书水平吧,人家不能写出平仄不对的诗来,还被人传颂了一千多年吧。

建议律诗的平仄,以现代汉语为基本标准,如果现代汉语与古韵书平仄相悖的字,就是平仄通用,比如“节、国、白、一”等,在诗中可以平仄通用,这样既不失古法,又不失现代读音的顿挫。这样写诗的时候,极大的增加了选字空间,降低律诗的平仄难度要求,让我们大家都能玩得转律诗。这样有利于律诗的普及和传承,以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为从律诗的发展历程来看,也是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的。

上面基本讲完了平仄,下面再讲一下押韵。

古体诗只要押韵即可,韵脚比较开放随意,束缚很少。但是作为近体诗的律诗而言,处处是规矩。律诗押韵要求除了遵循一般古体诗的押韵规则之外,还要注意几点:一是一韵到底,即不能换韵;二是不能同字韵,少用同音韵(不用最好);三是要平声韵,不可仄声韵;四是不能撞韵,即一二四六八用韵,三五七句不能和二四六八撞韵。如果首联对仗,第一句不能押韵。规则基本就这些。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平仄,所以前面说的平仄很重要。

律诗还在用韵、对粘、句型等方面还有很细很严格的要求,这里不再展开了,有时间的话,我会结合实例,整理一下较为全面的律诗规则。律诗搞明白了,其他诸如古诗、绝句、词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杜甫的《登高》历来被公推为七律千古第一,除了其思想高度、全部符合七律创作要求之外,从形式上来看,四联全部对仗,在这样的严格约束之下,写出来的东西却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没一丝格律的死板,却尽在格律之中。怪不得李白见此见到杜甫,不无感叹地说:“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8小探讨:关于古今字读音的问题。有争议的字的读音,建议以现代汉语拼音为最基本标准。如果有争议的话,出现了平仄不对的情况,建议参照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再对不上就参照古韵书,比如前面的“骑”。如果作为韵脚的时候,更是先以汉语拼音为基本标准,不要管古代读什么。但是如果你对古汉语、古韵书熟悉的话,也可以直接用,这样,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笑话。

9顺便说一下李白和杜甫。李白全身上下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唐诗的魔力,是口语入诗的最高峰,可谓:李白写诗如游戏,信手拈来不费力。看似平常一句话,人家出口即成诗。杜甫见过李白几次,面对天纵奇才,面对老天爷强喂饭吃的李白,杜甫默默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赛道------律诗,以避李天王之锋芒,最终也成就了律诗的最高峰。也正因为此,杜诗可学,白诗不可学。

家长给六年级女儿写开学寄语(女儿七年级开学寄语)(2)

10结尾自我评价一下最上面我的这首小诗:

悠悠春复秋,

一载倏忽过。

今又秋风起,

才逢冷雨落。

人生佳年华,

努力好时节。

莫作白头悲,

万事成蹉跎!

如果按照一般古体诗来评论的话,这首诗五言古诗没毛病。先说好的方面:1口语入诗,今人之语、古文之体,鼓掌!2意思基本通顺;3作为家长对初中学生的评价,思想积极向上,不低俗,再鼓掌!4今人敢于挑战写古诗,勇气可嘉,鼓掌!

如果按照律诗标准来评价的话,毛病如下:1没有全部用平声韵,斩!2颈联、尾联的对句不对、邻句不粘,斩!3颈联对仗不工,杖八十!4还有毛病.......你还忍心挑吗?

所以:

作文有风险,

写诗须谨慎。

区区几十字,

处处是杀机。

死两次不够,

还要挨棍子!

,